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大农枭 第109节

于秋这个问题,直接让李世民呆立当场了,朝廷取官,章写的好,思想道德好,名气够大,基本上就过关了。

取武将,这只要武艺高强,懂得些兵法战略,就过关了。

然而,却没有一个专门致力于放大老百姓产出的机构,类似司农寺这样的衙署,实际上管的,其实是钱粮,每年春耕的时候,民部尚书发往全国的劝农书,则是狗屁不通。

章写的花团锦簇,大字不识一个的老百姓是看的懂,还是听的懂?解决了任何实际问题吗?

没有。

老百姓把更多的力气投入到田地中,也并没有能增加他们的收入,因为,粮食价格把控在世家大族手中,当他们承受不了越发增大的劳动强度的时候,他们就要跟着那些起哄的人造反,搞的朝廷几乎每个月都会收到某一州,谁谁谁叛乱的消息,需要四处派兵镇压,消耗国力,形成了一个恶循环。

而真正有让农业产出增大的技术诞生的时候,这些当官的世家子往往会把它弄到自己的家族去,藏起来让自己用,因为,当大家的粮食紧张的时候,他们手上有多余的粮食,他们才能赚到更多的利益。

于秋的这番话,似乎让李世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不断的放大产出,让百姓们的物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就没有人愿意造反了,于是兴奋不已的道,“朝堂上以前确实没有善于耕种之人,不过现在有了啊!你不就是么,你来将这些放大产出的本事都教给大家,大家再去教给那些老百姓,让所有老百姓都仓禀足衣食足,就不会再有人造反了啊!”

闻言,于秋用看傻子一般的眼光看向李世民道,“我把技术教授给朝廷,然后,那些当官的学去了,再之后,各个世家的粮食牲畜翻倍的增加,老百姓辛辛苦苦从田地里扒拉出来的一点粮食不值钱了。你觉得,这合适?”

“呃”

李世民卡壳,房玄龄则是开口向于秋问道,“那咱们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于秋摊了摊手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朝廷的事情,又不是我的事情,说的好像你们能做朝廷的主一样。”

“呃,这”

房玄龄也卡壳了,虽然李世民回长安之后将会兼任尚书令,等于是朝廷的一号宰相。

但是朝堂上的事情,却终究不是他一言能够决定的,哪怕不做大的改革,只是让一些种田厉害的老百姓去当官,也可能遭到大臣们的集体反对。

因为,这触动了士族的利益,在士族的眼里,只有士族是能够当官,哪怕是带兵打仗的武官,亦是需要一些出身,或者实打实的熬出一些功劳来,才能走武官途径。

一种无力感,压在了李世民几人的身上,那种自己找到了救国的良方,却不得实施的感觉,让他很压抑。

不过,另一个他之前想到的问题,又在此刻冒了出来,开口道,“你想让全天下都知道你有高产的粮种,还打算将它卖出去,而能够出的起钱买你手中这些粮种的,又都是世家大族和勋贵,那岂不是会达到和你刚才说的一样的效果,让世家大族掌握更多的粮食,老百姓手上的粮食却变的更加廉价,这样是于国稳定不利的举措,你不能做。”

“于国不利,于我有利就行了啊!再说了,李唐的好地都是掌控在世家大族手中的,我不卖给他们种,卖给谁种?”

于秋用能气死人的表情朝李世民道。

“你你你,你简直是岂有此理。”李世民气急朝于秋吼道。要不是茶碗里的茶已经被他喝干了,他甚至想一碗茶泼到于秋的头上。

“现在,摆在你面前的,其实是一道选择题,要么亲士族,在朝堂上与一些人争权,等到成功之后,再慢慢的实现你的政治理念。

要么,亲百姓,放弃与士族之间的勾搭。

这样,你可能会收获我这个盟友,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因为我是那些世家子的公敌,必须要跟他们亮明刀枪了,而为了大局面的稳定,我暂时可以只对外出售高产的粮种,却不会对外出售放大产出的各种技术。

反正国家的粮食多了,不管是掌握在谁手上,终究是好事情,百姓们既然没有好地种,通过种地也不能实现富裕,就让他们不要种地了嘛!

