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366节

“你坐你的船哟,我淌我的河,你乘你的车,我爬我的坡,既然是来从军哟,既然是来报国,当兵的吃苦受累,算什么。

什么也不说,胸中有团火,一颗滚烫的心哪暖得这钢枪热

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一颗博大的心哪愿天下都快乐”

夏国的军人就是在这样的歌声的熏陶下,养成的一颗纯正为民的心。

李世民不得不佩服于秋在这方面,或者说灵鹫宫在这方面的学问,比现有的兵家以严苛军法训练出来的士兵,更加有战斗力。

每个士兵的心中都是有信仰的,这个信仰会支撑他们面对苦累的时候积极以对,面对敌人的时候一往无前,敢于拼命。

很快,王猛就撇下了罗成,去往了营地中查看士兵们的状态,情况很好,来到巂州两个多月了,他们也没有丝毫疲惫和颓废的感觉。

不过,现在北方已经下大雪了,河道不能通行,他们今年可能不能回到夏国过年了,多留几个月,一口气帮助巂州人民把家园建设好,就是他们接下来的任务。

看到那些士兵们和各蛮的青壮们在一起吃饭聊天的场景,王猛心头一动,招手让罗成过去。

“你不是缺兵源么?其实眼前就有。”王猛指了指那些皮肤略显黝黑的蛮兵青壮道。

“征召他们?”罗成有些怀疑看向了王猛。

王猛笑了笑道,“你知道我在夏国招兵的时候,最喜欢招什么样的兵么?”

罗成摇了摇头。

王猛又道,“那些看到我属下的队伍,眼睛里会闪闪发亮,有崇拜羡慕的表情的去小子。你看看,那些蛮兵青壮中,是不是有好多这样的人,现在正用这样的眼神看着我属下的人。他们有一颗学好的心,这就够了,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这个,蛮兵毕竟生长在西南偏僻之地,这脑瓜子”

罗成正有些犹豫,李世民却在旁边接话道,“王猛说的没错,这些蛮兵青壮,确实是不错的苗子,他们现在很羡慕夏国的士兵,想要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这就够了。

按照比例,我们大唐应该向维和部队提供差不多两千名士兵,依我看,从这些参与救灾的蛮人青壮里就能选出一千多人来,每个部落都选两百人以上。”

王猛闻言,笑着看了一眼李世民道,“还是秦王殿下有远见。”

说完之后,又指了指罗成道,“你呀,就是这脑子哎!不说了,秋哥儿可能就是看中你心思单纯,有一股愚劲,才让你来担任这维和部队的司令的吧!

现在,赶紧的把告示贴出去招人,正好趁着我的人在这里,可以顺着带帮你训他们几个月,到明年开春了之后,你的班底,也算是出来了。”

“别忙,我从萧相那边划几百关中府兵过来你也一起帮忙训训,正好把我们应该出的人数凑齐。”李世民说完之后,就大步的向萧瑀那边去了。

王猛看着他的背影,一阵感叹。

李世民可真是精明,一点就通,等到这一千多蛮人青壮进入维和部队,经过几年的训练和执行任务,再回到当地的时候,肯定就是影响推动当地风气变化的主力。

要知道,掌握了化和各种技能的他们回来之后,是很有可能做到中高级带兵的将领的,两百多中高级将领,影响的层面,可就大了。

“这样就决定,是不是太潦草了?”看着李世民离去的背影,罗成抓了抓头皮道。

王猛笑着答道,“一点也不,你一定要记得秋哥儿成立这个维和部队的初衷,等到其它各国提供的兵源到了,你就看着我这段时间指派给你的人怎么练他们吧!告诉你,思想教育为主,专业技能为辅,这些人可都是我们影响改变其它各国军队的种子。”

听了他这一席话,皱着眉头想了好半天的罗成突然恍然大悟,明白了于秋的意思。

各国不需要什么能够对外征战的军队,也不需要掌握多犀利的杀人进攻技巧,需要的是能一心为民,在危急时刻,保证本国民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军队,这样的军队,能够很大程度得到了他们国家的百姓的拥护,从而,推动他们国家的军队的气质,越发的向这个方面转变,从而,让整个国家的气质都转变。

