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99节

就如他提出的役兵法,在政事堂的几位相公相互应证下,就基本与后世的军制接近了。

这样的军制,基本上沟通了文武,贯穿了士农工商四民,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机制。

从心底,赵曦很庆幸来到这个时代!

就如赵曦酝酿很久才推出的三级决策制,赵曦以为会有很大的争论和抵触,事实上,朝臣们的接受能力很强,适应能力很强,理解能力很强,真的都很强。

就是争位卡位的能力也很强,自律性也很强。特别是能混到四五品一级的官员,不管是京官朝臣,还是地方官,没一个低能的。

别看现在的监察衙门挺忙乎,可根本没有能够着政事堂或者官家审议的案件。凡是有资格参与朝会,有资格成为议政的臣工,这段时间的作为,几乎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按时点卯,按时放衙,即便是饮宴,也没有了以往的放浪。

三级决策制基本成了,这已经是推行前夕,这样的情况倒也能理解。

至于臣工们这般行为,是相互商量好了,还是各自的理解,都无所谓。最起码,监察条例应该是深入人心了,监察制度也确实是被人接受了。

之所以臣工们不相互攻伐,各自谨慎是一方面,又是既往不咎,在决定三级参政议政资格的节骨眼上,没人没事找揍。

至于官制改革完成后会怎样,只能到时候再看。

所谓的二稿讨论,说白了就是指标分配磋商和权利调整的告知。

三级决策制是与官制改革一并进行了,同时涉及到了国朝行政区划以及地方常设机构的变革。

这才是造成现时朝政风平浪静的原因。

赵曦也知道,恐怕都在憋着,私底下串联就更别说了。

这也是一个既往不咎刹住车了,否则现在的监察衙门绝不会这般轻松。

既往不咎是没办法的事,若不想让朝堂彻底乱了,就只能这样。对于朝臣们倾轧的底线,赵曦觉得是无底线,所以,不敢放开让他们攻讦。那将是灾难。

国朝是路、府、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而路一级,更像是承担监督职能的机构,或者说并不常设,基本由一路中重要州府的知府兼任,承担监督其他各府兵事政事,上下关系并不明确。

经略使、安抚使、宣徽使都是路一级主官的名称,有时候会是朝廷重臣临时的职衔,有时候又是相公出外时的贴职,有时候只用于临时协调。

而这一次官制改革,朝廷将路一级确定为常设的一级衙门,设总督一职,明确了与府官不兼任,明确了在品级和职能上高于知府,明确了路与府的上下级关系。

这就预示着,做一路主官,将基本进入了朝廷议政序列。

这个职位,不管是六部九卿的侍郎,还是国朝各府的知府,甚至一些上州的主官,按照官制改革的规定,都具备竞争的资格。

也是因为这一点,将来知府的地位会相应的下降,除了少数府官,大多数知府有可能不再可以直达上听,将受总督节制。

比如说秦凤路,秦州知府常规主秦风一路兵事民政,比如说京西路,多数时候基本由京兆府知府为主官。

同时,还有许多虚职、挂职,许多职位跟官阶没有任何关系的随意安置。

这一类官员,是有相应资历和地位的官员没法安置时,不想让他再做事,又不想太不给面子,就会随便给一个某某路安抚使的名头,或者随便知某个州,其实说白了就是找个养老的地方。

而这一次,朝廷一旦将路一级常设了,那些挂着名头不做事的老臣,好像也将受到冲击…~

比如现在知陈州的张方平,比如现在在永兴军挂职的曾公亮,比如修史的司马光,在讲武堂致力于传道授业的欧阳修等等,都是先帝时官至宰执的,尚未致仕。由于赵曦稳定朝局的原因,一直没有起复过。

这时候,一旦官制改革,这些人必将有所诉求。

这些人一旦得不到妥善安置,掀起的风浪不会小。

现在的情况,应该是有人在观望,有人在走动,有人胸有成竹,有人忐忑不安,甚至有人希望官制改革胎死腹中。

不过,因为监察衙门的开衙办公,倒没人敢煽风点火的挑事。

赵曦一直等着那个搅局的人出手,结果没有,好像只是为监察衙门。

诸多因素结合,朝堂这段时间是真正的风平浪静,政清人和。

“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

这个时候,赵曦不敢放松,皇城司也是最忙的。

“回官家,没有。各位相公府上依然门庭若市,就是上一次监察体系推行时也不能比。”

“不过,相公们并没有拒绝拜见的官员,甚至不挑不拣,纯粹按顺序在接见。从奏报来看,似乎所有的接见都没有涉及这次官制改革,谈话内容跟闲聊差不多。”

对于王中正这样的汇报,赵曦不以为然。若是皇城司探知能听懂官场上那些云里雾里的话,也不用做探知了,都能考举了。

“把相公们接见臣工的奏报,整理一下送过来。”

不管是朝会资格的确定,还是议政,赵曦都没考虑过自下而上的做法,不现实,别说是当下,就是后世也不现实,这是所谓的文化根骨决定的。

整个官制改革,赵曦执行的都是自上而下的方式,君王为主,相公为辅,从议政到朝会,所有名单的决定权,都必须由君王来敲定。

或许在议政到内阁的这一级,赵曦会尝试庭推的方式,那也是尝试,主导权还是在他赵曦手里。

第584章 起风了

“官家,《士林苑》前日有一篇文章……”

士林苑?在赵曦的疑惑中,王中正呈上来一份抵报。

“《士林苑》是在《时论》之后开始印刊发行的抵报,基本上以诗词鉴赏为主,苏轼苏子瞻曾为特约撰稿人。”

“每一月有一次时文品赏,重点是针对考举的解惑。因为《士林苑》有一定的针对性,尤其受士林文坛推崇。甚至欧阳相公、司马相公都也有撰稿。”

“因为侧重于学术,小的并未派人详细查访过。今日下面无意中看到这篇文章,方奏报上来。是小的疏忽了。”

赵曦听着王中正的嘚嘚,已经把这篇文章浏览完了。

文章并没有什么,倒是有点忧国忧民的觉悟。针对朝廷准备推动的官制改革提出了忧虑。

文章中提到,切断州府郡县直达上听的路,会造成州府郡县的官员只识一路总督,而不尊朝廷。同时,一路总督的权柄之大,必将令其滋生不臣之心,有前朝藩镇之乱的可能。

撰文者应该对官制改革只是一知半解,并不全然了解官制改革的核心。

别说是赵曦,就是朝臣也不会犯这种明显的错误。

首节上一节699/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