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马大明 第572节

  王源吁了口气,正要安慰李欣儿,忽然阿萝指着梳妆台上道:“那是一封信么?”

  王源快步上前,果见一封信躺在梳妆台上,一眼便看到了信封上的几个字:王源亲启。王源的心猛地一沉,身上一下子凉了下来。

  信确实是公孙兰写的,公孙兰的一笔簪花小楷工整而秀丽,一笔一划都很工整,一如她本人一般的冷静。信上寥寥数语,更是她平日不喜多言的风格。

  “王源,我今将远游,特留书于此,请勿派人寻我。我非绝情,实因不得已而为之。替我向欣儿并诸位道别,就说我去外云游天下,观大千世界去了。君且珍重,勿再挂念。若有缘,自然会有相见之日。公孙兰留书。”

  王源呆呆的看着这封信,心中复杂难言。公孙兰走了,她真的走了。以前开过很多次玩笑话说要离开自己,这一次但愿也是个玩笑,但王源知道,这一次恐怕是真的了。

  李欣儿从王源手中取过信来,快速的读了一遍,脸色发白道:“师傅真的走了?这……这到底怎么回事?府中谁冒犯师傅了?到底是谁得罪了她了?我去问问,我去问问。”

  王源轻轻摇头道:“欣儿,谁会冒犯表姐,表姐又怎会因为府中人而生气离去?”

  “可是,她为什么离开?临走前都不跟我们说一声,就这么便走了?”李欣儿叫道。

  王源暗叹一声,朝阿萝公主道:“阿萝,扶着十二娘去歇息一会儿,我单独在这里呆一会儿。”

  阿萝答应了,搀着面色苍白的李欣儿朝外走去,李欣儿兀自喃喃道:“师傅,这是为什么?难道欣儿什么地方又得罪了您了么?为何说走就走了?”

  两女离去后,王源静静的站在公孙兰的房间里,屋内清冷的空气中仿佛还带着公孙兰身上的香味,床上的枕头上还残留着几根长长的秀发。王源眉头紧皱,心情低落,他不知道到底出了什么事,导致了公孙兰的突然离开,而在此之前竟然毫无征兆。

  难道是这段时间自己忙碌于各种事务,冷落的公孙兰不成?这绝不可能,且不说自己从未冷落过公孙兰,便以公孙兰的性格,在府中她宁愿自己保持距离,绝不愿和自己过多亲密。每次王源和公孙兰亲热都是选择在夜深人静之时来到这里。温存之后,公孙兰从不让王源在自己的房里留到天亮,因为那会让人知道两人之间已经突破了那一层的关系。

  而且公孙兰拒绝安排婢女来伺候她,李欣儿说了很多次公孙兰都不答应,只有王源知道原因。公孙兰便是怕和自己夜间的密会被伺候的婢女得知而传了开去。再加上公孙兰也喜欢一人独居,所以她的院子里一草一木,铺床叠被都是自己来,从不麻烦别人。所以大多数时间,公孙兰其实过得很安静。

  那么究竟为何,公孙兰突然的选择了离去。难道她已经厌倦了这样的生活,或者说对自己已经毫无爱意,所以选择了一走了之么?仔细回忆了一番,王源否定了这种可能。就在大年二十八的夜里,王源半夜里钻进公孙兰被窝的时候,公孙兰还极尽温柔,极为享受这种鱼水之欢。在王源跟她说自己的一些设想的时候,公孙兰还提了不少的建议和看法。一切看上去都和平常一样,没有半点的异常,但公孙兰怎么就忽然离开了呢?那信上的所谓不得已的原因又是什么原因。原本约好了一起去浣花溪畔万里桥上去观雪寻梅的,怎么忽然就不辞而别了呢?

  王源百思不得其解,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坐在冷冷清清的屋子里,心中还抱着一线期望,期待着公孙兰的身影会悄无声息的走进来,对自己薄嗔轻怒一番。然而,从早晨坐到了午后,除了几名妻妾前来探望之外,那里有公孙兰的影子。

  王源终于接受这个事实了,公孙兰确实是离开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她终于还是走了。王源的心像是被挖走了一块,痛的难以自己。到此时,他在真正意识到公孙兰在自己心目中的重要性。原来她竟然占据了那么大的一片地方,以至于她的离去让王源整个人都出于一种游离状态,出于极度的沮丧之中。

  本来热热闹闹的新年,因为公孙兰的突然离去而失去了欢乐的气氛。李欣儿哭了好几场,任性的要出去找寻。但在众人的劝说下才,为了肚子里的孩儿才放弃了这个念头。此刻正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季节,一想到公孙兰独自一人离开了家,在寒风之中独自离去,李欣儿便忍不住的哭泣。

