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成了仁宗之子 第356节

这两年,由于毛纺成品品种增加,羊毛需求越来越旺盛,赵曦也就有意抬高了羊毛原料的价格。

同时,渊源不断粮食在榷场交易……这是一个在朝堂惹非议的交易种类。

赵曦把羊毛和粮食的杠杆,很详细的与相公们谈论过。

国朝粮价一直维持在低位,最终臣工们在利益面前,还是闭上了嘴,反倒积极的投入到与辽夏的粮食和羊毛交易中。

养羊真的很划算。

往年青黄不接时,牧民一般都是宰杀一些畜牲,来度过这段艰难日子的。

现在不用了。只需要将人和羊都不需要的羊毛,就那么剪下来,买给宋人。

同时就可以在榷场采购粮食……

六七月,即将青黄不接时,就有商贾到草原上收购羊毛,同时贩卖粮食,以及宋国的货品。

这两年,这样的日子,牧民都几乎当作节日来对待的。

然后再过两三个月,商贾们会再一次来到草原,一毡一毡的走,放下足够让牧民过冬的粮食,带走那些没用的羊毛。

辽夏都如此。

这些活并不是大宋的商贾在做,而是辽夏自己的商贾,还是都有自己背景跟脚的商贾。

这些商贾都是有区域性的,不同的背景和跟脚,注定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区域。

就像北辽的商贾不可能到西夏去收购羊毛一样,在同一个国度,界限也是很分明的。

赵曦深度研究过这些。应该说,这样的现状,很适合用拉拢分化来分解辽夏。

说白了,辽夏的体制应该属于共主制,或者封建制。

比如西夏,整个大夏的朝廷,基本都是由党项贵族掌控。尽管学了些国朝的官制,也只是名称而已,在本质上,还是共主的形式。

各个党项贵族,都有其各自的领地和部族兵。皇室,不过是所有贵族中实力最强,统治区域最广的一族。

一旦有战事,部族首领与帝王共同议定,并根据各部族的丁口数量,参战的军卒数,来决定征战时的指挥权属。

同时,借鉴了前朝军功爵制度,因战功不同而有不同的赏赐。有点像前朝的府兵制,又略有些不同。有点像割据,又有些不同。

北辽稍有不同,北辽以地域分,西部、东部以及南部,采用不同的管理体制。

南部以汉人为主,基本借鉴了国朝的部分方法。

而东西部,却是完全不同于南部的。

从帝王、后族以及其他契丹贵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斡鲁朵……也叫帐幕,也就是自己的部落或者部族,不一定是宗亲,依附、投靠包括奴隶各色身份的都有。

斡鲁朵相当于独立的经济军事单位。

虽然除皇室和后族以外的契丹贵族,不可以建立城郭,但同样有属于私产的奴隶,从事工农业生产,也就是所谓的头下。

辽夏这样的体制,各个部族有很大的自主权。也就存在拉拢分化的可能。

可有一点,赵曦很清楚,若想让人背叛旧主,给你当小弟,你首先得有个做大哥的样。

没有可以给小弟撑腰的实力,别说没人投靠,能保证自家小弟不背叛就不错了。

所以,一切还得靠实力。所谓王道,是在霸道以后的事。

打趴下,然后把你扶起来,再给你甜枣,这是仁义。若一开始就堆着笑、喊着爹、腆着脸送枣,这是奴颜婢膝。

常听朝臣们说起,燕云十六州的汉人,一直盼望着王师北上……这话放在开朝时,赵曦相信,可现在,近百年了,几乎传了三代了。

虽然现时家国概念不清晰,可若说燕云十六州的百姓,从骨子里认国朝,真不敢相信。

除非国朝以摧枯拉朽的实力,将北辽打趴下……

第287章 我不想活的没脊梁

刚开春,随着从京西路到秦风路和环庆等各军州轨道铺设进展,在绥德、环庆以及整个秦州路,先是粮价上涨了,紧接着羊毛又上涨了些。

倒也可以理解,毕竟有大量的工匠集中在国朝西部,粮食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也是应有之理。

这一轮上涨,是由工坊城那边带头的。

粮商对这情况喜闻乐见。

对外的粮食交易,整个粮价的调整,完全由工坊城那边掌控者……人家是最大的粮商,也是最大的运输商。

商贾是做粮食的,却不收羊毛,就是掺和羊毛交易者,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工坊城。

所以,这一次的价格调整,让粮商很高兴。

同样高兴的,还有去岁大幅提高牧羊数量的西夏部族。

榷场是越来越兴盛了,除了内苑那些赵曦严令不得贩于外族的物事,国朝市面上可见的物品,在榷场都可以见到了。

内苑的一些零嘴,一直是由老六家掌控销售,一直跟随着赵曦的指引。

之所以赵曦控制,是因为内苑的货品,任何一样都与军备相关。

比如饼干,比如糖块,以及其他零零种种的零嘴,在特定情况下,都可以直接当作军粮的……

很久了,或许是因为赵曦参与朝政的次数多了,也或许是真的事务繁忙,已经很久没有那种所谓的教导太子的扯闲篇活动了。

今天突然又通知赵曦了,相公们又想起来要教导一下太子……

只要一天不是帝王,太子就一直有义务接受相公们教导。

帝王也一样,不过是方式和叫法不一样。教导帝王的行为叫经筵,给太子讲课叫讲筵。

教导帝王,是一群人坐着,一人主讲,七嘴八舌的斗嘴玩。

教导太子,就是随政事堂心情,随便遣一个人也行,相公们一起也算。

首节上一节356/108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