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墨客 第102节

他说给胡惟庸听,就是想要借胡惟庸的口,把事情传到郭恒的耳朵里去。

让淮西勋贵们安心,现在大明的情况看着很风平浪静的,可是边患未除,朝堂也不稳当啊。

自己虽然说是皇上,贵为一国之君,但是说白了吧,他也有掣肘的时候。

可着满朝堂来说,大部分都是淮西子弟,这些人又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

如果不是用武官出身的徐达略加牵制,还有利用清流领袖刘伯温制衡的话,恐怕大明的朝堂谁说了算还真是不好讲。

老朱谋虑之深远就可见一斑了吧?

他知道胡惟庸就在门外听着,故意说给他真想,又故意用鞭子梢痛打老四,其实他心里也疼啊。

说到底还是自己的种啊,尤其是朱棣这孩子跟他长的酷似,又加之其母妃去世的早,他和马皇后对朱棣是疼爱有加。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他之所以放纵别的皇子们功课,而独独的针对朱棣,这正是由于对儿子的爱。

可是他的这种爱,很明显朱小四没有理解。

朱小四一直以为父皇不爱他,老是动不动的就揍他,对父亲老朱是又敬又怕,甚至在父亲面前连大气儿都不敢喘。

这也让老朱很是伤心,为啥孩子就不理解自己呢良苦用心呢。

可是又拉不下面子,这也许就是传统的中国式父爱吧。

棍棒底下出孝子,可是打在儿身,痛在父心呐。

如果胡惟庸还是一直不进来的话,他真的会迁怒到胡惟庸的。

奶奶的,老子就是做个戏来个一箭双雕罢了,你狗日的偷听是咱故意让你听的,可是听到了竟然不进来转圜一下。

其心可诛啊。

不过胡惟庸貌似没有让他失望,就在他打到第十二鞭子的时候,胡惟庸进来阻止了。

老朱怒气冲冲的停了手,看着儿子朱棣被抽的血葫芦一样,他心里在滴血啊。

我的儿,爹对不住你了。

可是为了将来计,你这顿打没白挨,爹心里头记着呢。

你可是为了我们老朱家的江山社稷挨的哦!

郑长生真的是被老朱给吓到了,同时也为朱小四的仗义深深地感动了。

怎么老朱说打就打呢,也不问青红皂白的,我明明说了自己踢的这一脚,可是老朱连听解释都不听。

上来就是一顿好打。

朱小四啊,哥们对不住你啊。

今天让你替咱背了这个锅,将来好好的帮你一把吧。

他心里暗暗的替朱小四心疼不已。

或许是郑长生说的话对朱棣起作用了,他是皇子,将来是要上战场的,这点小伤小痛的都忍不住的话,将来怎么冲锋陷阵,怎么上阵厮杀,怎么做军卒们的表率?

所以,他打算一忍到底,可是当他忍到第二鞭子的时候就受不了。

这咋跟平时父皇打自己的时候不一样了捏?

疼,钻心的疼,疼的他嗷嗷的惨叫。

别忘了,再怎么是皇子,再怎么想做表率,可他身体受不了啊,毕竟才是个十一二岁的小屁孩而已。

在老朱的鞭子教育下,心智不成熟的朱小四忍不住惨叫连连,可是他没有哭,没有掉下一滴的眼泪。

不能哭,男子汉大丈夫,流血不流泪,自己的身体是父亲给的,就算是他打死自己也是应当应分的。

自己可以忍不住疼痛惨叫,但是不能哭,不能哭,一哭就在父亲面前认怂了。

想到父亲这么多年的厮杀换来的大明的皇统正宗,他心中就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压力。

都说人成长的第一个大山就是父亲的形象,男人都以赶上甚至是超过父亲为人生第一道关卡。

老朱在朱小四心目中,那是一道难以逾越的珠穆朗玛峰。

他以有这样的父亲感到骄傲,同时父亲的形象也是他这辈子的毕生追求与攀登的目标。

突然父亲住手了,听声音应该是胡惟庸进来阻止的父亲。

朱小四心里暖暖的哦,胡惟庸来的太是时候了,如果在晚来一会的话。

他怕他自己忍受不住,父亲的鞭子。

胡惟庸抬出了皇后娘娘替他解围,这点朱小四是有自信的。

别看父亲在前朝是一国之君,统御四极,面南背北的称孤道寡,可是回到后宫母后那里。

他就是一个妻子的夫君,就是一群孩子的父亲。

他在母后面前一点儿都硬气不起来,这源于他们两夫妻深厚的爱意。

当年父亲落魄之时,母亲就暗中相助于他,可以说父亲能有今时今日之地位,全靠了母亲从中转圜于帮衬。

那些叔叔辈的老人们,谁不念着母后的好。

他们打仗在外,是母后帮着他们照料家人,把他们的后顾之忧给解除了,才使得将士们在前方放心大胆的毫无后顾之忧的厮杀。

要说现在的大明江山,就是母后用她那博爱的胸怀换来的,这整个的江山有一半儿都是母亲的。

别人不了解父亲回到后宫是什么样的,可是朱小四了解啊。

所以一听到胡惟庸说母后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这顿打今天算是挨到头了。

第159章 大明朝的文字狱事件

第0159章大明朝的文字狱事件

“惟庸啊,怎么是你?这个时候来见咱有何要事?”