  王源总觉得公孙兰不会离开成都,于是他命人到处暗中寻找,但一个月后,翻遍了成都府也找到公孙兰的丝毫线索。王源便只能放弃找寻。天地之大,要想找一个刻意躲避自己的人那好比大海捞针,而且这个人还是公孙兰,就算她在成都,要是刻意的躲避着自己,那么没人能找的到他。

  这一个月王源过得很颓废和艰辛,但很快王源便振作了起来,因为他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去做,太多的决策需要他去决定。他不能颓废,他也没有时间颓废,因为他的时间并不宽裕。为了迎接迫在眉睫的大乱,他必须放下心中的烦恼全身心的投入到手中的事务上去。他的世界里不仅是公孙兰,他还有李欣儿、阿萝、青云儿紫云儿、兰心蕙母女。还有黄三,大小妹,还有身边的所有人。保护他们是王源的责任。

  于是王源放弃了寻找公孙兰,开始全身心的投入到剑南道和陇右道的军队建设政务处理上。只是每当想起公孙兰来,心中依旧隐隐作痛。到底她为什么要选择离开自己,这似乎成了一个谜。

第700章 清算

  千里之外的长安城中,李林甫十月初一被毒杀身死之后直到天宝八年二月,这短短的三个月里,朝中的形势发生了巨大而快速的变化。李林甫死后,他的势力以极快的速度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便是新任相国杨国忠的势力大膨胀。

  原属于李林甫一党的众多官员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同杨国忠修好,借以依附这棵新的大树。而杨国忠却也来者不拒,一概接受他们的示好,将他们统统笼络到自己的手中。这之后,杨国忠开始了大洗牌,利用右相的权力和玄宗的信任,杨国忠将自己的亲信党羽一一提拔安插在重要的位置上。

  两年前他因为初当左相之位而这么干过,但差一点被弹劾罢官,关键时候若不是王源收服南诏挽救了他,还不知会是什么情形。然而,此一时彼一时,这时候最大的政敌和威慑李林甫已死,杨国忠尽可为所欲为,而无需担心任何人对自己的弹劾。在这种情形下,去往杨国忠府上求情送礼希望得到好的官职或者是担心被贬斥的官员纷至沓来,几乎踏破了杨国忠的门槛。

  在杨国忠就任相国的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杨国忠便任命提拔贬斥了百余名京中官员。提拔的官员毫无例外非都是杨国忠的亲信党羽或者是下了重礼的官员,而贬斥的都是那些不愿意低头,或者是没有能力送礼保官的官员们。一时间京中流传民谚云:要升官,找杨三,大官十万贯,小官十万钱。

  杨国忠大权独揽,他想谁升官或者贬官完全凭着自己的心意而决,政事堂在他的眼中形同虚设。他提拔人的办法很简单,拟定名单之后叫来左相陈希烈以及政事堂的五房主事来,拿着名单读一遍,然后陈希烈等人便只需完成这些人升贬之后的事宜便可,丝毫没有半点同他们商量的意思。李林甫为相时都不敢做的事情,杨国忠倒是做的风风火火,一副老子天下第二的嘴脸。

  这样的事情也传到了宫中,但杨国忠总有巧言应付玄宗。玄宗碍于贵妃和杨家的面子也并不想深究,或者说玄宗已经没什么精力去管这些事情,所以放纵娇宠之下,杨国忠越发的不可收拾。

  杨贵妃自然是不问政务不管这些事情,杨家最清醒的秦国夫人倒是对杨国忠的行为规劝了几次,但杨国忠振振有词的对秦国夫人道:“我杨家以前受人欺压,便是因为太好说话考虑过多,现如今我杨家扬眉吐气,如何还能仰人鼻息?李林甫之所以能把持朝政十几年,还不是因为他的铁腕手段和众多的党羽。我如今为我杨家拉拢朝臣,也是为了我杨家能够长久立足于朝堂之上。这些官员我若拒之门外不给他们机会,他们便要依附于他人。难道坐看他们成为我的敌人不成?”

  秦国夫人被他说得倒也哑口无言,站在杨家的角度上,权势越大固然是越稳固,多年的苦心经营不就是为了杨家能有今日么?虽然杨国忠的作法有些偏激不妥,但毕竟他也是为了杨家好。而且除了他,杨家又有谁能够立足于朝堂之上?这么想着,秦国夫人也就懒得说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了。

  人的变化有时候让人吃惊。短短一两个月,杨国忠从李林甫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便成为了另外一个人。变得跋扈骄横而且不可一世。

  在大肆收罗党羽扩充自己的势力之时,杨国忠也开始对他的敌人进行打压。一直以来杨国忠和安禄山之间便矛盾重重,以前有李林甫在,两人之间还算有人压制各自克制,现在杨国忠扬眉吐气,岂会再看安禄山的脸色。杨国忠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幅削减范阳平卢河西三镇兵马的军费。原先在李林甫手中决策的各种物资的供给粮饷的额外供给也统统一刀砍掉。

