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6节

这话非常之管用,比他爹娘老子的话都管用。

猛然干净下来的郑狗蛋,少了两桶大鼻涕,初始是非常的不习惯,可是现在也慢慢的学着郑长生讲究起来了。

俗语有云: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坏人学坏人,跟着神婆子吓假神。

用句文一点话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了郑长生的牵头,现在所有的小伙伴们都收拾的非常的干净。

小脸洗的白白净净的,以前的鼻涕虫样都不见了。

尽管有的衣服很破旧,还是补丁摞补丁的,但是胜在干净。

孩子们如此的变化,引起了大人们的关注,问明原委,原来一切都是郑家的小子生哥儿的引导。

于是大家纷纷的夸赞起李秀英来。

你看,不愧是大家闺秀,连教导的孩子都如此的优秀。

孩子们还有更大的变化,就是人人都会背几首唐诗,而且张嘴就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可让家大人惊讶坏了,孩子竟然会背唐诗,这简直是祖坟都烧了高香了。

几辈子的人斗大的字不识一个,猛然间出来一个会念诗的,谁不高兴?

这一切说白了,源头还是李秀英。

要不是她识文断字的教会了儿子,那么生哥儿也不会教自己家的孩子啊。

所以,前来帮忙的人非常多,而且都是卖力的干,他们之所以如此的下力,并不是单纯的为了吃一口肥肉片子,是感恩郑长生教会他们家孩子背诗......

第9章 老族长的希望

房子从下地基开始,就一天一个样。

当地里的韭菜收割三茬的时候,已经初具规模了。

李秀英心里美滋滋的,不断的招呼着工匠们喝茶休息。

北屋三间正房,东西各三间厢房,还有一个后院加厨房、耳房,配房。

正房,堂屋做客厅,另外两间自己和儿子一人住一间。东厢房给儿子当做书房用。

将来儿子大了,娶上一房媳妇。在考个功名回来,那自己也算是功德圆满。

到时候含饴弄孙的,也就可以安享晚年了。

不知不觉间她的思绪飘飞了好远好远......

老族长郑三旺每天都背着手来照旧吃肥肉片子,这段时间他已经不再跑肚拉稀了,肠胃已经适应了肥膘肉,脸上也见了红光了。

每天的伙食太好了,他都有点期望这房子一直盖下去,永远不要完工了。

现在李秀英娘俩在他的眼里,那形象较之以前高出了百倍、千倍。

如果现在村中族人,谁要是胆敢欺负李秀英孤儿寡母,谁要是敢风言风语的嚼舌头说闲话的话,他都能请出祖宗的家法,把丫的卵蛋给打出来。

虽然俗语说,吃人家的嘴软,但是他并不完全是为这。

关键的一点是郑长生,这孩子的书法颇受学堂夫子的赞扬,而且还考校了一下他的功课。

蒙学的三、百、千背的是滚瓜烂熟,还会背不少的唐诗。夫子都说了,等到了适应的年龄,他一定给郑长生推荐一个好的启蒙先生,免得明珠蒙尘。

在尊师重道的年代,夫子的话在郑三旺跟前,那就是如同神祗的法旨一般。

夫子都说了生哥儿是个读书的天才,那一定不假。

我郑氏一族要兴旺发达了,哈哈......他乐的眉毛都开花了。

生哥儿现在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了,真是祖宗保佑啊。

我郑氏一族几百年来定居金宁县,从未出过一个有功名的人。

这是祖宗显灵了呀,谁能想到逃难过来的郑家娘子,竟然给郑氏家族生下个百年难得一见的读书天才啊。

不行,明儿要开祖宗祠堂,要贡献三牲祭品,要在祖宗牌位前焚香祷告,祈祷列祖列宗一定要好生的护佑生哥儿健康平安的成长,要保佑生哥儿将来考取功名,给列祖列宗光耀门楣。

现在郑长生的读书事,已经不光是他一家的事儿了,被老族长郑三旺上升到全族的高度。

郑长生家在盖房,没地方住,老族长就安排人把怀远堂的后院偏房给收拾了出来。

专门供李秀英母子栖身,而且把一箱子都有点泛黄的书籍,送给了郑长生研读。

据说这是郑家的一位先祖曾经读过的书,就一辈一辈的传了下来。

后来家道败落了,能读书识字的人几乎绝种了,这些书一直被收藏着,今天倒好,派上用场了,全部送给了郑长生。

也不知道当年的这位郑家先祖是何许人也,所读之书颇为繁杂。

易经、八卦、四书、五经、兵书、战策、唐诗、宋词、话本、戏剧等等,足有两百多本,装了满满的一大木箱子。

郑长生都有点怀疑,这位先祖根本就不是读书识字的人,或许就是用书来做样子的。

就如同后世那些附庸风雅之人,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摆满了一面墙的书籍,其实连书封都没有打开,就是装门面用的。

本来他还在想,这段时间可以跟郑狗蛋和老三他们好好的痛快的玩玩呢。弥补一下自己童年的缺失。

记得上学的时候,从小学起一直到高中都没有轻松过。整天做不完的作业,童年哪里还有乐趣可言?

