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69节

“没有,没有。”武周矢口否认,语气却不怎么坚定。似乎是知道自己这话没什么说服力,他又解释道:“如果有人主动卖田,我家也会买一些,却干不出强迫人卖地的事。至于隐藏不法,我家更没那样的实力,养游侠、门客都是要花钱的。”

孙策不相信武周的解释,但他并不追究。“我觉得也是,别驾是雅士,怎么能干这样的事。其实就算是蔡家,我也觉得不可思议,如果蔡衍在世,我想以他八顾中人的气节,也不可能干出这么不要脸的事,都是子弟不堪,使先人蒙羞啊。”

“将军说得对,说得对。”武周拱手施礼,悄悄地抹了抹额头的汗珠。

“武别驾,之所以劳烦你们几个来,就是因为这件事牵涉到蔡衍的名声。蔡阳做出那些事,恨他的人大概不少,如果挟了私怨,难免会让他受了不该受的惩罚。他目无法纪,我们却不能这么做,你说对吧?我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武别驾秉公处理,依律行事,该惩处的恶人一个不放过,不该受牵连的无辜者一个不冤枉。这件案子处理完之后,卷宗不仅要上报朝廷,还要公布全州,让他们知道我们父子虽然读书少,却不敢乱来,做事还是有法度的。”

武周苦笑。

孙策转着茶杯,又说道:“此外,我希望豫州诸家能够好好管教子弟,不要像蔡阳这样,连累了先人。当然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诸家家大业大,难免出几个不孝子孙,有照顾不周的地方。我给他们一个月的时间自检自查,如果有什么该交却忘了交的,不该收留却无意收留的,在这一个月内清理干净。腊月,我会派人清查,请各家家主吃茶,感谢他们的配合。”

武周应了一声,突然惊醒过来。“将军,你要清查全州?”

“有什么问题吗?”

武周吓出一身冷汗。孙策不是闹着玩,他这是要搞大事啊。他嘴里发苦,却又不好硬劝。巡视一州本来就是刺史的份内职责,孙策代父行事,本来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只是他是带着兵去查的,一旦处理不好,那些犯了事的豪强就会像蔡家一样血流五步。

“将军,兹体事大,不能急于一时,是不是先与令尊孙将军商量一下?就算是各郡国的太守、国相也要商量一下嘛,贸然行事恐怕不妥吧。”

“太守、国相?”孙策冷笑一声:“我连他们都要查,还要通知他们?蔡家如此肆无忌惮,是项县的县令姑息,还是汝南太守的纵容,我都要一一查处。武别驾,这件案子务必要做好,作为以后处理类似案子的榜样。你是雅士,让你来做这件事可能有点勉强,但我相信你的能力和品德。如果你处理不好,我就不指望什么名士了,我会找通晓法家学问的人来处理。”

孙策原本笑容满面,说到最后却变得很严肃。武周更加不安。他听懂了孙策的意思,让他这个雅士来处理,是希望不撕破脸,保留最后一丝温情。如果他做不好,孙策就要行霹雳手段,派文法吏来处理。儒法相争了这么多年,儒家一直压着法家,如果儒家让孙策失望,法家就有翻身的可能。

这不仅是他一个人的荣辱,更关系到整个儒门的兴衰。作为儒门中人,他责无旁贷。

武周站了起来,拱手道:“将军,我尽力而为,但我未必能让将军满意。如果将军一定要我办这件事,请容许我按既有律法行事。”

孙策笑了。“武别驾,你似乎忘了,我一开始就说了,秉公处理,按律行事。我什么时候说要让我满意了?你这可是陷我于不义啊。”

武周如释重负,有点尴尬,连忙致歉。

“行了,这里交给你,我回平舆去了。”孙策站起身来,掸掸衣摆,甩甩袖子,迈步方步走了。

武周看着眼前的这一堆证据,莫名的叹了一口气,肩头沉甸甸的。

——

孙策追上了刘成。得知孙策处置了蔡家,却将后续事宜交给了武周,刘成有些惋惜地摇了摇头。

“你觉得武周会徇私?”

刘成苦笑。“将军,能在刺史府为大吏的哪个不是豪强?豪强和豪强之间就算没有直接关系,也会同病相怜,他们怎么可能真正按照律法来行事,最后还不是不了了之。”

孙策没有接刘成的话题,又道:“你在项县施展不开手脚,是不是因为力量不足?”

刘成一声长叹。“将军,我在太学读书的时候也曾意气风发,觉得一旦为官就能上报朝廷,下安黎民。可是真正做了官才知道,真想做点事谈何容易,县令长孤身到官,人生地不熟,要做事就离不开本地人的支持,你想要他们支持,又怎么能动他们的利益?如果他们不满意,你不仅寸步难行,而且动则得咎,也许谁家一封书札就能断送了你的前程。可是不动他们的利益,你就只能为虎作伥,成为他们欺压良善的工作。真是左右为难啊。”

“那我现在为你撑腰,你敢做吗?”

第565章 自负的数学家(佐菲獸打赏加更)

刘成抬头看着孙策,不太明白孙策的意思。孙策笑笑:“朝廷在长安,暂时管不到豫州,豫州我们父子说了算,我给你撑腰,你敢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一展胸中抱负吗?”

