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313节

所有财税收入,除用于支付军政法三大体系公职人员薪酬,日常办公和国防建设开支之外,将全部投入要公共,民生基础建设中,花销明细,全部保持公开透明,受司法机关,以及全民监督。

夏王府,永远不接受夏国财税供养。”

于秋这段关于税收制度的讲解宣读完之后,整个会议室,顿时便响起了嗡嗡嗡的讨论声,很快,就有官员举手发言道,“请问殿下,按照您定下的税收制度收税,是否能满足所有财政开支?据我所知,您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已经私人出款超过两千万贯,用于各方面的财政开支,按照今后的发展趋势,这个开支可能会越来越大。”

于秋转头看了看被自己要求出席会议的狗儿,他立即将一些写有数字的纸张给大家分发了下去,于秋在他们看了一会儿之后才道,“根据我们夏国境内现有产业的经营流水统计,按照现在的税收制度,每年可以收取税收一千八百万贯以上,足够各方面开支,而随着更多的产业上线,做大,税收的额度,可能还会快速上涨,足够满足未来可能增加的开支。

比如前几天开始对外出售的商品房,售价超过了八百万贯,明年的时候,类似的项目会有很多,可以为国家创税数百万贯。”

闻言,总多官员纷纷点头,楼盘开售的情景他们是记得的,各国元首和一些富人,都是抢着买,即便一套房售价上千贯,连李世民都不能免俗,需要来找于秋拉关系,才花三千贯买了一套豪华别墅。

而看到狗儿计算出来的数据之后,所有官员立即就没有了异议,报告显示,如果夏国按照现在的产出,明年的税收何止一千八百万贯,至少是两千万贯起。

而李世民等人听到这些数据,顿时有些无语,人家一个州的地盘,居然比朝廷上百个州的税收还高几倍,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而且,这还是人家完全不要农税的情况下,而李唐朝廷这边,虽然商税已经逐渐开始赶上农税,可农税依然是朝廷的主要收入,这中间的差额。

好吧!李世民不比较了,安安心心坐在旁边震惊就好。

当然,也不止一个官员提出了疑问,很快,就又有人举手道,“夏王府未来的开支肯定会很大,如果永远不接受财政供养,这岂不是说,往后夏王殿下的子孙还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于秋笑着点了点头道,“确实,如果我的子孙没有一技之长,还败家的话,他就只能过穷日子,当然,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因为我持有的各个集团的股份,每年拿分红,就足够让他们过上最顶级享受的生活,这些股份,我会禁止子孙出售。”

别的国家的皇帝和王室,恨不能多把国家的税收往自己的内府库里扒拉一些,可于秋却从不在钱财上面担心,这个反差,顿时就让很多外国元首觉得他很有魅力,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并不需要民脂民膏的供养的时候,可就很难站到百姓的对立面了。

很快,在一些地方官员,提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于秋一一给大家解答之后,就正式向大家宣布了夏国明年税收的起征日,八月初一。

然之后,会议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根据我们夏国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我决定在未来三年内,完成四项大工程。

第一个工程,是火电厂建设工程,地点设在煤矿较多的武安县,未来,它将会供应本土所有乡村,集镇,城市的照明用电。总投入可能超过三千万贯,而且,需要大量的人手投入到建设中,国务院,必须抽专人负责统筹管理。

第二个工程,是环夏国轨道交通工程,这个轨道交通是什么,没有去过洺山书院的人,可能不知道,就是将矿产集团运送矿石车的那种铁轨,铺在平整的地面上,用发动车头拉动,或者推动它在铁轨上快速行走,让周边所有县城的人员,货物,在一个时辰内,可以到达洺京城内,加速洺州城内所有工厂的生产效率和降低所有工厂的生产成本,同时,满足洺京城内的所有民生需求。

这同样是一个投入超过三千万贯的大工程,需要很多专业的工人,投入到建设当中。国务院,也需要抽调专人负责统筹管理。

第三个工程,是环夏国水利储备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主要用于保证我们夏国的居民和灌溉用水,具体,要细化到每个村。

这一整套水利设施修建好之后,要能保证夏国未来不会受到旱灾和洪灾的困扰,所以工程量也是非常大,先期投入在两千万贯以上,后续视情况追加,需要国务院派专人统筹,各区县镇乡,所有层级的执政官员配合动员。

第四个,就是农垦专属区的开发工程,这个工程在钱财方面的投入稍微小一些,一千万贯足以,不过,在人力方面的投入会很大。

三年时间,开发八百到一千万亩大田种植,需要大量的先进工具,和一些水利建设的支撑,人手方面,我建议国务院除了申请军方援助之外,还要增加对外招工,多管齐下来解决。”

于秋这四点讲完,整个会议室顿时就沸腾了,尤其是一些喜欢算账的人,搞不明白,为什么洺州一年才一千八百万贯的税收,却为何敢同时开四个总体加起来超过九千万贯投资的大工程。

关于这方面,李世民只是稍微动了一下脑筋就想明白,他们肯定是走银行贷款。

同时,他也明白了,原来自己那一千二百万贯的贷款只是小数目,人家一下子九千万贯,才是大手笔,而有了银行作为资金的中转站,发展起事业来,真的是可以没有阻碍的。

第三百六十二章 于秋最厉害的本事

夏国的第一次政务会议,需要讨论的问题有很多,足足三四个小时,于秋基本就没有停止过讲话和回答,直到天色渐黑,大家已经肚子饿了,于秋才找到一个理由宣布散会,今后像这样的会议,能不开的话,他是不会开的了,交给冯智戴和马周他们主持就好。

