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煚不知道黄猗的身份。在报告里大骂黄猗,说他小人得志,得知杨修被捕后,还到杨修面前示威,却不知道黄猗正是凭借这个机会,确认了杨修的安全,并提前几天将消息传了回来。
眼下关中形势复杂,杨修被软禁,陈王刘宠、辅国将军伏完、唐夫人等人各自为战,却无法联合,赵云又一直留在潼关,天子是生是死,诏书究竟是什么内容,众说纷纭,虽然还没有人跳出来,暗地里串联的人却不少。
了解了关中的详细情况,孙策没有再犹豫,他与郭嘉反复商量后,决定给贾诩一个表演的机会,争取能拖延一段时间,以便集中兵力包围冀州,迫使袁谭投降,减少不必要的损耗。
谢煚送来的不仅是情报,还有一封家书,里面提到了杨修想纳其次女为妾的消息。家书到了谢宪英的手中,又经由袁权之口转告孙策。在鄙视杨修利用门户占人便宜的同时,孙策再一次体会到了谢家的不安和急迫,为了能翻身,他们已经顾不上什么体面了。
安抚会稽人迫在眉睫。
孙策找来张纮、虞翻,让他们商量一个方案。虞翻就是会稽人,他早有想法,却不能表现得太积极,假模假式的表示自己不宜参与此事,应该避嫌,被郭嘉毫不客气地调侃了几句。
张纮知道虞翻的为难之处,主动提出一个方案:以永宁、太末两县为界,分会稽南部为郡,以东治为郡治,设三县,可以安置一些官员。会稽南部多丘陵,农耕不发达,但是适合种茶及一些经济作物,很有发展潜力。东治附近的山地有大量的优质木材,造船业一向发达,只是缺少投入和有效的管理。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具备了经济基础,民间资本更是有相当实力,是时候对会稽南部加大投入,进行有效开发了。
孙策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一郡三县,也能安排一些人,对会稽人应该有一定的吸引力,还能利用民间资本来发展造船业,这是一个两全齐美的方案。
虞翻也提出一个建议。《论衡》已经校订完毕,剩下的就是印行天下,盛宪等人闲了下来。他们打算编一部《会稽典录》,但这部书用不了太多人,而且局限于一郡,规格不高,他建议将盛宪等人调去辅助孙静,正式对余杭一带的古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争取写一部有一定水准的专著出来。
早有初平四年,孙策初入会稽,就曾嘱咐孙静在余杭、钱唐一带收集古玉,孙静也做了,但他一来生性淡泊,二来学问底子也不够,这件事不温不火,成绩有限,只能证明余杭、钱唐一带有过古国,但这个古国究竟是什么样,有多大规模,又有什么历史,现在一概不清楚。既然盛宪他们闲下来了,就让他们去协助孙静,按照杨修在豫章时的方法,做一个正式的调查,从古玉收集到故老传说,一一整理出来,写成专著。
玉是礼器,有玉器就足以说明这个古国有相当的文明程度。如果能搞清楚这件事,就可以洗脱吴会是蛮荒之地的偏见,证明江东也是文明发源之地,不仅对孙氏建国有好处,还能打破既有的学术见成,真正撼动经学的根基,打开新局面。
孙策赞同这个看法。华夏文明从来不是一枝独大,而是漫天星辰,在不断的交流、冲突中融汇在一起。明白这一点,对以后开拓四海、变夷为夏有帮助。不过他也清楚,这项工程需要不少人力、物力,更需要财政投入,恐怕也不是盛宪几个人能承担的。更重要的是,钱唐、余杭现在是吴郡属县,吴郡人不可能让会稽人来主持此事。
这和挖墙角有什么区别?以老陆康为首的吴郡读书人知道这个消息,很可能会拼命。
孙策让张纮与虞翻做一个详细的方案,最好能成立一个部门统筹此事。经过几年发展,文教事业蒸蒸日上,各郡郡学、木学堂、本草堂陆续建了起来,却还是各自为政,缺少统一部署,现在该将这件事提上日程了。
孙策话音刚落,张纮、虞翻就互相看了看,露出会心一笑。张纮拱拱手。“大王,臣等也有此意,如今吴国半有天下,是该考虑建太学的事宜了,只是这太常和祭酒二职关系重大,当仔细挑选,既要能服众,还要能体现大王兼收并蓄、开拓包容的精神才行,不能局限于五经。到目前为止,臣等还没有合适的人选。”