这些变的温顺了的成员国,才是最好的成员国。

第四百一十三章 高原和海外

军人化宣传起到的作用,比其它各方面化宣传起到的作用都不差,甚至更大一些。

因为,这个时代几乎大多数青壮,都要是要进入军队的,熏陶了军人,就等于是熏陶了整个国家的主流阶层。

于秋将东亚各国聚拢在联盟内,就是要打好这种化熏陶的根基,为将来更加全面深入的融合,做准备。

在南诏六部收割了一轮积分之后,于秋就带着赵河等几个亲卫,进入到了并没有像后世那种的基础建设的玉龙雪山之中,每天都在海拔四千米以上摆弄那些玉龙蕨,这玩意,可真不是什么好种植的植物,即便是在后世,科学家也没能将其引种到室内人工栽培。

于秋有中级种植技术,已经有相当于后世高端种植业研究人员的水平,但面对这玩意,也有点抓瞎。

折腾了近一个月时间,他才用孢子,在适合其生长的高海拔,低气温的室外,帮助其繁育出了几株新苗。

索性,这个时代这种植物在雪山中还有不少,于秋只要有更多的时间,就能完成任务,只是,天天在四千多米高海拔的雪山里,冻的他有点够呛。

“殿下,苏将军那边有信来。”嘴唇上有许多血壳子的赵河,将一封长信递到了正在帐篷里烤火的于秋手中,立即又端起一碗于秋整天都会煮着的酥油茶开始喝起来。

他嘴唇上的伤口,是因为刚到这里的时候,吃东西嘴巴张的太大而撕裂开的。

谁能想到,寒冷的气温,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将他嘴唇上的皮都给冻干了,像直接用开水洗澡,米饭怎么煮都不熟这样的事情,更加是他难以理解的。

也亏得于秋来这边的时候,将噶尔东赞给带上了,否则,很多问题,他们都解决不了。

而之所以来到这里,于秋给噶尔东赞和另外两名吐蕃议员的解释是,自己在这么高的雪山上培育植物,就是想解决吐蕃的耕种问题。

所以,他们三人成为了于秋在雪山上干活时候的主要帮手,并且将所有在高原上的生活技能全部都告诉了于秋。

由于种植任务需要于秋亲手完成,所以他现在的手也冻的跟包子一样了,那些亲卫们大多比他还惨,都不敢轻易的去碰自己的配枪和铁甲。

在展开了那封书信之后,于秋很快就将专门从系统里面兑换出来的手套给戴上了,略微痒痒的感觉,总比手不是自己的那种感觉要好。

总体来说,苏定方和阚棱的海上之行还是很顺利的,有那些墨家子的指引,他们在出海之后不到半个月,就找到了墨家在海外的栖居地,而且,并没有像想象中一样,与那些固守在海外的老一辈墨家子弟发生冲突,而是展开了一轮谈判。

他们可以派一部分愿意离开当地的人回到中原来为夏国,或者是李唐朝廷效力,但是,必须要保障他们在当地的生活和人生自由权力不受限制。

他们可以接受朝廷将他们的栖居地划到治下,设置州县管理,但是,那些他们修建的房屋,开发的田地,种植的香料,树木等等产业,全部都是属于他们的私产,朝廷不能白白拿走。

他们可以接受朝廷一定程度的税收,但是不接受劳役征调,兵役征调。

此前,他们墨家,就是被这些东西给害了。

本来他们在制作机关消息,是用以自保的,却成为了各个军阀开战时,必须争取或铲除的对象。

这导致每一次中原发生大的战争,他们的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折损,简单的说,就是他们拒绝为战争服务,绝不参与战争。

最后,他们要求于秋也放归那些在叛逃回中原的年轻一代墨家弟子的自由,让他们想回去的时候,可以回去生活。

这些条件在苏定方看来并没有什么夏国不能接受的,所以,都替于秋答应了。

首节上一节366/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