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眼睛都睁不开了,这该死的鬼天气。
行军已经一天了,可是才走了六十几里。
这要是跟平常一样,快马奔袭,早就过了关隘,进入高丽的地界了。
在这样的冰天雪地里行军,对于这支队伍来说,还是头一次遇到。
已经有冻伤的人了,这让郑长生倍感压力。
非战斗减员,这可不是好现象。
就在郑长生想着是不是找个避风的地方,让将士们休整一下的时候。
余光辉喘着粗气催马赶了上来:“伯爷,看这天气,一时半会儿的大风停不下来。对下面的形成您是怎么安排的?”
郑长生看了一眼余光辉,这家伙眼神闪烁,一点慌乱焦急的样子都没有,就知道这家伙肯定有想法。
于是,郑长生勒了一下马缰绳,让马的速度放慢一些。
扭头问道:“余掌柜的有何高见,本伯愿听其详。”
能够得到郑长生如此言语礼遇,余光辉心里美滋滋的。
“伯爷,咱们可不能停啊,连夜赶路,争取天亮以前赶到隘口。
这风刮起来没完没了的,以小人的经验来说,这白毛风一旦刮起来没有个三两天是不会停的。
我的意思是,咱们尽量的赶路,中途不要停。
否则的话,这荒郊野地的,露营的话,一旦躺下就不一定能起的来。”
这正是郑长生所担心的问题。
这天寒地冻的,万一出现大规模的冻伤,那可就麻烦了。
虽然棉衣等御寒东西准备的都有,但是谁又敢保证一定不出问题呢?
将士们毕竟都是南方人,尽管南方的冬天也寒冷,可是哪里有辽东这苦寒之地这般厉害?
没有经历过奇寒的人,是顶不住透骨寒意的侵袭的。
好吧,择其善者而从之,这是美德。
不能拿余光辉这个地头蛇的话不当回事,毕竟他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地形也熟悉。
郑长生催动跨下马,赶上前面开路的武云照:“传令下去,保持战斗队形运动,警戒哨放远一些,间隔近一些。
直到隘口停军休息,沿途不得懈怠。”
军人就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不管什么情况,只要命令下达,那就要忠实的执行。
这个道理,作为老行伍的武云照不是不懂。
可是看着艰难行军的队伍,他还是开口道:“伯爷,兄弟们真的很辛苦的,是不是可以休息片刻。”
武云照有点心疼手下人,郑长生看的出来。
他爱兵如子的名头可不是吹出来的,这也是将士们对他认可的根本原因之一。
不过,郑长生并没有同意他的这个请求。
“不是我不通情理,北方的天气奇寒无比,兄弟们一直运动着虽然辛苦些,可是并不会失温而亡。
可是一旦停下来,疲累不堪的人,万一要是睡过去,可是再也起不来了。
你懂我的意思吧?”
武云照低头思索了一下,对身边的传令兵道:“传令下去,让兄弟们咬咬牙在坚持一下。
没有命令不得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否则军法从事。”
传令兵:“是,将军。”
沿着大军行过,开辟出来的道路飞驰而去。
余光辉心中佩服不已,永和伯爵的这支队伍,还真是一支铁军啊。
他有点庆幸,幸亏是跟对了人,这要是换一支大明的卫所军,就这天气行军,想都不要想。
就算是开动了,也不会有这支军队的成效。
在没过膝盖的大雪中行军六十里不带休息的,还一直往下走,不到隘口不停歇。
这根本就不是卫所军所能媲美的,甚至连敢想都不敢想。
~~
冥冥中或许自有天意,
郑长生苦于没有派往高丽锦衣卫秘谍的情报的辅助,心里是一点底都没有。
对于任何未知的危险,都做最坏的打算。
他要为这五千将士负责啊,但凡是有任何一丝的危险,他都要排除在外。
所以,当余光辉建议他不要休整,要不间断的行军到隘口的时候,他接受了余光辉的建议。
就连郑长生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决定,虽然将士们心中都颇有微词,有的是腹诽连连。
但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决定,却救了大家的命。