然而,即便是散会了,于秋也没有闲着,因为,很多人都需要向他询问一些这些政策的意义何在,这么做对洺州有好什么处,别的地方能不能模仿之类的问题。

所以,晚餐于秋又要破费了,在于氏大酒店开宴,和大家边吃边聊,直到深夜才散场。

于秋居住的小院中,现在应该说李秀宁居住的小院中,于秋让厨房顿了一些燕窝汤送过来,过来看看李秀宁,顺便喊在床边照顾她的长孙氏回去睡觉的李世民闻着了香味,也给自己盛了一碗,被抽了那么多血,他也是很需要进进补的,反正厨房煮的是好大一罐子。

“三姐这么晚了还不困么?”吸溜着燕窝的李世民向在暖炕上斜躺着发呆的李秀宁问道。

“白天睡了一天了,晚上还怎么睡的着,听说你今天去旁听了夏国的政务会议,可有什么所得?”李秀宁与其它女人不同,对于军事和政治,向来比较感兴趣,只可惜,此时的长孙氏和杨氏,还只能陪她聊一些育儿经之类的东西,对于夏国的政治,她们是一窍不通的。

“于秋这种将政务拿出来公开讨论的手段,很了不得,他将所有要实行的政策,要做的工程,在报纸上一刊登,就让所有老百姓都知道了,这样中间层没有了欺上瞒下的机会,吏治基本就清明了,而吏治清明了,一个地方就不可能不富,更何况是像洺州这样,全民常年不停的劳作产出的地方。

而且,洺州的银行也非常了得,能够帮助于秋转活所有钱财方面的供给需求,让他做事的时候,几乎没有障碍。

所以,我这次回去之后,准备建议父皇在长安也开一间银行,并且发行报纸。”李世民一边说着,一边点头,好像告诉李秀宁,这两件事情自己肯定做,必须做一样。

然而,李秀宁却是笑了笑道,“你确定朝廷的体制,能够管理的好银行么?还有,像洺州一样印报纸,朝廷支撑的起费用么?”

闻言,李世民表情一愣,却变的沉默不语起来。

朝廷的权力构成错综复杂,没有洺州那么纯粹,而且,别小看了银行,经营它需要非常庞大复杂的管理制度,以及各种技术支撑,即便是有于秋亲自设计和教授,洺州银行也不敢把业务搞的太复杂,李世民想在长安招募人手经营这个业务,可不是那么简单。

再说了,真要是容易的话,有几大顶级世家人才支撑的李建成早就搞了,为何还巴巴的跑到洺州来寻求贷款。

至于像洺州这样,在一张纸上印过千字,每份都有十几页厚,内容超过数万字的报纸,而且还是每天印数万份,甚至十几二十万份的印,朝廷的财力确实支撑不起,为了保持吏治清明,花比贪官们贪的还多的巨额钱财,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

“三姐是不是有事教我?”李世民反应过来了之后,将装燕窝的碗放下来道。

“听说卢公在长安帮于秋盖了一栋大楼,就是为了做洺州银行长安分行用的,那么,你直接用洺州银行的钱不就行了?何必自己开。

至于报纸,长安可不具备发行的条件,因为,你发行了,也不过是一些官员之家有人能看的懂,老百姓们根本不识字。

另外,在夏国,你只需要看于秋最重视什么,在什么方面投入的时间最多,那么,这就肯定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东西。”李秀宁按照自己对夏国的见解道。

“于秋最重视,且花最多时间去做的事情?貌似,除了在工坊搞研究,就是在洺山书院教书。听说,此前一段时间,他只要不是处理洺州政务,都是居住在书院,而且,每天都会给学生们讲课。”李世民点头承认了李秀宁说的有理之后又道。

“那么,你既然找了我负伤的理由在夏国多待一段时间,就应该多去洺山书院看看,我觉得,三五年以后,那些在山庄里由于秋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开始出来任事的时候,夏国与朝廷的差距会更大,到时候就是朝廷想要学习模仿夏国,都会变的无从下手。”李秀宁指出重点道。

闻言,在一旁的长孙氏接话道,“前两日我在大典的舞台上看到承乾了,才短短几个月,他的变化就很大,我想去洺山书院,看看他们究竟是怎么教学的。”

说到这个话题,李世民顿时又想起了在洺水区那边的游乐场见到李承乾上游泳课时的情景,顿时,便有些恼火的将其讲了出来,想要回头去问于秋的理。

然而,听完了他的讲述之后,李秀宁却是道,“我刚才不是说了么,于秋最重视的东西,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那个叫小虎的孩子,一直都是于秋最宠溺的,也就是说,他是于秋最重视的孩子,那么他所学的东西,肯定就是很重要的。

想想阅兵仪式上,那个孩子唱出来那首歌时的场景吧!

万众一心,才是夏国能有今天的基础,那种力量,才是夏国的火炮,飞艇能够诞生,能够被使用的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一门大炮在长安城的话,父皇和你,谁还能睡的安稳?让哪位将军掌握它,恐怕都不会放心。

首节上一节313/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