刘成只是稍微犹豫了那么一会儿,热血便涌上了头,眼中露出慑人的光。他拱手施礼,大声说道:“将军,有何不敢?”

孙策很满意。刘成是太学生出身,能高第为郎,学问不会差,又有几年的工作经验,年逾不惑,却久久不得升迁,正是想做事、能做事的时候,可以大用。“项县太小,这项长做得也憋屈,你别做了,到州牧府做个簿曹,协助武周清查蔡家的案子吧。你儿子刘斌很机灵,又好武,让他跟着我吧,你专心做事。”

刘成大喜,连忙拉来刘斌。“快,向将军行礼。”

刘斌双手举过头顶,一揖到底。

刘成将公务交给县丞,又关照了儿子刘斌几句,匆匆地走了。

郭嘉笑眯眯地说道:“将军,你放出去的可是一头饿虎,不把蔡家啃得干干净净,他是绝不会罢休的。”

孙策摇摇头。“奉孝,他是有底线的人,不会公报私仇。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一直做个县长了。只是因为有底线,一个县长做得这么憋屈,怎么会不让天下人寒心。”

“嘿嘿,县令长说好做也好做,说难做也难做,区别只在于背后有没有人,特别是能不能得到刺史、太守的支持。朝廷太远,州郡却靠得很近,要不然也不会有‘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的说法。现在有了将军的支持,他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并不一定要辞去项长。”

“我对他的期望可不是一个项长,这只是一个考验。”孙策说道:“汝颍读书人多,未必个个都是世家子,如果可能的话,还是要用起来,要不然太浪费,而且会无事生非,跟着世家起哄。”

郭嘉点点头。“庞府君在颍川做得就不错,完全可以在汝南推广。太学生喜欢清议,归根到底还是仕途不畅,这都是当年邓太后种下的恶果。治大国如烹小鲜,举一发而动全身,为政者可不慎哉。”

“知我者,奉孝也。”孙策轻踢马腹。“走吧,回平舆。”

——

出了项县县境,进入平舆县,孙策就遇到了前来迎接的孙河等人,不仅孙权、孙翊在,黄月英、冯宛、张子夫都在,一时间热闹非凡。

孙策很意外,这里离项县还有四五十里,他们怎么迎这么远?一问才知道,黄月英在葛陂试船,得知孙策他们回来了,便暂时放下手头的事赶来,半路上与孙河相遇,一起赶来。

“新船已经改造完成了?”孙策很高兴,既然已经下水试验,说明接近定型了。黄月英通晓制造模型的办法,造新的抛石机都会先做模型进行测试,更何况是船这种大型设备。

黄月英很得意,小脸扬得高高的,红扑扑的像苹果,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快了,有阿宛和子夫帮我,速度快多了。当然,帮助最大的还是公河先生。”一边说着,一边大声叫道:“公河先生,快过来啊。”

孙策这才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中年书生,大约三十到四十之间,中等身材,圆圆的脸,相貌一般,看起来还有些冷漠,一副不爱搭理人的模样,听到黄月英的邀请,他才带着几分勉强的挤了过来,拱拱手。

“东莱徐岳,见过将军。”

孙策拱手还礼。这可是他花重金请来的,比照二千石的俸禄,要不然徐岳真未必肯理他。他笑盈盈地说道:“公河先生精通数学,有你相助,黄大匠的研究如虎添翼啊。”

徐岳笑笑,笑得很勉强,敷衍的意思很浓。孙策一看,明白了黄月英特地引荐徐岳的用意。

很多人都以为中国古代天文发达是因为中国是农业大国,其实不然,中国古代的天文和农业没什么关系,而是为了禳祝方便。天人感应的说法是董仲舒正式提出的,但天人合一的提法却很早就有,统治者以天子自称,日食、月食这些异常天象都是灾异,要提前知晓确切日期才能进行禳祝免灾。天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计算所谓的七政,即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其中又以日月为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计算,天文学家往往就是数学家。

也就是说,这些人是为皇家服务的,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

徐岳研究数学的目的是高大上的天文历法,而不是做什么船啊、抛石机之类的东西,现在做这些多少有为五斗米折腰的落魄,难免有些不爽。看他这副模样,黄月英肯定不怎么舒服,却又没能耐折服他,所以就带到他面前来了。

孙策看了黄月英一眼,挤了挤眼睛。黄月英捂着嘴笑了,像只小狐狸,又悄悄地冲着孙策挑挑大拇指。冯宛站在一旁,目光灼灼的看着他。张子夫则忙着和庞统眉目传情,倒是没在意他。

说实在的,孙策对这些事没什么兴趣。他是有外挂,可是论数学造诣,他未必比徐岳强。当初和杨仪论数的时候他就很自觉的避开了正面交锋,否则论心算他肯定不是杨仪的对手。不过黄月英对他期望这么高,冯宛、张子夫又在一旁看着,他要是不露一手,黄月英岂不是很丢脸。

“听说公河先生已经算出了抛石机的落点定式?”

“未竟全功。”一谈到专业问题,徐岳抚着胡须,露出几分自负。“不过就此问题而言,我已经竭尽全力,足以助黄大匠独步天下了。”

首节上一节369/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