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105节

咱拿你当自己人,可是你他娘的却不拿老子当自己人。

老子把治理一个府县的权利交给你,可是你就是这么回报老子的,这是在给老子挖坟掘墓啊。

还嫌我大明江山命长咋滴?如果自己还是以前的脾气,上去就是干的话,诛杀了吕氏,那麻烦真的大了。

根据密报,吕氏出事后,已经有人在搞串联了,大量的文人聚集起来,准备到京师替吕伯益鸣冤叫屈。

额,老子下旨让你们进京参加八月份的乡试,给你们授予官职你们都不愿意来。

可是为了一个吕伯益,你们却都心甘情愿的嗷嗷叫着冲到京师来了。

其心可诛啊~!

对于老朱丝毫不避讳自己,让密探当面说吕伯益的事情,这让郑长生感到受宠若惊的无以复加。

这些都是绝密中的绝密,就像那个隐藏在况广义府上的大内亲军密探来说,这要是自己泄露了他的身份,那他的使命也就终结了。

密探之所以是密探,贵就贵在一个密字上,已经不是秘密了,那就毫无价值了。

他搞不懂老朱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在试探自己还是真的完全的相信自己?

都说伴君如伴虎,老朱这只虎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郑长生现在是如坐针毡,额头的冷汗都下来了。

他很想退,很想躲,但是很明显他退无可退,躲无可躲。

老朱的眼睛已经看上他了,

“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果然老朱笑眯眯的发问了。

能够在一国之君面前发表自己的高论,那是无数人为之奋斗追求的目标。

可是郑长生却苦逼不已,他可着实不想要这份殊荣。

可是又推脱不掉,只得硬着头皮道:“这或许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自从皇上您下诏重开科考以来,天下应召前来赶考的举子寥寥。

现在却因为吕氏一族之事,文人皆赴京师。

如果不因言获罪吕氏,那么这些人或许会感念皇上的恩德,留下来参加科考也说不定。”

朱元璋心中狂喜,其实郑长生话还没说完,他就已经明白郑长生的意思了。

对呀,这绝对是一个文人归心的大好契机啊。

哈哈,吕老头骂咱还骂出功劳了这么说,不但不能杀,还要好生的招待呀。

文华殿现在是个什么情况,他比谁心里都清楚。

大多是一些纨绔子弟,都是淮西人把自己家的亲戚族人硬塞进来的。

真正的读书人,天下的士子少的很。

他招揽天下读书人当官的目的就是要制衡淮西人,可是现在这个计划很明显的要落空。

这些在文华殿的未来大明的官员,几乎都是淮西人了,你说让淮西人制衡淮西人,这他娘的不是痴人说梦吗?

不过现在老子不愁了,正有大量的读书人赶赴京师,你们这是不请自来呀。

嘿嘿,就算是强拉硬拽也得给咱留下来参加了考试再说。

老朱心里美的比吃了蜜糖还要爽,不过他也知道,这次读书人大举赶赴京师可不是为了参加他的乡试。

所以,吕氏就是一个关键中的关键点。

如果处理不好的话,那就要酿成大祸,可是要是处理的让天下的读书人满意的话,那将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啊。

就看三法司的了,狗日的,要是胆敢破坏老子的百年大计,看咱不好好的收拾你们。

大明的三法司分别是刑部、大理寺、督察院。

刑部负责审判,相当于法院。

大理寺负责执行,相当于公安局,缉捕拿人都是他们的差事。

督察院负责监督,相当于检察院。

在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皇家鹰犬还没有露出锋利獠牙的时候,这三司会审就是最高级别的了。

后来三法司流于形式,被锦衣卫和东西二厂盖过风头,这是大明朝司法的悲哀。

不过现在的三法司可是牛逼哄哄的啊。

有任何的重大案件,都是由他们三个衙门会同起来,举行三司会审。

除了督察院有刘伯温这个文人清流掌管外,刑部和大理寺皆有淮西人主管。

现在的关键点来了,就看刘伯温能不能在三司会审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了。

如果他要是忌惮淮西勋贵的势力,不敢站出来发声的话,那还真不好说吕氏的结局。

不行,得点一点刘伯温才行。

老朱的目光看向了郑长生......

