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郡在入五至十万。
乐浪郡五至十万。
差不多平州人口起步达到一百一十万。
经后几年,当然还会继续增加人口,达到一百五十万左右是较为理想的状态。
第334章 军改升级初念(加更)
当然因为迁移民众是一件繁琐而且耗时废力的活。
其中盖房子、修建城池、扩修道路、疏通水渠、开垦土地、还有百姓们的先期粮食、农具生活用品等等来源都要由官府提供。
所以没有大财力是很难支撑的。
打仗一时爽,一直打一直爽!
但是治理却是一件头疼的事。
这就像是怀孕之后生孩子养孩子,什么大大小小鸡毛蒜皮的事都会被无限放大,一不小心孩子养死了,那就后继无人了。
打天下只管杀不管埋,只会落一个好战必亡的下场。
所以接下来许定这一边又要步入一段时期的休养生息。
很快威远岛囤积的粮食与各种器械不断运往平州。
在徐州收购的粮食跟物资也一船船运到平州。
郁州山岛上的百姓也开始移入平州,这让法正跟田宇等人大大的松了口气。
因为他们还在不停的招募流民,还有许许多多的民众千里来投,在不运人走,郁州山岛就要爆炸了。
商议处理完了民政事务。
接下来许定带着众人返回威远岛,并对半岛第二次战争的所有将士进行评功封赏,同时因为平州的建立,以及基本盘的壮实,军队方面也需要作出调改。
这方面许定心中也有基本的腹稿!
首先是都尉升校尉。
各大都尉升职校尉,副都尉升副校尉,每一校尉军,一名正校尉,两个副校尉,八个正都尉,十六个副都尉。(校尉骑减少两正都尉跟四个副都尉)
校尉统管人马总数,由原来的五千提升为八千(校尉骑人数六千)
正校尉直属兵马四千,副校尉二千。
正都尉一千,副都尉五百!
屯田军、水军、海军三部不在此例。
其它各郡兵,县兵,依然按原大汉旧制为郡都尉、县尉,统管兵马也不必遵从校尉军的编制。
当然这是正常的情况之下。
如遇战事,在必要的情况下,又有授权,校尉军将领可指挥调度郡兵、县兵、屯田军作战,指挥的兵马的限额可相应提高一定倍数。
就比如这一次,张飞等人还是都尉,但是跟在他们身后的一万张宝部便要受其指挥调度。
太史慈等人也一样,有四千黄巾旧部兵马随军作战,受其指挥管辖。
就是原来的大汉,这方面也是如次,每一次对外统兵作战,朝廷先给统帅加封一个某某将军称号,一次统兵数万不等。
等战事一结束,撤销某某将军称号,兵符收回来,然后就变成光杆司令,或是回归原位,统帅原部曲。
打个比方,校尉军的副都尉战时可以指挥县兵,县尉也要听从副都尉的命令。
正都尉能指军郡都尉,正副校尉就更不用说了,区别只是等级越高,指挥统领的地方部队更多一点。
更直白一点,校尉军就像后世的常规野战部队,郡兵、县兵就像武警。
现在许定手下有七个都尉军,这样一提升成七个校尉军,主力作战精锐野战军就扩大到了五万二千人。
不足的空缺人数,刚好将此战随军的原黄巾旧部将士充实进去,这样即不影响七个校尉军的战斗力,又将原黄巾旧部全部分散瓦解,不留什么隐患。
毕竟往黄巾旧部里参沙子容易让人诟病,而且效果不大,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来参。
但是往七个校尉军里调数千有过默契的黄巾精壮,反而更容易同化他们,将太平道的影响去除掉。
同样的府卫军也要改,名下有一个州,在加上汉东都护府,许定的卫队在用府卫这个词就显得极不合适了。
于是许定将府卫改命为金吾卫。
在大汉有执金吾,执金吾率禁兵保卫京城和宫城,又名中尉。
唐宋以后才有金吾卫,北周时首创左右金吾卫,负责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
所以许定用这个名字在大汉到也还不算违制。
当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小小野心。
金吾卫暂时分为五卫,左骑卫、右骑卫,前卫、后卫、中卫,人数暂定在一万以上。
每一卫统率率队,职权等同于校尉。
当然这一些也要等回到东莱,结束了半岛所有战事,在叙完功的时候在颁布实施。
在汉城许定并没有停留太久,带着骑兵开始北上,他还要去往汉江城跟乐浪郡作一些交代。
来到汉江城的时候,田丰指军的大军经以传回了好消息,东濊以全部拿下,东濊郡王及王室所有成员均以伏诛。
田丰果然没留一个活口,没给许定留下一点隐患。
对这个早有预订的结果,许定并没有发表任何态度,只是嘱咐田丰一声,等程昱来了之后,汉江城交由程昱负责。
田丰自己可以带兵领将进攻高句丽的国内城,着手筹建汉东都护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