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426节

李渊皱着眉头沉默了一会儿之后道,“不对啊!咱们刚才不是在聊这个话题,你就告诉我,该怎么选人送来你们夏国的培训班就好。”

于秋笑了笑道,“很简单,跟我们夏国的升学制度一样,让所有学生考试,学的快,考的好,各方面表现优异者,进洺山书院读书,实在学不进去的,掌握基本化之后,转去学手艺。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都是需要人才的,就像制造这坦克一样,有的人能画图设计,有的人,却可以通过自己熟练精湛的手艺,按照设计要求,将很多复杂的配件给制造出来,组装成型。

不过我得提醒您,基础不扎实,成就上限始终有限,想要长远的发展,还是得推行全民教育。”

“推行教育的事情朕想过了,明年可以先在关中搞,不过,这得需要你们夏国的支援。你倒是先告诉我,怎么考试选人。”李渊最终被于秋说服了,摸着胡须道。

由于他之前推动的借贷养殖业务,外加上今年关中百姓们已经种上了高产粮种,生活压力已经不大,让关中百姓家里的小孩子去读书,或许能够实现,其它的地方他就真管不过来了。

“您看过我们夏国的学校,自然也看过他们的考试啊!就是学生带着笔墨进教室,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在考卷上答题。反正被录取了,他们也不过是获得了在培训班学习的资格,没有足够的水平在培训班毕业的人,咱们也不会让他们上岗工作。

正好,今年冬天我们夏国会开一个班,培训一批预备公职人员去上港经济特区做事情,朝廷现在发榜的话,可以让想要学政做官的人,直接来夏国考试。”于秋给李渊讲解道。

“直接来夏国考试么?这感情好,朝廷能省很多事情。”李渊一点也不客气的道。

“他们在洺京学习一段时间之后,会直接去上港特区那边实地学习,就是,不知道他们学习完之后,还愿不愿意为朝廷做事。”于秋知道李渊是打着让夏国免费为朝廷培养人才的小心思,笑了笑道。

“呃,这,他们是朝廷治下的人才,怎么能不思报效朝廷呢?”李渊摸着胡子的手一停,愣道。

“他们学成了之后,就会看清楚社会的脉络,知道很多营商,做产业,发家致富的法门,而且,在夏国做公职人员的福利待遇比在朝廷做官要好很多,他们又为什么要去朝廷做官呢?”于秋摊手向李渊问道。

“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李渊知道于秋说的没错,很是郁闷的道。

“当然是在他们通过了考试之后,由朝廷来支付他们的学费,提供他们的食宿花用,他们的学资是朝廷出的,不为朝廷出几年力,就说不过去了。”于秋笑道。

“得,说来说去,还是要朝廷出钱。”李渊很是不愿的道。

于秋本来是想说:您都敢一句话,把两百万贯投到博彩行里,怎么就舍不得花几十万贯,为朝廷培养一些人才呢!

但想了想,还是更加温和的道,“更好的建立长效机制,就能更好的解决问题,钱,您越是舍得花在这些方面,就会变的越有钱。”

花钱是为了赚更多钱的道理,李渊自然是不懂的,尤其是将这个道理嵌入政治里面的时候,在他过往的认知里,自己的钱没花出去,就是自己的钱,花出去了,就是别人的钱了。

而于秋,则是恰恰与他的想法相反,他一直在思索着怎么花钱,在前年夏国挣到三千多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一亿贯,在去年夏国赚到九千万贯的时候,他就敢花出去两亿贯。

今年夏国的收入,可能会达到两亿贯,他则是提前准备上马通往长安,高句丽,新罗,百济,和西域的铁路,花销不知道要去到几亿贯。

要知道,在国务院原本的统计预算中,十年以后,李唐,高句丽等国才会具备支撑修建铁路的经济和生产量体。

然而,由于夏国的发展太过快速,等不起他们了,直接与他们合作快发,差不多帮助他们加快了一倍的时间,五年以后,说不定火车就通了。

而因为有了他的这些花销刺激,夏国,乃至与之合作的各国的百姓们,都能赚到更多的钱了,也更加有了建设家园的意愿,而整体工商环境好了,则能让于秋赚到更多的钱,不断的将收益推高,拥有足够的资本,去做更多的事情,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第四百六十三章 谈判的进展

