枭臣 第875节

  “我此来南阳,太后额外吩咐我一声,”元归政压着声音继续说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梁成冲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

  他这时将南阳城的眷属、辎重往沁阳转移,无疑是相当明显的向军民释放他要弃守南阳、撤入淮西的信号,这叫外围的守军还如何有坚守方城、舞阳、武关、丹凤、新野、淅川等外围城池的信心跟决心?

  都说犹豫不决是兵家大忌,但事临头来,委实叫梁成冲犹豫难决。

  这时候西边群山里有数炷黑烟腾起,晴空之下,笔直的烟柱直冲云宵。

  这是烽烟传讯,应是有敌兵接近丹凤县城。

  梁成冲、元归政以及在半山腰间停留的扈从,都紧张的往西边望去,但是丹凤城距武关有七十里的地,怎么也要在天黑之后,才会有进一步的消息传来。

  摸不清敌情,元归政、梁成冲也不放心返回南阳去。

  回到武关城里,在将入夜时,丹凤城快马来报,才知道敌兵有两千步骑,已经进入丹凤境内,往县城进逼。

  丹凤守兵与敌步骑在城外接战不利,损失了数十兵马,这时候退守丹凤城。

  丹凤城县里守兵不足三千,而且士气不振,梁成冲也没有指望守兵能在野战中打退燕胡先遣精锐步骑,只是勒令前方守将谨守城池,不得冒失出战。

  当下梁成冲与元归政商议,由元归政先回南阳去见岳冷秋,他留在武关再观望一天。

  虽说燕胡先锋兵马没有携带攻城器械,但燕胡要从武关进入南阳,池城关垒是避不过去的。毕竟不同野战,南阳这边有险峻的城池可守,总是要占尽便宜。

  燕胡虽得大量的降军投附,在武关方向又用擅长攻城降将孙季常为主将,主要驱使步卒新附军来打来武关通道,但攻城总非易事。

  在燕胡南侵以来,虽说夺下的城池数以百计,真正靠硬仗强攻下的城池却没有几座,反而在阳信、大同等城下吃过亏。

  前期侵夺燕蓟、中期攻取山东,近期攻略关中,燕胡都是用步卒包围重点城池、围而不打,继而利用骑兵优势,进行穿插渗透,洗为残地,削弱军事潜力,最终达到不战而取的目的。

  就算永兴元年燕胡强攻津海,投入近十倍的兵力、以数倍伤亡,花了半年之久,还是在津海军主力撤退之后,才成功拿下津海城。

  梁成冲当年在边军,与燕胡作战有也有年头,有城池可守,倒是不怕猝然之间给攻陷,只是担心这场战事会持续多久,而南阳又能坚持多久。

  武关河在经武关之后,往南偏东流淌,直至汇入丹江。不过在武关东面,有一道狭窄的谷道,可以直接通到南阳府西部的西峡县境内。

  梁成冲还是想守南阳的,此时西峡县与丹凤县的谷道上,都是西运的物资,牛马车几乎要将不大宽的谷道挤满。

  从西峡到武关有两百里,南阳也是在曹家撤出之后,得接管武关的防务,算来也就十多天的时间,不指望曹家会留下多少粮食。如今梁成冲在丹凤、武关、白阳关等城垒填入近万守兵,要想打一场长时间的攻守城,所需的大量物资都需要从后方运去。

  虽说元归政急欲与岳冷秋见面,但路上都是夜行的西行辎车,他也无法纵马狂奔,有时候还要勒马停在一旁,叫辎重车先行过去。

  在夜月下,看着西行的辎车,数十辆满满当当的塞在峡谷里,元归政担心就算守军意志坚定,南阳的物资又能坚撑多久。

  粮食依旧是最要命的问题。

  罗献成一直没有时机占据南阳盆地,前期畏陈芝虎,后期又不敢开罪江宁,但在梁成冲进入南阳盆地之前,罗献成还是成功的叫南阳变成残地、残城。

  虽说后期有十二三万流民随梁成冲迁入南阳,虽说元归政任南阳知府时也大肆屯田,但南阳兵力一直维持三万人以上,仅靠十一二万人耕作,是难以维持粮食自给的。

  在此之前,前期是淮东卖给南阳所缺的粮食,以维持南阳防线;江宁事变之后,南阳与淮西、池州选择一个立场,南阳所缺的粮食,更多的是拿银子到淮西境内收购。

  如今淮西境内的战备也同样紧张起来,近六万屯卒全部补入营伍,意味着淮西的军屯收入会大幅下降,粮食也会陡然吃紧,最终还是要依赖于淮东控制之下的江宁。

  虽说林缚答应调粮补入淮西、南阳,但从林缚点头答应到今天才过去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而从淮河下游运粮西进,周期漫长,元归政担忧战事开打后,燕胡骑兵大规模向南阳境内渗透作战,就算淮东的粮食运到信阳,也很难补入南阳外围的城垒。

