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百害,唯利一套。
随着饥荒和连年征战,西北地区人口大量减少,受灾的百姓除了加入流贼就是往南逃荒,整个西北地区出现众多的无人区。
这与明末地方官府的不作为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小冰河时期气候虽然极端异常,但若是治理得当,因饥荒而造反或饿死、逃亡的人数可以控制在一个极低的数值。
因为在这个时期的大明,并没有如后世般出现人口急剧增长的现象,荒地随处可见。
人口不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崇祯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饮食结构过于简单,大多数百姓很难维持温饱。
因为生产方式的极度落后,导致粮食产量过低,在饭都吃不饱的时期,更别提肉蛋奶等高营养的物质了。
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百姓还是一日两餐,每日辛苦劳作后还要忍饥挨饿,谁还有心情和力气繁殖后代?生下来养得活养不活还是个问题。
如果地方官府勤于职事,动用地方府库也好,召集士绅捐助也罢,只要拿出钱粮来组织百姓开荒拓田,修渠挖井,组织赈灾,就算旱情再严重,大部分农田也不会绝收。
只要有口饭吃,谁会造反?谁会背井离乡?谁会饥饿而死?
前文里提到过,明末总共约有一亿两千万人口,在这个没有工业化大规模开采的时代,地下水资源非常的丰富。
可以说只要官府拿出点银子来给每个村子打几口深井,哪怕不是在田里打井,勤劳的百姓们也会自己想办法让田地得到灌溉。
打一口井只需要几十两银子,花上几百两就可以稳住数百上千口人,可以避免后续的若干惨剧和悲剧的发生,可官老爷们根本不屑去做。
在他们的眼中,草民真的就是杂草,今年这一茬死了,来年开春又会长出茂密的一层。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而且容易解决,但官府的不作为是令崇祯最感愤怒的,作为一个穿越者,他不能容忍人为造成的惨剧大面积发生。
不管你出身权贵还是穷困之家,每一个生命都必须得到尊重。
这些生命根本没哭着喊着争取人权,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吃饱饭,活下去。
他会在给孙传庭的谕旨中着重申明这一点,对于不作为的地方官,甭管品级多少,后台是谁,一旦发现,全部予以革除官职与功名。
不是令其致仕,是革除。
被革除官职和功名意味着从此以后,他就是个平民,不会具有任何特权,其名下所有田地将不再享受免赋税的优待。
没有官职一些人或许还不在乎,只要功名还在,回到家乡后仗着多年做官所得,还有同窗同年座师等关系照看,依旧能享受富贵荣华,当地官府依旧会对其另眼相看。官绅吗,当然不能和草民一样。
但要是功名不在了,你就没资格称得上官绅了,就算有钱,也只是个财主而已,保不准被恶吏盘剥一空。
寒窗苦读的成果化为乌有,相信每个人都难以接受,但已经这样了,你能怎样?
对于被革除的这些官员,其同窗同年座师也要予以严格监督,要是有人敢为犯官讲情,对不起,夷州缺一个知县,你去那边和野人吟诗作对去吧。
你敢造反吗?
你以为圣贤书里教的是让你如何造反的方法吗?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富贵窝里享受多年,你问问自己,你还有胆造反吗?自己就会被自己吓死!
你看不起的那些土贼流寇之所以敢造反,那是因为除了命,他们什么都没有。
你们享受过的醇酒美妇,美味佳肴,他们听都没听过,并且他们没读过书,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很少。
无知者才无畏。
什么都不懂胆子才大。
知道的越多,做起事来越是束手束脚,前思后想,怕这怕那。
夜来思量千条路,醒后依旧卖豆腐。
说的就是这些无胆文人。
扯远了,崇祯收回思绪。
人口不多的第二个主因就是,医疗条件极度落后。
生孩子如同走一遭鬼门关。
医疗条件极度发达的后世,婴儿的夭折率也是不低,何况不具备任何医疗救助的当世。
在当时的大明,几乎每个村子里都有一个稳婆,西方叫助产士。
稳婆的地位非常的高,某种意义上讲,在百姓的心目中比县太爷还高。
因为每家每户都会面临传宗接代的问题,极度愚昧的百姓哪懂得如何接生,只能依靠村里的大神。
稳婆们虽然也是文盲,但她们都是头脑灵活,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
最初的经验当然就是自己生产时积累的,稳婆们都有一个共性:家里人丁兴旺。
能生,并且都能健康成人,然后继续繁衍后代。
什么事干多了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卖油翁曾经说过:无他,手熟尔。
但就算稳婆们经验再丰富,也只能帮人接生,而不会有后续的医疗援助。
她们不是医生,就是个接生婆而已,并且是个手段简单粗暴的接生婆,管杀不管埋那种。
当时的婴儿死亡率高的吓人,因难产而一尸两命的情况大范围存在。
因为没有产钳。
想到这里,崇祯心里一动,试做产钳必须尽快着手了,虽然他没见过,但听名字也能猜出个大概,就让军器监里的能工巧匠们打造吧。
他唤过身旁正在低头打瞌睡的李二喜,把产钳的应用方法和大致形状讲了一遍,便令他去军器监传旨去了。
但愿自己胡思乱想能帮助到更多的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