  杨国忠上奏玄宗解释这些举措时说:“东北边镇屯兵过多,已成朝廷重负。安禄山依旧年年要求扩大兵额,这根本是不合理的要求,照这样下去,朝廷其他地方也不用养兵了,都给安禄山消耗完了。”

  安禄山得知杨国忠说的话之后恨得牙根痒痒,跟让他怒火中烧的是,他得知杨国忠将从他头上克扣的军饷补给尽数给了剑南陇右节度使王源。厚此薄彼,打压自己的架势不言自明。安禄山为此事上奏朝廷,和杨国忠进行争吵。玄宗夹在当中左右为难,最后各打二十大板,将军饷和物资部分恢复供给,两人这才看着玄宗的面子上平息了关于此事的争吵。

  然而,安禄山心中已经很清楚了,有杨国忠在一天,自己便别想顺风顺水的发展实力。而且杨国忠曾经在玄宗面前说过自己兵马过多什么胡人不可信之类的话,暗指自己图谋不轨。若是自己没有这个心思倒也罢了,偏偏这件事正是自己心心念念所想的事情,所以这便让安禄山坐卧难安了。杨国忠在陛下身边,随时可以吹耳边风,总有一天陛下会信了他的话,那么自己很有可能随时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陛下召入长安杀掉。虽然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一切尚未达到自己想达到的理想状态,兵马数量,兵器物资的囤积还不够多,但安禄山知道,自己恐怕不能再等太多的时间了。

  三月,杨国忠终于发动了针对李林甫的大清算。正如王源所预料的那样,对李林甫的清算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何时开始的问题。只是恐怕王源也没想到的是,杨国忠居然仅仅隔了三个月时间便已经按耐不住,对李林甫的过往进行的大清算。

  杨国忠命朝中官员搜罗揭发了李林甫以前做过的各种事情,从中选取了十五件事情加以大肆宣扬,称其为李林甫的十五宗大罪。将李林甫说成是结党营私,打击异己,诛杀忠诚,任用私人,玩弄权谋、蒙蔽圣听、骄横跋扈等等罪行的千古第一奸相。

  翻出韦坚皇甫惟明的案子来翻案。同时将李适之李邕一案,西北石堡城之战中指使董延光不遵王忠嗣之令架空王忠嗣的事情也都翻了出来。而且成功的让李林甫的女婿谏议大夫杨齐宣出来作证,说李林甫在家中多出对陛下不敬之语,常常自称若我是陛下如何如何这样的话来,活脱脱将李林甫又安上了一个意图谋逆的罪名。

  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众多官员在这种情形下也纷纷的揭发李林甫的罪行,历数李林甫做过的大逆不道之事。有的人说李林甫甚至私刻玉玺,私造龙袍,半夜三更在家里穿着过皇帝的瘾。有的说李林甫一直一来都觊觎贵妃的美色,家里养着一名小妾名字就叫做杨玉环。晚上搂着睡的时候还叫她爱妃云云。

  总而言之,在这种大清算之下,人性的丑恶面暴露无遗,各种匪夷所思令人啼笑皆非的捏造之言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案卷,成为了李林甫的各种罪状。

  玄宗开始是不太相信这些话的,他和李林甫相处了几十年,对李林甫还是很了解的,他不太相信李林甫当真做了这么多的坏事。然而,众口铄金之下,玄宗也逐渐有了动摇。进而各种雪片般的揭发李林甫的奏折堆上案头的时候,玄宗脑子一糊涂,彻底的陷了进去。

  最不能容忍的便是李林甫居然想当皇上,居然还觊觎自己的爱妃。虽然自己已经无法入港,但自己还要霸占贵妃的美,他人有一丝一毫的想法都不成。经过数月的清算和轰炸,玄宗终于下旨,剥夺李林甫的所有追赠的官职爵位贬为庶民,同时将李林甫的诸位子女的官职爵位也一并剥夺,全家老少一起流放到岭南和黔中之地。抄没其亲眷诸子的家产五十余户。末了,因为李林甫已经是庶民的身份,他已经下葬的规制与庶民下葬的规制不合,在杨国忠的建议下,下旨挖出了李林甫的棺木,将他口中的含珠抠出,将御赐的官袍寿衣剥除,给尸骨换上百姓的衣衫,从楠木大棺中移到薄木棺材之中,找了一处荒山野地埋葬了事。

  可怜李林甫,身为一代大唐宰相,在死后居然遭受了这么大的侮辱。他可能万万没想到,正是那些自己生前在面前毕恭毕敬的人推动了此事。他可能也没想到,大唐陛下和自己称兄道弟的玄宗也会听信这种污蔑之言,让他死后受辱。

