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与大明各行省相比,京畿地区的经济发展势头迅猛异常,识字率也是大明最高的。
最近几年,仅仅是京师便办起了大大小小三十几所官办学堂,加上匠户子弟学校的就学人数,京师六岁以上孩童入学率与从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所有条件合适地孩童,都在官府的命令下强制入学接受教育,孩童所有上学所需费用全部由官府承担,这些费用包括笔墨纸砚、课本、早饭和午饭。
这笔银钱加起来并不是个大数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之后,朱由检得到了一个大概的数据:每一名入学孩童每年的花费大约在十两银子上下,三十几所学堂总共有学生五千余人,每年总计需银五万余两左右。
加上校舍建设、雇请老师和后勤人员的薪资、学堂课桌椅的添置更新等费用,这三十多所学堂基础建设共计投入了十五万两银子,后期所需运营费用,每年大概需要十余万两左右。
这笔资金由內帑与太仓分摊,不管是朱由检还是户部,都没把这点小钱放在眼里。
成立官办学堂之事并没有在朝堂中引发太大的反对声。
因为有圣人“有教无类”的名言在先,尽管众多利益集团并不情愿看到那些草民家的后代也能读书识字,将来很可能会跟他们抢夺官位和话语权,但若是公开反对此举,那就摆明了是违背圣人之言,所以不管内心如何做想,朱由检的圣旨还是被贯彻了下去。
本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学堂的早饭和午饭标准,都是按照朱由检制订的标准来配备的。
每个孩童两顿饭各有煮鸡蛋一枚,早饭是馒头和咸菜、稀饭,午饭则是两素一荤,鸡蛋是另外的。
所有饭食都是敞开供应,孩子们能吃多少吃多少,绝对不允许有人嫌弃孩子们吃的多。
便装厂卫会在某个阴暗角落里窥探,但凡发现有苛虐和嫌弃现象的,他们会马上把犯事之人带走谈话,如果再犯,那结局就是被以违背人伦的罪名发到皇庄种田去。
朱由检希望孩童们是在一种阳光畅快的环境下成长,不愿让他们过早的接触到人世间的阴暗面,他绝对无法容忍对孩童欺凌行为的发生。
在这个刚刚过上温饱日子的年代,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孩童们是非常能吃的,而有些心理阴暗的人看到能吃的孩子就会很厌烦,虽然吃的并不是他们家的,但这种人就是不喜欢看到这样的场面。
遵从朱由检旨意的厂卫们心里虽然对皇帝的这番小心思不以为然,但仍旧是尽职尽责的投入到了暗中探访的职责中去。
出乎厂卫们意料的是,那些雇工帮厨里,还真是有这样的人存在。
厂卫们先后在各所学堂里拿获了五六名犯事人员,这几个人都是动辄呵斥那些饭量大的孩童,有的甚至动手殴打,在厂卫们分别找他们谈话后,这些犯事人员只是消停一段时间,随后便故态复萌,重复着之前的恶劣行径。
觉得自己被藐视了的厂卫哪里忍得下这口气,这些被再次拿获的品性恶劣的人员,被厂卫们轮番上阵,动用刑具对他们进行了“亲切问候”,伤害没好利索便被解到皇庄。
这几人将在皇庄里劳动改造三年,平日里最脏最累的活儿就是他们的了,吃的是搀着沙子的糙米饭,睡的是柴房草棚,只要稍微偷懒,都会被那些管皇庄的小太监用鞭子招呼。
厂卫和太监都是皇帝的家仆,这种关系让他们有着天然的亲切感,所以厂卫们将人解来时都特意嘱咐过,要“好生”招待这些心思恶毒之人。
有感于后世时很多大山里的孩子每天要来回几十里地走读,求学的过程异常艰辛,所以朱由检决定,这三十多所学堂采取的都是就近读书的形式开建,每所学堂招收的都是附近方圆五里之内的适龄孩童,这样既省去了上下学的时间,也保证了孩童们的人身安全。
仅仅是上学和吃饭免费还是不够地。
朱由检已经下旨,皇庄被服厂的裁缝们已经开始给每个孩童量身,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孩童们每年都会得到春装和冬装各一套、单靴和棉靴个一双、足衣袜子两双。
这些花费都由內帑出,等到条件成熟后,全大明各地的中低级学堂开办起来后,这些费用将由朝廷负担。
上述规定将会被添进祖训里,任何违背这条的皇帝臣子都会被视为不孝。
在以孝道治国的中华大地上,不孝是最大的罪名,意味着你将会失去一切,包括你的皇位和官职。
第七百五十章 医疗和教育决不能商业化
出于后世经历带来的某些痛苦记忆的原因,朱由检下定了决心,决不能将医疗和教育商业化,在这两个关乎到每个家庭利益的领域,一定要坚持朝廷占据主导地位,推行最大程度的免费制度,相关政策的制订也要做到有意识地向底层倾斜,以此来努力提升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当然了,这只是他理想中的社会状态。在有生之年,他会极力推动这种框架的搭建和实施,但在他离去之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他制订的制度会不会在悄然之间被人为改变,这就是他无法左右了。