  重点退守桐柏山西麓的沁阳城,在元归政看来,是南阳兵马当前唯一可行的、进可攻退可守的策略,但奈何梁成冲还是犹豫不决。

  等这队辎重车过去,元归政继续驱马夜行,到商南境内,差不多已经是拂晓时分。

  这时迎面有奔马赶来,扈骑赶去接触,才知道从舞阳方向有紧急军情要传报梁成冲。

  元归政这次来南阳,以携旨劳军,是朝廷派来的使臣,但他在南阳的地位极高,所有军情都可不经梁成冲而自行索阅。

  很可惜,从舞阳方向传来的紧急军情不可能是什么好消息:燕胡在关中的兵马昨天派两千步骑为先遣,从商州城出兵进逼丹凤县;而燕胡在汝阳的兵马主力,也于昨日派出五千步骑为先锋,越过北汝河、沙河,往舞阳城进逼。

  南阳的前哨战已经开打,离燕胡大军压境就不远了。

  元归政将信报还给驿骑,令其快马加鞭去禀告梁成冲,他勒住马在清濛濛的晨光里往南望去。

  燕胡大军压境,梁成冲有信心借助险固地形与城垒在短期内抵御住燕胡,但是南面的罗献成、奢文庄岂会老实,而在豫章的那头东海狐,心头究竟又是打着怎样的主意?

第78章 大势已去

  伏牛山与桐柏山,都是纵横数百里的峻险山势,与千里秦岭的东脉一起,将南阳盆地环抱其中。在南阳盆地的北部,伏牛山的东麓与桐柏山的西麓夹峙而立,当中山地沉陷下去,形成东北窄、西南宽的喇叭状地堑,世称方城垭口。垭口东西宽约二十到三十里不等,南北宽约四十余里,两侧皆是崇山峻岭。

  方城位于垭口的内侧,依伏牛山东南麓余脉方城山而筑,为南下荆襄、北上中原的必经要道,遂与居庸、雁门等关隘并称天下九塞。

  由于是南下荆襄、北入中原的要道,车船交会,隘口两侧的石崖下,留下许多历来的人文遗迹。梁成冲、元归政陪同岳冷秋过佛沟摩崖时,却毫无心情去看石崖上的刻像以及历代文人题字。

  再往北,便是战国时期楚国留下来边墙遗址,虽历经千年风化而屹立丘岭之间。

  梁成冲到南阳之后,就在方城驻以重兵,防备北方之敌。

  不过,方城的墙城加上护城外濠不过两里余宽,再加上方城山西面的山岭间,犹有通道可以迂回通过,不足以将隘口彻底的封住、将南阳盆地保护在内侧。梁成冲就利用故楚边墙的旧址,立木为栅,夯土版筑,重新翻修了这座长三十余里的方城边墙。

  岳冷秋登上筑于佛沟摩崖之上的塞城,眺望东面隘口之中的丘陵跟平原。边墙依地势而建,在险峻处嵌以坚固塞垒,又与隘口西侧的方城城垒相接,连为一体,宛如游龙。

  换在别时,岳冷秋会为梁成冲能在短短两三年时间里恢复方城关塞而赞赏,但是即将面临十数万燕胡兵马的冲击,方城边墙看上去又是那么的简陋跟单薄。

  要是外围的舞阳等垒守不住,叫大股的燕胡兵马涌到近前,南阳兵马要想依仗边墙长期坚守,不是易事。

  除却西面武关、丹凤县、白阳关等地的万余驻兵,南阳还要在淯河的下游、新野城里部署重兵,以防备南面罗献成在襄樊的兵马有所异动。

  除了在南阳留有数千预备兵马外,梁成翼部署在方城以及外围的舞阳等垒的兵力,甚至不足一万六千人。

  而燕胡集结在汝阳的兵力,高达十六万之巨,除了由陈芝虎率领在左翼牵制淮西的偏师外,燕胡能直接加诸在舞阳、方城的兵力高达十万之巨。

  即使有关塞可以依仗,方城、舞阳的守兵又不是淮东的百战健卒,要想以一万六千众抵御住十万燕胡雄兵,想想都叫人难有信心。

  岳冷秋心里虽说有所担忧,脸上倒没有露出忧色,反而神色振奋的与身侧的梁成冲、元归政等人说道:“我来南阳之前,心里有很深忧虑,担心燕兵铁蹄难挡,今日看南阳关山如铁,才晓得之前是多虑了——我在寿州里,听说淮东粮船从山阳已经起运;枢密使在庐州也集结数万精锐,数千辎兵在信阳境内加紧整修驿道,以通援道;而董大人也亲率兵马北渡淮河作战。我本欲要与董大人见过面再来南阳,但董大人身先士卒,麾下十万战卒,竟不惜身临险地与敌兵厮杀,负了小伤,在涡阳休养,我倒是耐不住性子先来南阳……”

  人涨水中,看到稻草飘过,也生妄想大喜,岳冷秋的这番话,倒是叫梁成冲等人神色一振,觉得之前的诸多忧虑是多余了。

  唯有元归政忧色不减,问岳冷秋:“燕胡册封袁立山、陈芝虎为伪王一事,岳督可知?”

首节上一节875/1051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