朱元璋脸色平静的吓人,这就是为君者的风范。

别看刚才为了私事教训儿子,可是一转脸谈到公事的时候,就又成了一国之帝王。

表面水波不惊,谁也看不透他内心究竟在想什么。

郑长生心里暗暗的佩服老朱,怪不的老朱能以放牛娃出身当了大明的皇帝。

这果然是有一套的。

“启禀皇上,这是中书省刚呈上来的折子,事关重大,微臣不敢擅自做主,还请皇上定夺。”

胡惟庸双膝跪地,双手呈上折子。

态度之恭谨,可以说是诚惶诚恐。

这让老朱很满意,他玩的制衡术还是有效果的。

就不怕你们党争,真的朝堂里不争的话,全部抱成团跟他这个皇上作对的话,那他还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

只要有争斗,只要你们有个怕头,那咱的江山就是稳如泰山。

斗的越厉害越好,到时候咱就各打五十大板,只要不过分,糊弄糊弄就过去了。

就像是两个孩子打架,总得找家大人评理吧,咱这皇上的作用就是家大人,这两个孩子都好好的安抚一番,打一巴掌给个糖豆吃,都老老实实的又给咱卖力气干活了。

他深深的为自己的平衡术感到得意洋洋。

老朱接过胡惟庸的折子,打开看了一眼。

郑长生发现老朱的面皮微微的抖动了一下,随即又恢复了正常。

额,到底是什么事情啊?让老朱这等心机深厚的帝王都有了差点失态表现?

不过还真是佩服老朱啊,真有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之气概。

“惟庸啊,善长对这件事儿是怎么个看法?还有你是什么个章程,说来给咱听听。”

老朱随手放下折子,一只手按在折子上。

郑长生又发现老朱的手竟然有些许的颤抖,额,出大事了,肯定的是大事儿。

要不然老朱不会这样的。

“皇上,此事涉及到皇上的荣辱,李相国和臣都不敢妄下断言,所以只是把人拿来京师,还未做出最后的判决。

现在臣就等着皇上您的决断。”

胡惟庸这家伙的太极推手玩的很溜,老朱刚把球踢过去,他又给踢回来了。

郑长生正在诧异到底是什么事情的时候,老朱开口了。

随着老朱的一开口,差点没把郑长生吓一溜跟头。

“郑家小子过来,看看这份折子,说说你的看法。”

额,郑长生浑身都不得劲,像是掉进了筛糠里,痒痒的难受。

跪在地上等老朱回信的胡惟庸心里就是一翻个儿啊,龟龟,这等朝堂大事,动辄就是牵涉到几百条人命的大事,皇上竟然如此的儿戏,让一个小屁孩看。

而且还让这小屁孩发表意见,这难道要变天了吗?

胡惟庸是打破他的狗头也想不明白,皇上为何要拿这等大事来征求一个孩子的意见。

他惊讶之余,偷眼观瞧郑长生。

只见这个孩子,六七岁的样子,眉清目秀,一脸的稚嫩之色,倒是有印象,这是皇子们的伴读,好像叫郑长生,是宋濂老先生从文华殿亲自选出来的。

这孩子究竟是谁?跟皇上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何皇上会如此的信任他?

他心里快速的盘桓起来,突然他想起来前段时间皇上召见他和李相国以及刘伯温,共同商议的一件事。

就是关于重农抑商的争论。

事后,李相问过大内亲军指挥使毛骧,他说的就是这孩子跟四皇子闲聊被皇上听去了。

额,原来那个扬言要放开对商贾的限制的人,竟然是眼前的这个小毛孩子。

他心里是暗暗的倒吸一口凉气,没有想到的是皇上对这孩子是这么的宠爱。

当时自己和李相国言之凿凿的要找到这在后面蛊惑皇上之人,可是皇上随口给遮掩过去了。

可是现在想想,绝不是那么简单的。

原来这个孩子那个时候就已经在皇上心目中有了地位了。

年纪小小的,就已经简在帝心,这将来的前途不可限量啊。

他心里震惊之余,也想听听这个被朱元璋所看重的孩子,针对这一事件,究竟有何妙论。

郑长生看着一脸严肃的老朱,他真的是不敢看啊。

自己一个小屁孩,没有想这么早的裹挟进朝堂这滩浑水里。

师父方克勤说过,现在朝堂波谲云诡,一不小心就有翻船的危险,他老人家尚且如履薄冰呢,就别说自己一个毛头小子了。

可是不看又不行,老朱催促着呢。

无奈,只得咬咬牙走上前去。

首节上一节102/80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