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考题
万分感谢rabit2011同学,腾宽同学的!
此次周庭玉不仅仅是搭了棚子,而且还向阳林县各处以官家的名义借桌椅,好歹借足了桌椅,虽然款式不同,什么样的桌椅都有,但是却给考生解决了大问题,令所有的考生一片称赞。
县试的规矩并不严,只是简单的检查一下,便允许一个个考生入座,罗信的考号比较靠前,便挑了一个中间的位置坐好,不管怎么说,在这北方的二月,在室外还是很冷的,坐在中间也能够让四周的考生给挡挡风。
参加本次阳林县科考的考生并不多,也就不到三百人,什么年纪的都有,最小的就是十二岁的罗信,最大的虽然不知道究竟有多大了,但是罗信却是看到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也坐在那里。至于中年人也有不少,但是更多的却是年轻人。
寒风中。
待众考生都坐好之后,周知县穿着整齐的官服站在前面开始讲话。首先敬孔孟,然后敬圣上,最后宣布考试的场次,考场的纪律。
本次县试将会考四场,每场考一天,每隔一天考一场。
这倒不是考试的内容多,而是给考生更多的机会。实际上第一场就可以有考生通过,不需要再考后面的三场,而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状态等没有通过的考生可以继续考第二场,所以第二场和第三场被称之为复场,而最后一场是面试,所有的考生都要经历第四场。第四场主要是为了甄别一些作弊没有被发现的考生,县令亲自面试一下,把这些本身草包又作弊的考生剔除出去。
周庭玉话落之后,便有兵丁开始分发答题纸。统一的格式,而且县试也不糊名,罗信的名字,年龄,籍贯,三代,包括体貌特征都写在了第一页的答题纸上。
而从第二页开始便是真正的答题纸,每页上都有着红格,类似后世的稿纸,只是那方格要比后世的稿纸大上许多。一个格只能够写一个字,而且不允许写到格外。
此时天已经放亮,看得清放在桌子上的稿纸,只是寒风吹过,身体一阵阵发冷。
天气寒冷,不光是考生挨冻,那些监考的兵丁也挨冻,周知县更是忍受不了这种冷,便匆匆地在一张大纸上写下了考题。然后由两个兵丁举着让众考生观看。
题目只有一个,作一篇时文。
按理说大明朝的标准县试是出两篇时文,但是县试的自由度非常大,都由县令自己说的算。所以有的县是出两篇时文,有的县出一片时文和一首试帖诗。但是这通常都是南方这么做,而在北方因为天气寒冷,又是在室外科考,这不用多久手就冻僵了,条件的艰苦完全不是南方能够相比的,所以北方县试通常便只是出一篇时文,连试帖诗都不出了,就是为了让考生尽快答完卷,反正一篇时文就已经能够看出文章的高下。
罗信向着考题望去,脸上便现出了一丝苦笑。周围更是响起了一片吸气的声音。罗信知道这不是被冻的,而是被吓的。而周知县目光扫过受到惊吓的众书生脸上现出了一丝得意,而且还将目光望向了罗信,一副这题如何的神色。
“这哪里是县试啊,都赶上乡试了。”有考生小声埋怨道。
“安静!”有兵丁呵斥,考场内便又寂静了下来,但是却笼罩着一层悲怆的气氛。
题目总共有四句话,分别是:大学之道,天命之谓性,学而时习之,孟子见梁惠王。
这根本就不是一篇文章里面的话,甚至不是一本书里面的话,而是四本书内各有一句。
“大学之道”出自曾参所着《大学》第一句,原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天命之谓性”出自子思所着《中庸》第一句,原句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做性,依照本性去作事叫做道,修道的方法就是教化。这个道,不能离开片刻我的身心;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正道了。
“学而时习之”出自孔子所着《论语》的第一句,原句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它,是孔子重要的学术思想之一。
“孟子见梁惠王”出自孟子所着《孟子》的第一句,原句是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意思是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周庭玉这就是把四书中的开篇语各自抽出一句组成了一句话作为考题,四句话分属四部书,完全没有关系,将四书割裂组成一句,这是最难了一种考题,叫做截搭题。
这种题因为是强行将他们并到了一起,题意难明,破题无处下手,往往让考生破题就出现了失误,就算你的文章写得花团锦簇,也唯有落榜一途。
而且一般的截搭题不过是从两篇文章中各自抽取一句,这周庭玉倒好,从四书中各自抽取一句,整整四句凑成了一句,变态到如此程度,让考生如何去破题?
考棚内哀鸿遍野,罗信也有些微微皱眉。不过他倒是没有太担心,时间还早,倒是寒冷动人。他干脆打开书箱,先是将笔,墨,砚取了出来,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却并没有去研磨,而是将里面的小炉子取了出来,拎着一个小铜茶壶和一个手炉打了一些水,然后在小炉子内放进炭点燃,先是将那个手炉放在了小炉子上。
别说是那些考生看傻了眼,就是周庭玉都在那发呆。
求!求!
第二百二十九章 破题
祝朋友们元旦幸福愉快!
这是来科考的,还是来野游的?
这家把什也太齐全了吧?
其他的考生也就是拎着一个篮子,里面装着笔,墨,砚和一些干粮,县试哪里有罗信准备的这么齐全?
罗信坐回了座位上,一边烤着火,一边思考着破题。那些考生看看罗信,不由一个个摇头,又开始盯着桌子上的纸冥思苦想了起来。
“咕噜咕噜……”
手炉的水开了,罗信将手炉抱在了怀里,又将那个小铜茶壶放在了炉子上,在里面放了一些茶叶,这才抬头望去,见到已经有那么三两个考生开始动笔了。还有一些考生脸上现出了一丝喜色,看模样是想到了破题的途径,但是大部分考生还在那里紧锁着眉头冥思苦索。
罗信此时也有了一些思路,这四句话合在一起想要将这四句话串在一起来破题实在是太难,稍有丝毫差异,便会谬之千里。所以这道考题的破题的关键就在概况,高度概况。罗信陷入了深深地思索中。
“咕噜咕噜……”
茶水开了,罗信取出茶杯为自己倒了一杯茶,茶香在寒风中飘散,轻轻饮一口,从体内传出来一股暖意,他的思路渐渐打开。
罗信和大明的书生有一个质上的优势,那就是他的思维没有僵化,来自后世的他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立体思维,发散思维已经成为寻常。所以在他的思维中没有大明书生的桎梏,再加上他的底蕴非常强,既然想到了高度概况这条路,也就推开了破题的大门。
但是大明这些读书人则是不同,别说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都没有读全四书五经,有的原因是贫穷,根本就买不起全套的四书五经,有的是因为懒,有的是因为精力不够,如此在底蕴方面就已经不如罗信。
更何况……
他们的思维僵化,只知道读死书,历史背景让他们的思维有着历史的桎梏。
罗信在砚台内滴了几滴水,一手揽袖,一手掐起墨条细细研磨,脑海中却是在急速地思索,脸上渐渐地绽放出静静地笑容。
放下墨条,提笔蘸墨,在草纸上迅速地写道:“道本乎天,家修而庭献也。”
破题之后,罗信便文如泉涌,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与之前的破题合成八股,一篇花团锦簇的时文就落下了最后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