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天国不太平 第414节

也对,整个长沙府,80多万户,520万口,1500多万亩耕地,浏阳磷肥厂一年产的6480万斤磷肥,平均摊到长沙府的耕地上去,也就每亩占4斤多的肥料。这根本远远不够使用的。

正当刘长佑将使用磷肥的惊人效果准备急报给圣王时,他接到了从广州传来的圣王手谕,冯云山要求他派出农业部的各大主事、执事,联合石油化肥司,牵头主持在各州府兴建推广磷肥厂之事。

同时,圣王又在手谕中指出,单纯的使用磷肥不要连续超过3年,以免有损土地的肥力。圣王还专门送来一张磷肥使用单的说明,要求在每家磷肥厂出厂的包装袋上,注明使用事项:所有磷肥最好与粪肥一起沤熟后,再行使用;单纯地使用磷肥,连续使用2年后,必须暂停使用一年。

刘长佑大喜。他正准备想圣王信报这个磷肥的好处,建议在整个圣国内推广,没想到,圣王就已经想到,做出指令下达给他了。

对于使用磷肥的注意事项,他深觉有理。

于是,随着命令的发布,农业部、石油化肥司等几十名主事和执事,全部离开广州城,分头行动,到圣国的几个省的各地州府,和当地州县府衙,清查当地磷矿,一同督促兴建磷肥厂。

不但投产磷肥的磷肥厂很是繁忙,帮忙采购磷肥的各地副县长、乡长也是忙成一片。

湘乡县善庆乡的杨乡长,便是如此!

双抢刚刚结束,善庆乡境内的各水田才刚刚插上秧苗,他和乡公所的十余号人,好不容易以为可以歇息一下,不料,昨天上午,忽然之间,好像是不约而同般的,全乡二十余个村子,上千号人突然就围住了乡公所。

当时,他吓了一大跳,还以为乡民要闹事,连忙派人通知临近的警务所。一会,等那些村长进来一说,才发觉原来是虚惊一场:原来,是这些乡民搞完双抢,听说那圣肥的妙用,都想买圣肥,于是,便一同叫上村长,来到乡公所,到了才发现,原来邻村的、附近村的人都来了,这才闹成一出上千人围住乡公所的事情来。

杨乡长听完,苦笑不得之余,又是一阵头疼。

这乡公所的圣肥,都是县里给的。其实,杨乡长看见罗张氏一家的禾苗长势,便已经清楚这个圣肥的价值,他就向县里再要了一批肥料。可早在抽穗前,就已经给各村分光了。他没想到,圣肥的效果会这么好,会让百姓如此痴狂:如今秋季秧苗刚插下去,这些百姓就来催肥料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让村长们劝说众乡民都先回去,答应给大家搞来圣肥。于是,当天下午,他便带领这二十多名村长和几名乡公所的下属,一同赶往湘乡县城。

由于路途有些远,众人赶到县城时,天已经黑了。

第二天一大早,杨乡长便带着众人早早起头,来到县衙。却赫然发现,县衙已经被数百人围得水泄不通。

正好,杨乡长看见隔壁的侧水市乡的朱乡长,便上前问道:“朱乡长,你也在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怎么回事?杨乡长,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嘛!我问你,你难道不是为了圣肥而来的?我可是听说,就连圣肥这个名字,都是最先从你们善庆乡传开的,会不知道圣肥的好处?”

杨乡长大吃一惊:“啊?这么说,朱乡长,这么多人,都是为了圣肥而来?”

那朱乡长喳喳嘴巴,苦笑道:“可不是!我昨夜就带人到了县里,可赶到县衙时,发现已经有好几个乡的人在这围着了。都是来催着县衙分圣肥下去的。但昨夜刘县长出面了,说是县里也没有圣肥,这,这,你说,这没有圣肥,我们可怎么跟乡里的百姓们交代啊!”

“完了!县里也没有圣肥了吗?那,那可怎么办?不说乡里的百姓,单这帮急红眼的村长,都会生吃了我!”杨乡长也头疼起来。

两人相对苦笑。

正在这时,县衙的大门打开了,旁边有人叫道:“看,刘县长出来了!”

杨乡长连忙扭头看去,却见一名略微有些矮胖的中年人在几名警员的护卫下,走出县衙大门,他一脸憔悴,双眼通红,看来应该是一夜没睡。

“各位乡长、村长,还有众位湘乡的父老乡亲们!刘某知道,大家今天都是为了圣肥而来!这个圣肥种稻子最为好用,所以大家都想要。但如今你们应该也知道了,圣肥异常地短缺,因此,可能有些供应不上。上个月,本县从长沙府城调来的70万斤圣肥,不到三天,便已分发到各乡镇里。”

“不过,刘某答应大家,一定要为大家弄些圣肥来。刘某已连夜安排张副县长带着二十余人,前往圣肥的产地浏阳磷肥厂,前去采买。而且,今日刘某自己也会亲自去长沙府找知府大人,请求调拨一批圣肥过来!请大家放心!”

杨乡长一脸愕然,原来,这圣肥竟然如此抢手,当初县衙仓库里的那些堆积如山的圣肥,他可是看见过的,竟然三天就一销而空。

“而且,以后所有的圣肥,都会采取肥票制。各乡多少田地,便会配多少名额的圣肥。大家就算围在县衙,也是没用的。所以,大家都散了吧,散了吧!”