他的童年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整天的埋首书中,做不完的习题集。

现在可倒好,来到古代了还要完全又重复一遍悲惨的童年。

老族长送书来的时候还拽了一句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也不知道他哪里听来的,也不知道他了解不了解这句话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说的,曾经在《增广贤文》里有收录,是治学的名言。

反正郑长生是不相信只会写自己名字的老族长郑三旺是读书读来的,录族谱宗碟的时候,都是请学堂的夫子代劳的。

也幸好这些书中有几本话本,否则郑长生都不知道这一天天的怎么度过了。

话本是根据民间的传说写就说唱故事,用通俗文字写成。故事虽然看起来有点幼稚,但是总算是聊胜于无。

怀远堂附近本来是村中幼童的玩耍绝好的地方,在这里捉迷藏、用茅草吊蚂蚁、还有捅马蜂窝......

可是自从郑长生娘俩住进去之后,这里成了禁地了。

老族长郑三旺把各家的主事人叫过来,信誓旦旦的言明,“谁家的孩子要是再在这里耍子,耽搁了生哥儿读书,仔细你们的皮子。

届时,领取祖宗家法的时候,别说老夫没通知你们。”

老族长这是动真格的了,祖宗家法都请出来了,这谁还敢让自家孩子在这一带耍子啊。

也有那不开眼的,疼娃疼的要星星不给月亮的。结果没有管住自家的娃娃,被老族长逮了个正着。

这还得了?郑三旺手拿着马尾鞭子,到了他家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揍。

有了这个开头,大家都相信这不是玩笑,老族长是认真的。

就连村里的狗路过这的时候,都夹着尾巴,但凡有狂吠的狗,老族长一句话,勒死吃肉。

老族长郑三旺每天两件事,一件就是中午去吃肥肉片子,一件就是在怀远堂附近巡逻。

郑长生成了稀有物种,郑家村的特级保护动物,都堪比国宝大熊猫了。

好吧,既然事情不可逆转,郑长生也只得捏着鼻子认命了。

谁让自己能读书识字,而且是被夫子这样的名人夸赞过的人呢?

在老族长郑三旺眼里,郑长生那就是全族的希望,全族的未来都系于他一身。

他读书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读的,是为了全族人读的,是为了郑家的列祖列宗读的。

说实话,郑长生真的有点受宠若惊。

他怎么着也想不到,读书在这个年代是这么庄重神圣的事情,更想不到读书这件事,在自己的身上会被放大到这么大......

第10章 遭遇拐子

老族长郑三旺路过怀远堂的后门处,听到郑长生在诵念书文。

稚嫩的童音,在他的耳中如同仙乐一般入耳,驻足良久,他都要听的陶醉了。

郑长生很郁闷,他发现老族长远远的过来了,就做一下面子功夫,怎么着也得给人家一个勤奋向学的好印象啊。

于是之乎者也的开始朗诵,可是哪知道老族长听上瘾了,竟然驻足不前。

这可苦了他了,直念的嗓子眼里都冒烟,如果不是母亲李秀英过来给他送吃的,估计嗓子都能念哑咯。

有了此遭遇,他再也不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了。

......

郑长生的生日和郑家小院完工的那一天完美的重合了,正好是白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也就是说天气逐渐的转凉,清晨十分会发现地面叶子上有许多的露珠,这是因为夜晚的水汽凝结在上面,而得名。

李秀英今天换了一身的新装,给儿子也拾掇一新。

今日可以说双喜临门,家里乔迁新居之喜在加上儿子的生日。所以特意请了厨子,在新宅院里要宴请前来道喜的族中老少。

在封建时代,一般都是男人来应付这事儿的。

户主郑铁山命薄,小主人郑长生年幼,作为主母的李秀英就不得不勉为其难的主持大局。

还好,她出身书香门第之家,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

应付起来,还算是井井有条,并无失礼的地方。

满堂的宾客,开怀畅饮。

酒是自家酿造的寻常腊酒,虽略显浑浊,可是大家都喝的很尽兴。

坐在首席的老族长,几碗腊酒下肚脸红扑扑的。

今天他很高兴,还特意的从学堂里请来夫子助阵,这是郑家族人未来的希望,生哥儿的生日,还是他家的乔迁之喜。

这怎么着也不能含糊不是?于是老族长郑三旺今日里有点喝高了,他大着舌头对李秀英道:“郑家媳妇,生哥儿呢,快带过来坐在老夫身边,正好夫子也在,让他老人家在考校一下这段时日的功课。”

李秀英一听说要夫子考校儿子的功课,那心里美的跟什么似的对身边的二婶说:“你看,我家的生哥儿都入了夫子的眼呢。

哎,话说刚才生哥儿还跟你家狗蛋在一起耍来着,这一转眼的功夫,怎么只见狗蛋不见我家长生了呢?”

二婶现在对李秀英是恭敬有加,以前她顶看不顺李秀英显摆她家儿子的,可是现在她知道自己的狗蛋恐怕这辈子,就是脱了鞋也撵不上了。

人家儿子那是神童,那是天才,那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将来肯定要考取功名的。

所以她一改往日的不忿,对李秀英是服的五体投地。

她赶忙叫过来孙子:“狗蛋,生哥儿呢?”

郑狗蛋是一脸的懵圈,他挠着后脑门:“我还在找他呢,我们刚才在大门口玩,我进来撒泡尿的功夫,他就不见了。”

“这孩子,你找了生哥儿没有?”

首节上一节6/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