第163章 老朱爱表演

第0163章老朱爱表演,

对于老朱治国的手段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是不管怎样他是一个把丞相这一职位废除的第一个君王。

为中央集权向皇权靠拢,以及皇帝和宰相的几千年的相爱相杀划了一个休止符。

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争斗,从来没有停息过。

别以为当皇帝的日子很好过,也别以为皇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就拿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圣旨来说,如果没有加盖中书省的印章,那就不能称之为圣旨,只能称为中旨。

所以很悲催的是皇帝郁闷之极。

老朱之所以敢成为废相第一人,这期间的争斗到底有多少和付出的努力有多少就不为外界所知了。

最起码从郑长生的角度去看,朱元璋早就对加强皇权,废除宰相动了心思和有所准备的。

就像这次的三法司会审吕氏的事件,就没有让中书省的人插手,甚至连旁听的机会都没有给他们。

刑部侍郎林永信,大理寺卿李仕鲁,督察院御史中丞黄楷模三个人接到皇上谕旨,负责这一次的审理工作。

淮西乡党控制下的刑部和大理寺这两个衙门,早早的就得到了李善长和胡惟庸的暗示,这次要秉公处理,争取做一个漂亮的案子给皇上看看。

不能给皇上落下一个把柄和坏印象。

这是本朝以来第一次三堂会审,所以要有一个漂亮的开端啊,不能本朝第一案就出现徇私舞弊之事,这要是传出去的话,影响力就太大了。

而督察院这方面以刘伯温为首的清流们,都是对吕氏获罪表示不满。

一个明朝还没有正式成立前的学者著作的一部书籍,这怎么就成了被治罪的口实了?

况广义这家伙做的太过分了,可是他们又不得不三缄其口。

原因无他,这里面牵涉到当今的圣上朱元璋。

不过他们是打定了主意要为吕伯益据理力争的,这无形中很合老朱现在的口味。

所以,在三方面都无形中达成了某种共识的情况下,况广义就注定是一个牺牲品,注定成为一个笑料。

因言获罪,这不是扯几把蛋呢么?

刑部大堂三司会审进行的如火如荼,堂外前来助阵的文人士子们黑压压的一大片,把刑部大堂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

他们都在观望着,看看朝廷到底要怎么对待吕氏。

因言获罪这就算是在前元暴政的时候也没有过的现象啊,可是到了新朝竟然破天荒的出了这样的事情。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况广义此刻终于知道这次捅的篓子有多大了,就光看着外面黑压压的人头攒动的景象,他心里就凉的一批。

吕伯益六十多岁的人了,虽须发皆白,可精神矍铄,并没有被虐待的痕迹。

这让敢来助威的文人学子感到很欣慰。

这完全得力于老朱的善待,不让人对他用刑苛待。

一袭藏蓝色的长袍虽然有些破旧,但很是合体,他是被请到大堂上的,并且被赐座。

这让况广义感觉很是不爽。

这老东西是被审之人好不好?老子都没赐座,竟然给他赐座,这他娘的咋弄的跟老子是被审之人似的呢。

他的预感很准确,这次他就是被审之人,目前学子蜂拥进入京师,这就是在示威啊。

一个处理不好,那就是天大的乱子。

而造成这个局面的就是他况广义,因一己之私擅自拿人惹出来的。

胡惟庸和李善长都对他已经不报任何的希望了,他们可不想因为这事儿成为皇上对他们开炮的导火索。

赶紧把自己给撇清才是上策,为此他们不惜整理了一下况广义当政宁海的一些不法事。

刑部大堂之上,况广义手指着吕伯益愤愤不平的道:“三位大人,因何给这老匹夫赐座,知道不知道他著书立说,辱骂当今的圣上?”

还没等他把话说完,刑部侍郎林永信一拍惊堂木,然后向着屏风之后抱拳拱手:“大胆的况广义,咆哮公堂,藐视圣上,来人啊,重责三十大板。”

额,外面的学子们兴奋了,刑部侍郎如此恭敬的冲屏风后行礼,那说明什么?

还用问,当今的皇上朱元璋在堂后旁听。

那么给吕先生赐座也是皇上的意思咯。这个该死的况广义能有今天,真是大快人心啊。

看着被打的皮开肉绽的况广义,学子们心里痛快极了。

他们心里压抑的情绪似乎随着这一顿板子,都释放出来了。

人群中有人高喊:“吾皇圣明,吾皇万岁。”

有人开了头,那就好办了,人们都是有从众心的。

顿时学子们山呼万岁,这场面让在后堂旁听的老朱心里美死了。

郑长生的那声高喊,他听的真真的,怪不得这孩子不跟随自己身边,而是躲到外面人堆里。

原来这小子在给咱造势呢。

好好好,他心里连赞三声。

况广义这个时候,如果还不知道他的主子朱元璋就在大堂之上,那在打他一百板子都不冤。

“皇上,奴才冤枉啊,请皇上给奴才主持公道。”

朱元璋知道该是自己出现的时候了,郑长生给他说过,只要学子们归心山呼万岁,那就是他出场表演的时候。

所以,一身便服加身的老朱,在大家的期盼的眼神注视中隆重登场了。

他一现身,所有人都下跪叩首。

吕伯益刚要下跪就被老朱一把给搀扶住了:“吕老先生,让你受委屈了,都是我这个皇上做的不够好,手下竟然出了况广义这样的枉法的奴才。”

首节上一节105/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