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688节

“回官家,王相儿子在王相随官家北上塞外期间发病了。听说这一次发病很凶险,几乎没了性命。”

“发病?”

“是的。王相公的长子王雱,听说是痨病……”

王中正回话时很平淡,可好像有点幸灾乐祸的情绪在里面。

怨不得王中正这样。别说是王安石,就是王雱也从来没给过他王中正好脸色,很看不上他们这些阉人。

怎么说他王中正也是官家的亲近人,王大参给脸色还说的过去,你王雱一个舍人,有什么资格甩脸子?

王雱那人……唉!好像天下人就他和他爹算个人物。

赵曦不确定是不是真的,反正据皇城司探知奏报,这王雱私下曾直呼他赵曦的名讳。

赵曦倒不会计较这些,只是觉得这孩子有点太轻狂了……想想他爹,也能理解。

“遣御医去看看吧!顺便让内苑备一些滋养的物品,一并送过去。”

赵曦虽然不懂医,也对痨病有些了解。知道这是结核,就是后世也是可以要命的病。

王雱算个有才的,不过因为他的性子,赵曦并不看好。相比章惇、苏辙之流,他王雱还差点,有点偏执。

还不够让赵曦亲自去看望的资格,表示一下,也是因为王安石的缘故。

三级决策制的框架在朝臣中已经开始初步探讨了。也开始了接近于刺刀见红的纷争。

赵曦只是抛出去个框架,比如说,他拟定朝会实行每年一次,而参加朝会的臣工,将不再全部是京官或者在京的五品以上官员,也不单纯论品级,而是根据品级、职衔、职能、行业等等,来确定参加参加朝会的臣工。

也就是说,很可能你只是个六品,还是地方官,也有可能参加一年一度的朝会。还有可能,你三品大员,由于职能的原因,你将失去参加朝会的机会。

再说议政一级,赵曦初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的议政阶层。这将是整个大宋朝堂真正的权利阶层,同样不论是不是京官,不论品级高低。

之所以拟定不超过五十人,是因为考虑到国朝的现状。一个是行政区划的划分,一个是管理体制是不条例,还有就是国朝如今叠床架屋的官制,最为关键的是,国朝有太多资历老,能力强,却因各种原因不在重要岗位的官员。

这将是真正有议政权利的一级,可以说是有权利决定大宋政策走向的一级。

最后才是内阁一级,这一点跟政事堂倒是有些类似,是整个国朝的决策层。

赵曦的考虑,内阁实行分工制,借鉴后世,以及大明的内阁制,实行首相和相公分工制。

总体的框架,赵曦算是照搬了后世的整个体制,甚至这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确定,赵曦也是照搬了,在特定范围内推举。

赵曦还不至于真的让从下而上,逐步推举。基本上还是由他跟政事堂圈定范围,然后从中遴选。

这个三级决策制,最终的归拢点,还是集中在他赵曦这,也就是君王,是最终的裁决者。

一旦三级决策制成行,朝会一级是参政,议政一级是论政,内阁一级是决策,君王裁定。

而不在整个三级决策制中的官员,只负责执行。

朝廷将规定各种奏请的方式和途径,不会像现在的朝会那样,一遇事就争吵个没完。

其实真正伤筋动骨的是,一旦三级决策制完成,朝廷将重新厘定官制。

朝会一级、议政一级,包括内阁,将实现贴职的待遇统一,将清理各项补贴,只保留职级和贴职两项。

赵曦在框架中同时提出了文武同等待遇的想法,提出了文武转任和职衔变更的设想,提出了地方州府多部门相互制衡的架构,着重了权利收归朝廷的体制建设。

这些都还无所谓,毕竟属于文臣之间的争端,是京官和地方官之间的争端。

文臣的论资排辈是陈例,所谓争端,也是同一层级的因一个名额的争端,或者说有些幸进之臣的争端。

赵曦真正担心的是,他在讨论稿中提出,朝会武将的比例要在三成以上,而议政一级武将的比例也不低于两成……这才是赵曦担心会遭到激烈反对的条款。

就目前国朝的现状,武将在朝政上基本可以忽略,那怕是那些勋贵,那些世家,也不曾有针砭朝政的,根本没什么话语权。

尽管这些年赵曦致力于武将的地位提高,可接受他那一套理念的武将,在目前还都属于中生代,没资历跟文臣抗衡。

所以,赵曦只能定为讨论稿,因为是讨论稿,赵曦也会同政事堂,规定了朝臣补充和完善三级决策制的方式方法。

规定每位朝臣,均可以针对讨论稿的设定予以评判,但必须得理由充分,杜绝空话套话大话那种纯粹因反对而反对的奏折。

第573章 原来如此

让赵曦感到欣慰的是,富弼同意了朝会和议政中的武将比例,就是政事堂的其他几位,也并没有针对这一点有异议。

这一次,赵曦安排韩琦和文彦博处理禁军安置事宜,是真没有想到会导致他俩在三级决策制上闭嘴。

因为赵曦不可能预料到他俩会玩小心思,会搬石头砸自己脚。

雁门之战以前,赵曦已经初步拿出了三级决策制的概要让相公们看了,那时候很多都还是概念,框架都没有成型。

而韩琦和文彦博在放任禁军在河东路游荡之前,赵曦已经把初稿拟定。

可是他真没想到韩琦和文彦博会把把柄送到手里来……

朝臣可不这样认为,就是富弼也不这样认为。

王安石本来就倾心于改变国朝现状,自然不会反对。而韩绛和吕公弼历来以官家为主。

在政事堂里,真正有可能反对官家三级决策制中武将问题的,唯有韩琦和文彦博。

偏偏他俩因为云应四州武将利益问题,在处理禁军上出了昏招。虽然心知肚明的过去了,可韩琦和文彦博确实是官家抬手了,否则他俩不可能联名干一个什么《论边州制衡疏》。

这是自知理亏的表现,也就导致他俩不可能在三级决策制上去唱反调。

朝臣中,够资历任内阁的很多……

在富弼看法里,这一切都在官家的预料之中,就是韩绛和吕公弼也是这样认为的,估计整个朝堂有多数臣工都这样认为了。

所以,出现了赵曦认为根本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居然没有朝臣针对朝会和参政比例之事上奏,真是奇了怪了。

赵曦突然有点看不明白了。

不管是朝会,还是议政,很明显,这将是国朝权利的体现,地位的体现,文臣团体居然就这样认可了?

首节上一节688/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