京师的免费学堂制度,基础已经建起并夯实,接下来就是逐步在大明各地进行推广。
免费教育制度发展的最大障碍并不是资金,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师范类专科学校的建立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师范学校的的设立道阻且长。
大明不缺读书人,但读书人的目标是中试做官,至于教书育人,对不起,这可不是吾之志也。
这种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地思维已经形成定式,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便能看到效果的,决策者必须要有恒心和毅力,以持久战的思维来制订相关策略。
朱由检知道,就算有读书人放弃当官做老爷的思想,心甘情愿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但最后的成果也并不是他希望看到的。
教育并不只是四书五经,而现在绝大部分人只擅长这些只能修身、但不能对社会进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无用之物。
师资力量的培育是重中之重,这一点上,欧洲的教育制度是值得借鉴的。
方以智这次带回来的近两百名各种人才中,除了笛卡尔这样后世闻名的大牛之外,还有十几名来自与他当年的母校普瓦捷大学数理方面的教师。
这些人或是出于对东方神秘古国的好奇,或是被大明给出的丰厚物质利益所打动,自愿跟随使团来到大明。
为了留住这些以及未来的人才,在朱由检的指示下,户部划拨大量资金,在国子监,也就是理工学院中修建了上百幢至少三进的豪宅,专供这些精英入住,每座住宅都配备了相应的仆妇侍从,以便照顾他们日常的饮食起居。
这些被朝廷雇请的侍从仆妇都是经过筛选的,道德品行上都是为周围邻居所称道的。
朱由检不希望因为细节上的瑕疵而导致某些龃龉事情的发生。
例如,因为贪图小利而造成某户人才家中财物失窃,如果雇请人员不经筛选,这种情况极有可能会发生,虽说也不算多大的事情,但能避免的还是要尽量避免。
在方以智的主持和郑芝凤等人的协助下,笛卡尔以及他原先的校友们,正在进行相关教材的编纂工作,这批教材将会降低难度,以便让那些短暂留学后回归的少年们打下更好的基础。
将来这批教材也会成为全大明通用教科书,而归国的数百名留学生中的大部分,将会成为大明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如此繁衍下去,数十年后,大明实用型人才自然会越来越多。
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将会同时进行,朱由检已经下旨,由方以智和郑芝凤全权负责相关事物,不管花费多少银钱,朝廷都会全额拨付。
现在首要之务就是让第一批人才有归属感、获得感、成就感,将来在各种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他们会成为大明公民,享受当时最为丰富的各种资源。
等到这批人感受到生活的巨大变化,心里产生了强烈荣誉感的时候,与欧洲亲朋好友的书信往来,现身说法,招揽更多人才来到大明择业定居就是水到渠成之事了。
现在大明的知名度还是不够大,只有让更多欧洲人知道大明不仅富庶,而且强盛,那样才会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东方。
在国家民族概念尚未成型的时代,哪怕是后来这种概念在全世界得到广泛认同的时代,重视利益的欧洲人,为了足够的财富,是不介意放弃自己国籍的。
如何提高大明的知名度呢?
朱由检现在非常希望战争,不出意外的话,西班牙人将成为大明扩大在欧洲影响的祭旗者。
只要击败西班牙人的大军,大明的名声将会响彻整个世界,这对人才的吸引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哈布斯堡虽然已经衰败,但其在欧洲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击败西班牙大军将会改变整个欧洲局势,而大明可以根据具体形势从容布局,采取灵活的策略借机从中渔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