你看我这山庄周边,总共才种了一两百亩地,而且,还没有一块地有实际产出,然而,在这座山庄里,家里余财超过一千贯的,至少有一百多户,他们的钱没有一个是靠种地赚来的,而正是因为他们的各种成果,让那些世家门阀手中的财富,在不断的向民间流出。

所以,想要老百姓变的仓廪足衣食足,其实要解决的,是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让他们的劳动力变的值钱,至于种田的事情,丢给那些地主去做吧!他们一定会越种越穷的。”于秋用极度具有诱惑性的语气向李世民解释道。

单打独斗,他很有可能被各大家族联合消灭,拉上李世民做盟友,则是不同了,至少在政治军事方面,李世民能帮他抗住压力,只要他能保证朝廷不出手,仅凭各大家族自己的族兵,可未必敢跟于秋动手,毕竟,于秋现在手中掌握的军队差不多有两万,都是强兵,而且名义上,他还是朝廷的洺州都督。

而只要在武力上保持了克制,不正面开打,于秋就有把握在工商业上,给予各大世家门阀重创,让他们逐渐变的虚弱的同时,壮大自身。

“让劳动力变的值钱?莫非,之前百姓们富裕不起来,就是因为他们的劳动力不值钱?”听了于秋的话,想到了朝廷治下的工户几乎都没有工资拿的情况,李世民皱眉道。

第一百四十一章 岔开话题

于秋之所以这么笃定种地会越种越穷,是因为他在后世看到过成例。

当粮食实现了高产之后,种田的百姓的收入,是远远赶不上外出打工经商的人的收入的。

而他想要在对抗世家的战争中取得全面的胜利,就需要颠覆整个社会的结构,李世民现在虽然还不是皇帝,但它未来很有可能做皇帝,在他心中埋下一颗种子,非常的有必要。

当然,也不止是埋种子那么简单,于秋其实已经付诸实际行动了。

长安东市的家具店其实只用了一两天时间就把阚棱拉过去的第一批家具卖光了,然而,这间店铺里每天却依旧十分热闹,因为,于秋派过去的那个叫于知行的管事在卖完了家具之后,就在店铺的门口挂起了招工启示。

由于业务需要,于氏家具行面向社会招收木匠,铁匠,雕刻匠,金银器匠,造船匠,泥瓦匠

几乎涵盖了当下社会的所有的工种,而且,会签订有待遇的契约,一经录用,不仅每天管两顿饭,每个月还有两石米,三贯钱的薪酬,用工期结束之后没有问题的话,会自动续约,直到你本人不愿意做为止。

这一封招工启事一贴出来,可不得了,在两三天时间内,就传遍了整个长安的工匠界,很快,一些在长安混不下去的工匠,就决定应聘了。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考核并不难,签订了契约之后,人家马上就开始管你一家老小的吃喝,而且吃用的质量还不差,直到淮南来的船将他们接到洺州去,在一早就建设好的砖瓦房宿舍安置下来之后,他们才开始做工,而且管事的说了,在领取到第一个月薪酬之前,工人的家属都可以免费在工作的地方的大食堂就餐。

然之后,基本上每天都有数十到过百工匠拖家带口的到于知行这里来报到了,毕竟,这里是长安城唯一给工匠这么好的待遇的地方。

阚棱上次运粮食回去的时候,就带了五百多户工匠去洺州,这次运货过来,他又接手了一千二百多户工匠,其中,有造船技能的,就有三百多户,于知行直接把渭水边一个世代造船的村庄全部端了。

而这种情形,还将继续持续下去,因为,随着于秋想要开发的商品越多,对于熟手技术工匠的需求也越多,从阚棱这次送到长安的货物的量还是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可以看出,洺州的发展,到了一个小瓶颈了。

没有足够的技术工匠,光靠于秋来自后世的新颖设计,是造不出多少可以碾压当下市场的新货物的。

李世民的领悟力是极强的,他嘴上虽然在嘀咕百姓的事情,脑袋里想的,其实是再度和于秋合作之后,自己能得到什么样的好处。

他很期望于秋能再给自己画一张大饼,比如,只要自己答应合作,他就帮助自己顺利的登上大位之类的。

然而,没有。

于秋直接把话题岔开道,“你们猜,王侍监的奏章送到长安去之后,朝廷会有什么举动?”

“应该会专门再派钦差来查实情况,厘定封赏,并且,这个钦差的身份不会低,很有可能是裴相。”杜如晦猜到。

于秋笑道,“我猜一定是太子。”

“太子?他是储君,可不适合做钦差。”杜如晦摇头道。

“这个,和适不适合做钦差没关系,既然是王侍监上奏回去的消息,其实就没有什么查实情况的必要了,李建成如果不傻,一定会过来在这份奇功上分润一点苦劳,并且,利用他储君的身份,做主分配这些粮种,拉拢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子们。”

于秋这么一解释,杜如晦和房玄龄便一起皱起了眉头,不再怀疑会出现第二种情况。

因为,最关心这些高产粮种的,是朝堂上的那些士大夫,他们为了争取利益,一定会推动一个能帮自己多弄点粮种的人来洺州。

首节上一节109/5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