李渊和于秋嘀嘀咕咕的讲话内容,李秀宁在一旁都听的真切,虽然她也无法完全吃透,却十分相信于秋说的这些话的正确性,只希望李渊真的能如于秋建议的去做就好。

至于另一个对政治有些兴趣的女人金德曼,却是没有这样的担忧,因为新罗国会完全按照于秋说的做,毕竟他们只有李唐两三个州大小的地盘,人口也相对密集,发展起来并不难。

张喜儿是想法最少的,她只需要在于秋身边,就已经很开心了,不过,她最近的口味好像变的有些刁钻,只是一直在忙着跟李渊聊天的于秋没有发现。

军营里的聚会,有独特的军伍特色,士兵们在吃饱喝足了之后,就开始唱起了军歌,听的李渊是一阵心神恍惚。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经苦难志不改,少年壮志不言愁。

金色盾牌热血铸就,危难之处显身手,显身手。

为了母亲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峥嵘岁月,何惧风流”

夏国的方方面面,都在体现以民为本的理念,包括他们给军人灌输的思想,这与李唐现在坚持的君权至上的理念有这很大的不同。

然而,现在人家的成绩已经证明,人家的理念是对的。

没有谁不想当一个明君,即便李渊年纪已经不小了,但是作为李唐的开国之君,他的内心里,也还是想立下一些丰功伟绩,让后世人传颂的。

于是,他更加虚心的开始请教起了于秋,关于经济特区该怎么设,该怎么管的事情,他几乎全都问了一遍。

于秋自然是知无不言的将自己心中很多的想法告诉他,反正这些经济特区李唐现在肯定是没有资本去做的,他们想做,只能在夏国这边拉投资,从而,使得夏国成为这些经济特区各个重要产业的股东。

倒是李秀宁见到他们翁婿俩聊的这么开心,饭都多吃了两碗,现在,肚子越发大了的她,饭量可是日渐增长,据大多数帮她看过脉的大夫说,应该是个儿子。

饭后,李渊提出了接下来几天到军营参观几次,看看夏国的士兵训练的想法,于秋没有拒绝,或许,让他看到了差异之后,他会更加沉下心来搞经济发展,反正夏国的军费,他是拿不出来,也舍不得拿出的。

倒是准备随李秀宁几女返回夏王府居住一晚上的于秋,在车上的时候被李秀宁问起了一些夏国的政策在李唐实施的可行性。

“人们总是更加愿意相信自己认同的东西,即便是有实例摆在面前也是,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你父皇没有答应推行全民教育的原因,他至今仍然觉得,少部分人掌握知识,才是一个国家合理的结构。

所以,别看他口头上答应了。其实,真正做起来,能使上一半的劲就不错了。”于秋不愿意给满心期待的李秀宁头上泼冷水,用尽可能温和的词语向李秀宁道。

从刚才他和李渊的对话中,他听出来了李渊本身的立场,他不愿意为百姓花太多钱,在这一方面,李世民就比他强的多了,要知道,李渊之所以在关中推行借贷养殖,是因为李世民在夏国借了一千多万贯,并把近一半的钱都投入到了民生上,他给李渊的不是钱,而是海量的鸡鸭牲畜,让他不得不将其借贷出去。

一个不愿意为百姓花钱,一个拿自己的资产做抵押,也要贷款给百姓花钱,他们两人的政治远见顿时就高下立判了。

“如何能使父皇尽全力推进此事?”李秀宁皱着眉头向于秋问道。

“在我师门有一句话叫做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你父皇都这个年纪了,看事务的习惯,各种对世界的认知已经形成了,改变他,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如另辟蹊径更简单。”于秋想了想之后答道。

“如何另辟蹊径?”李秀宁又继续问道。

“让更加认同夏国理念的人来主持这件事情可能会更好,比如,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等。”于秋想都没想就答道。

“如此的话,大哥可能不会愿意,长安那边只怕又会起争斗。”李秀宁有些郁闷的道。

“这就不是我能管的了的事情了,而且,我认为,很多事情,有竞争反而是好的。比如,在争取民望上,他们想获得更多的民望,就需要为百姓们做更多的事情,在他们的竞争中,得利的是百姓们。”于秋耸了耸肩道。

闻言,李秀宁也不由的点了点头,觉得于秋说的有道理。

两人聊着的过程中,汽车已经到达了王府,于秋和众人一起下车之后,就很是欢乐的往浴室的方向走去,在军营里待了一个多月,他实在是有些想家了。

来到这个世界他最初想要的,其实就是自由自在的生活,现在想要的,仍然是,如果所有人都把他当成解决问题的救世主,那他可能会被累死。

劳累的生活,于秋是拒绝的,如果不是为了能更好的完成系统任务,他甚至都不愿意搞什么联合执政联盟。

所以有些事情,点到就即止了,他知道自己没有让全世界的百姓都快速过上好日子的能力,就只能等着他们慢慢跟进,发展。

首节上一节426/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