无奈,众人只能垂头丧气地散去。

杨乡长心里明白,圣肥如此抢手,只怕,长沙府的知府衙门早就被各县的人也围困起来,长沙府城的圣肥也是要被各县抢破头的。

杨乡长没猜错,长沙知府衙门外,正如他所想的,也被数百上千人围困着,都是各县前来请求采买圣肥的人员。

而这样的场景,同样在各大已经投产的磷肥厂周围上演着。

第528章 北伐的条件成熟

最近这段时间,冯云山还真的是繁忙无比。

首先是炼油装置有了结果。

广州城西的西华山下炼油厂已经建成并进行了试产,在连续失败四五次之后,终于成功地炼制出了还算合格的成品燃油,汽油、柴煤油和柴渣油。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石油化肥司司长徐寿虽然炼出了油,也将常压蒸馏塔内的油气成功的抽了出来,冷凝下来,汽油都是很标准,但柴油和煤油便混绕不清了,而柴油和渣油更是搅合在一起,冯云山只好再次跟他讲解原理,终于让徐寿弄明白了为何汽油是从最上面的几层抽出的,而柴油和煤油是从中间的那里分开最为合适。

剩下的,便是让徐寿自行去再次尝试,直到调整出合格的煤油和柴油为止。

冯云山将炼制出来的近百多斤煤油,叫人送来王府,作为夜晚的照明点灯用油。对于这种特权,冯云山是不会避讳的。他本来就是圣王,就是应该享用圣国最好的资源,更何况,他不率先使用,如何能引导其他百姓来进行使用?

二是美军的俘虏问题。经过刘胜邦一番“亲密的交流”,布坎南中校已经同意归降圣国,为圣王效力。冯云山听到刘胜邦来禀报这个消息,很是高兴,他早已了解到,这个布坎南中校竟然是个大宝贝。

前美国海军军官学校的校长,又对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军舰研究非常透彻,冯云山不由想起,圣国尚且没有培训海军军官的学校,不由也萌生兴办这样一座学校的念头。不过,如今马上要进行打仗,而这个布坎南中校也是个海战的指挥好手,于是,冯云山决定还是先将布坎南作为左宗棠的副手,直接任命为讨虏军总参谋部作训处副处长,直接负责培训海军将士。

让冯云山更加惊喜的是,这个布坎南中校,他不但自己投靠了圣国,还立即转换角色,迅速将自己看成圣国海军将领,为冯云山招揽起人才来了:在他的劝说下,被俘虏的87名美国海军士兵,共有55名愿意跟随他,归顺圣王,只有32名士兵不愿归顺,哭闹着要回美国。

布坎南为他们求情,冯云山答应下来,不过,他提出考虑到他们都是圣国的战俘,不能直接放他们离去,总要付出代价:只要他们为圣国尽心尽意的服役二年,便送他们回国。

冯云山的这招,成功地骗过洋人,他们不知道,冯云山压根就没想放走他们,而是找个另外的借口,招揽他们,只不过,这个借口是以强制性服役为借口,实际上,这32名美国士兵与那55名美国士兵干着一样的活,只是不拿俸禄而已。

冯云山想到即将到来的黄河改道决堤,便想着早日北伐,争取挽救百姓的时间。

他暗自盘算了一下,觉得北伐的条件基本成熟!

不过,广州实在是距离北方太远,想到最近一两年内,作战的重心是在北方,自己身处广州,通讯指挥都很是不便,冯云山第一次萌生了将圣王王府等机构迁往北边一带的念头。

要北伐,自己一直处于广州肯定是不行的,这个时代,在铁路等交通设施还未修建普及,主要靠水路行船和马车的方式,信息传递太慢,一旦北方有变,等自己知晓,已经是几天之后了,错过了最佳应对的时间。因此,这个圣王王府要设立在圣国的中心地带,交通方便才行。

而广州,还是让其作为圣国的第一大贸易港口,还有圣国的基础工业基地,作为圣国的经济之都最好,至于军事和政治之都,不得不说,广州的确是不那么合适。

冯云山想起历史上的某个势力,也是在广州发展壮大,但北伐之后,便立即将政治重心重新移回南京和北京。而自古以来,这两地,之所以称之为南京和北京,便是两地从来都是作为“京”的存在,未尝没有道理。

这样说来,自己若是要选择将圣王王府迁出广州,多半也是要优先在这两地进行选择了。

不过,此事关系太大,即便是冯云山,也要慎重对待,考虑清楚后再决定在哪里。如今,还是先考虑北伐之后,再考虑具体哪里。

根据最近各地的禀报,今年夏粮已经基本收获完毕,圣国所在的基本都是南方水稻种植区,第一季稻谷已经收割,从目前各地禀报的情况来看,今年是个大丰收之年。

事实上,早在去年,自从圣国实施新版的田亩制度以后,治下百姓耕种热情空前高涨。圣国缴获了大批满清官绅的田地,分配给贫苦百姓,对于一些寻常乡绅、大户虽没有收缴土地,但也督促他们进行了降租减息,在讨虏军的武力下和圣国日益扩张的声势下,这些乡绅不得不接受降租减息的事实。

这样一来,穷苦百姓都有自己的田地可耕种了,而且,不像以前种出的粮食绝大半要交租交税给交出去,如今有了圣国新的田亩制度,种出的粮食,只要交小半给租主或是圣国的乡镇公所,其余的都是自己的,于是百姓的种地热情一下被点燃了。

首节上一节414/860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