“刘辟,刘备进攻许都了?”曹操顿时吃了一惊,一边拿起竹简观看,一边问道。
“明公一看便知。”荀攸没有回答,而是说道。
曹操开始专注竹简,看完后,面上露出了喜色,感叹了一声道:“本以为这鲁子敬是一个奇才,但没想到却是奇才中的奇才,八十精兵起家,居然能坐大到现在的地步。”
“明公打算如何面对这个鲁肃?”荀攸问道。
“汝南相当重要啊,在刘辟的手上对于我来说是一根刺,而今在鲁肃的手上,我就轻松很多了。鲁肃的态度,当然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事情。拉拢他,不惜一切代价。就算是让他亲孙,也不能让他给袁绍出力。”
曹操下达了命令。
“诺。”荀攸应诺了一声,立刻转身传令去了。
“鲁肃,给我省下了不少麻烦。若是你能顺势上表投向我,那就更好了。”曹操的脸上露出了期待之色,想着。
第58卷 第457节:第二百二十章 各方的反应(1)
第二百二十章各方的反应
官渡北方,袁绍大营。
若说屯兵在官渡的曹操是兵强马壮,气势雄厚的话。那么屯兵在此的袁绍相比于曹操又要强上几分。
单说兵力,袁绍就比曹操强悍五倍。猛将悍将也不弱于人。
所以说,天下人之中大部分人都看好袁绍,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几乎是在曹操接到消息后,袁绍也接到了消息。
中军大帐内,袁绍高坐在帅位上。袁绍今年三十余岁,美姿颜,很是雍容大气。
袁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刘辟,一个黄巾余部将领,骁勇善战,坐拥一万精兵,再加上刘备,关羽,张飞等名扬天下的猛将,居然败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鲁肃。
汝南,他居然就这么失去了汝南这一座极为重要的城池。
“这件事情是真的?”看了片刻后,袁绍仍然觉得不相信,不由抬起头,问前方来传递消息的郭图,道。
相比于袁绍,郭图的长相却稍微逊色一些了,不过也是颇为不凡。当然,郭图本身智慧却是高超,为袁绍所仰仗。
“这是真的。”此刻,郭图的脸上也充满了凝重,点头说道。
“刘辟那厮,丢了孤的城池啊。”袁绍恨声道,袁绍为北方豪雄,封的是列侯,为天下最大的诸侯,孙策尚能南面称孤,袁绍自然能当得上这孤字。
“主公,现在不是该计较失去的东西的时候,而是该考虑如何重新拿回来。”郭图劝谏道。
“公则是说鲁肃?”
袁绍虽然无断,但却颇有谋略,当然更不傻,闻言若有所思道。
“对。根据情报显示,鲁肃虽然曾经投奔过周瑜,但毕竟是返回了东城。更是在东城的时候,因为不明原因而举家向西。所以说,鲁肃在此之前是没有立场的,这样一个纯白如纸的人,主公未必就不能收服,就像是当初的刘辟一样。”郭图微微一笑,说道。
“有道理,立刻派人过去,高官显爵,金银美人,他想要什么,孤就给他什么。”袁绍眼前一亮,一扫刚才的颓废,说道。
去了刘辟不要紧啊,只要鲁肃归附,汝南就还在他的手中。而今天下,看好袁绍的人太多了,四周的一些小诸侯顺势归顺的就更多了。
也就造成了袁绍自视甚高。对于鲁肃那样的名不见经传的小诸侯的归顺,非常的有自信。
“臣请亲自前往。”郭图说道。
汝南的事情,对于袁绍势力来说实在是太大了。郭图不怎么相信手底下的纳西文官,于是自告奋勇,想自己去。
要知道去汝南就得横穿过整个曹操的势力范围,风险是很大的。但是郭图仍然愿意前往,可见忠心。
“一路小心。”袁绍先是一愣,随即为郭图的忠心而感到欣喜,神色严肃的叮嘱道。
“诺。”郭图应诺了一声,片刻后,郭图出了中军大营,准备了行李之后,立刻起身往南方汝南而去。
……
第58卷 第458节:第二百二十章 各方的反应(2)
江东,吴郡,吴侯府书房内。
孙策正跪坐在上首位上,处理者日常的公文。由于现在孙策是采用了自保江东,而观天下之变的策略。
即使是对于袁绍,曹操交战,也暂时没有插手的意思。因此,整个江东是比较平稳的。但是江东内部,有很多的山越族的存在,这些山越是深山内的少数民族,多达数百万。
虽然没有统一的号令,也没有发达的农业,武器等等,但是人数众多,常常下山劫掠平民,造成了很多伤亡。
所以,目前孙策集中想要对付的就是这山越族。
但是有时候,人的决策却也要随着时局的变换而发生变换的。
“吴侯,汝南急报。”
张昭从外边冲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卷竹简。
张昭人已中年,但是包养的非常好,不管是长相,还是身姿都很是雍容大气。他而今是孙策的左右手,为江东重臣。
“汝南?难道是刘辟偷袭许都了?”孙策闻言顿时一惊,随即立刻放下了手上的竹简,欣喜的问道。
相比于巩固江东,□□山越,孙策其实更加喜欢与天下群雄交锋,而今天下,袁绍曹操战争爆发了,很多人都在观望。
但是孙策的心却在蠢蠢欲动。
“不是,但是这件事情却是比刘辟偷袭许都更大,吴侯请看。”张昭摇了摇头,但又不等孙策失望,立刻递上了竹简,说道。
“噢?比刘辟偷袭许都更大?”孙策讶异道。
孙策对于刘辟偷袭许都极为感兴趣的原因是因为孙策自己也想在曹操与袁绍交战,后方空虚的时候,偷袭许都迎接天子都吴县,改吴县为吴都。
在政治上,占据上风。
但是,现在张昭却说,汝南发生的事情,比刘辟偷袭许都还要大。这让孙策更加感兴趣了。
孙策迅速的拿过了竹简,放在眼前观看。不久后,孙策喜形于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