三十里外,李成桂的两万大军正严阵以待。
关于永和伯对于高丽各方势力所掌握的程度看,李氏的老底都被人家摸的透透的了。
按照儿子李芳雨的建议,千万不要跟永和伯爵郑长生起什么冲突。
凡是要以隐忍为上策。
不过,事到临头的时候,还真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高丽的时局动荡,尤其是出现了粮荒。
现在谁的手里掌握的有粮食,才是有话语权的一方。
李氏经营几十年,粮食作为战备物资,那是必不可少的。
利用这次动荡的机会,他是大肆的招募兵马。
实力一下子扩充了将近三倍。
李成桂现在是实力雄厚,腰杆子就硬。
郑长生带着五千人马就敢前来高丽调停,你还真把自己当成救世主了。
第684章 猛将朴仁勇
李成桂心里有无限的愤怒,高丽三方势力,大明永和伯爵郑长生单单调查摸底李氏。
幸亏我儿有幸窥看到,否则的话,老夫还蒙在鼓励呢。
其实他真的是误会郑长生了,当初郑长生故意考验李芳雨,那份奏疏是故意让他看到的。
郑长生之前是秉持着尽量不改变历史这个大方向走的。
李氏取代高丽建立朝鲜王朝,这是正史。
可是李芳雨竟然对郑长生露出愤恨和杀机,这才使的郑长生心意骤改。
愤怒的郑长生一纸奏疏,报到老朱的御前,棒子国将要不复存在矣。
各有各的愤怒,那就看谁的本钱更厚实了。
胜者王侯,败者寇,只有胜利者才配书写历史,失败者只会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去。
李成桂派出两万精锐,准备以逸待劳在郑长生前往高丽的路上劫杀之。
说来也是巧合的很,天降大雪,寒风凛冽。
这等奇寒的天气之下,他就不相信从没有来到过辽东的中原人,能够抗的过去。
恐怕就不用他出手,大明这些人冻也得冻死。
他的人只需要上去补刀就可以了。
只要没有活口,这事情完全可以推到饥饿的流民身上去。
他的奏疏甚至可以这样写:“饥饿的流民,饥寒交迫之下,劫掠了大明调停的使团,大明永和伯爵带队奋力抵抗,可是奈何面对数倍于己的发了疯的流民,终于寡不敌众,不幸罹难。”
李成桂之所以敢这么干,他是有所依仗的。
他祖上就是受到蒙元亲封的斡东千户所千户兼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由成吉思汗设立,广泛通行于大蒙古国和元朝。
一作“达噜噶齐”,是蒙古语,原意为“掌印者”,是大蒙古国历史上一种职官称谓。
成吉思汗在各城设置“达鲁花赤”,也就是督官。
达鲁花赤是代表成吉思汗的军政、民政和司法官员,以《大札撒》为根本,结合当地的同时惯例行使统治权。
说白了吧,就是一地的最高级别的官员,集军政、民政于一体的扛把子。
虽然他老爹审时度势,看蒙元被老朱打的撒丫子撩了,就赶紧的改旗易帜。
可是骨子里还是恋着蒙元时期的辉煌的。
别看他现在归于高丽王的麾下,但是他继承了其父的所有权利和地盘。
高丽国内的乱局,也是跟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其实他早就跟北元勾搭连环的,他之所以在高丽国内挑起纷争,也是遵照北元皇帝的指示,用以牵制大明在辽东的兵力。
蒙古人在中原腹地打了败仗,被赶出中原。
可是在草原上,他们依旧为王。
强大的骑兵,时不时的骚扰大明北地。
现在又联络上了李成桂,再牵制一下大明的北方军力。
大明就更难从辽东抽调人手,支援草原一线的战斗了。
是以,李成桂是要什么他们就给什么。
众所周知,中原王朝包括高丽、朝鲜王朝,他们通常都有一个弱点,那就是骑兵不足。
关键是没有合适的养马地,是以,中原王朝论骑兵方面来说是弱于草原人的。
基于这一点,北元朝廷给李成桂提供李大量的军马。
这意味着什么?可想而知了吧?
骑兵在冷兵器时代,是永远的主角。
步兵的方阵是经不起骑兵来回的收割的,尽管有步兵战胜骑兵得先例。
可是那也是经过巨大的牺牲还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