  纷纷扬扬的大清算持续了近三个月,六月里对李林甫盖棺论定,李林甫被称为大唐第一奸相,被永远的刻在了耻辱柱上。而干完了这一切的杨国忠扬眉吐气,多年来对李林甫的畏惧,被李林甫威逼压迫之下积攒的仇恨终于在这一次尽数释放。与此同时,杨国忠也能从大臣们的眼中看到对自己的极度畏惧的光芒。

  杨国忠极为享受这种被人畏惧的感觉,这正是他一直追求的那种感觉,短短数月时间,杨国忠迅速到达了他的人生的巅峰。

第701章 紧逼

  杨国忠在朝中的一系列举动,远在剑南的王源其实都一清二楚。秦国夫人写了好几封信给王源,将杨国忠的所为告知王源,希望王源能劝解杨国忠收敛一些。王源也确实给杨国忠写了信,劝解他不要如此激烈,也不要太过强势,应该心胸开阔,有容人之量。另外应该多想想办法做些功绩出来,这样才可服众,而不是靠权势威逼大臣们依附自己。

  然而此时的杨国忠岂能听进入这样的话来,当即给王源回信斥责他不但不给予自己支持,反而在后面说这样的话。信中不但没有悔改之意,反而要求王源在清算李林甫的事情上上奏附议,要王源揭发李林甫在梨花诗会之后如何指使王鉷对王源进行追杀迫害的往事,借以证明李林甫妒贤嫉能凶残霸道的事实。

  王源岂会去趟这样的浑水,回信婉言拒绝,表示军务繁忙无暇去管这样的事情。之后杨国忠再回一封信给王源,这回杨国忠大发雷霆,在信中历数自己对王源的眷顾,怪王源不知好歹,言辞之间恨不得指着鼻子骂王源忘恩负义。话语之中威胁王源说,他可以提携王源,也可以毁了王源,希望王源认清形势,不要以为曾经有功于自己便自以为是。

  王源接到信之后喟然长叹。王源知道,杨国忠已经走上了不归路,这时候没有任何人能够劝得动他。王源也不想将杨国忠得罪的太狠,倒不是为了要逢迎他,而是剑南军和陇右军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源,而杨国忠正是这些资源的供给者。

  王源写了封信给秦国夫人,将杨国忠的信附在其中。这么做的目的是告诉秦国夫人,自己已经无力劝说杨国忠收敛,而非自己不尽力。另外也告诉秦国夫人,杨国忠对自己已经非常不满了,暗示秦国夫人给予中间做些调和。起码不能让杨国忠一怒之下真的取消了对于剑南军和陇右军的大量物资的供给,那可是王源最不想看到的一幕。虽然这么做有些委曲求全,但王源愿意去委曲求全,因为他知道,现在就是同时间赛跑,每多一天,多一分资源,将来便可多一分保障。为了自己为了家人为了身边的所有人,王源宁愿去忍气吞声。

  清算李林甫的事情告一段落,杨国忠达到了目的,朝野上下也对他敬畏胆寒。然而杨国忠并不满足,他知道自己还未能掌控全部的局面,别人不谈,光是那个安禄山便让他恨得牙痒痒。

  这个安禄山在自己清算李林甫的过程中虽然一言不发,既没有上表阻止,也没有表示赞成。但杨国忠知道,一旦有机会,安禄山必会对自己进行反扑。而且此人一直受玄宗宠信,玄宗可以听自己的任何话,但唯独自己一提到安禄山,玄宗便皱眉呵斥自己,说自己不能容人,这叫杨国忠实在是生气。

  上一次在削减安禄山的军费物资供给的事情上,其实自己也不能算是成功了的。虽然削减了一部分,但玄宗出面护着安禄山,还是没能达到完全削减军费的目的。这让杨国忠意识到,要想陛下对自己言听计从,必须要除了安禄山,否则如果哪一天陛下信了安禄山的话对自己不满,那么自己说拥有的一切便将烟消云散。

  鉴于此,七月里,杨国忠开始计划扳倒安禄山的计谋。朝廷中消停了不到半个月,七月初十日,杨国忠指使言官拿出了一份指控,这份指控指责的是死去的李林甫和安禄山之间的一些交往的故事。历数安禄山和李林甫之间的一些交往密事,钱财往来,以及书信的往来。虽然没有具体什么肮脏的交易,但这份指控的用意在于表达已经被定性有谋逆之嫌的李林甫和手握重兵的安禄山之间有着肮脏的勾当,暗示玄宗,如果李林甫是意图谋逆之人,那么安禄山便是他的帮凶。

首节上一节572/1034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