孙策想了想,也觉得有些挠头。既要通儒经,又不能局限于儒经,这两个人选可不好找。且太常是九卿之首,地位尊崇,又是清流,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官职。吴国到目前为止,九卿还没有配全,一旦宣布要任命太常,不知道多少人要争。
“此事当慎重。”孙策抚着胡须说道。既是提醒张纮、虞翻,也是提醒自己。
张纮说道:“大王,臣等有一个建议:与其相马,不如赛马。趁着战事稍息,集中治下各州的大儒名士,齐聚建业,来一次论讲。最终取胜者,便是太常、祭酒的最佳人选。”
第2167章 家与国
夜幕低垂,明月初升,微风徐来,葛陂波光粼粼,安谧祥和。
孙策站在水榭之上,凭栏远眺,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扭了扭脖子,又双手叉腰,扭了扭胯。坐了大半天,身体就像锈蚀了似的,浑身不自在。
他回想着张纮、虞翻等人的建议,心里同样不太自在。在财力、物力一定的情况下,重文教就是抑武事,张纮、虞翻那么热衷于建太学,聚生论讲,绝不仅仅是就事而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不希望战事扩大,想要喘口气,走得更稳一些。
相比之下,郭嘉就没发表意见。他不发表意见不等于没有意见,只是不想与张纮、虞翻发生争执。他没有表态支持就是反对,至少是保留意见。
在发展方向上,最重要的几个大臣之间已经有了分歧。张纮、虞翻也未必就一致,只不过在反战这个大方向上一致罢了。操作细节上,他们肯定会有不同意见,随着事情的推进,慢慢都会显露出来。
一团和气?不存在的,也不可能。
孙策沿着走廊慢慢地踱步,来回走了两圈,身体渐渐松驰了些,犹不惬意,便练起了拳。最近事务太多,晨练都难以坚持,有些日子没有练习了,刚摆出起手式,他就感觉到了状态不佳,不禁暗自感慨。虽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被琐事缠住,要关注大局,却还是脱不开身,不知不觉的就越管越细了。
从明天起,恢复晨练,活得久,活得健康是第一目标。不管是权臣还是悍将,只要能比他们活得长,他们就翻不了天。
想到得意处,孙策的心情突然轻松了很多,身法也轻灵了起来,一路拳打得行云流水,渐渐找到了几分那种身心不二的感觉。
脚步声轻响,孙策眉头一挑,却没有停,继续行拳。
陆议慢慢走了上来,一身儒服,没有戴冠,头发用一根丝带挽起,长长的飘带垂在脑后,在晚风中轻轻飞舞。他走到楼梯口,见孙策正在练拳,停住脚步,拱着手,静静地看着。
“伯言,来,试试身手。”
“喏。”陆议应了一声,脱下厚重的长衫,露出裁剪得体、窄袖贴身的中衣,他一抬脚,鹿皮快靴踢起衣摆,顺手接住,掖在腰带里,躬身施了一礼。“请大王指教。”
“来!”孙策停住,一手负于身后,一手前伸。
陆议身体微沉,摆出架势,绕着孙策来回转了半圈,纵身前跃,左拳疾伸,抢攻中路。孙策接住,划了半圈,往外一推。陆议招数并未用老,左拳收回,右拳贴着腰眼冲出,再次抢攻。
孙策撤身,让开一步。陆议抢得先机,便贴身上前,连环击打,虽无狂风暴雨,却招招直指要害。即使孙策和他对练多年,对他的招数一清二楚,却还是不敢大意,提起精神,小心应付。
招数还是一样的招数,但陆议正是体力最好的时候,威力倍增,如下山猛虎,气势逼人。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凛冽的杀气,仿佛置身于战场,招招如狮子搏兔,全力以赴,不打倒对手绝不罢休。
这哪里什么陆龟,这分明是陆虎啊。乳虎啸谷,百兽震惶,此之谓也。
孙策心中欢喜,更加用心对付,与陆议你来我往,转眼便是近百合。陆议有些后力不继,白晳的脸开始泛红,气息也有些不稳。他抽身想退,孙策抓住机会,飞身抢入,一掌映在陆议的胸口。陆议情知不妙,双手以十字招架,却还是慢了一步。孙策含劲不吐,似笑非笑地打量着陆议。
陆议尴尬地笑了笑,向后退了一步,躬身施礼。“大王武艺,臣望尘莫及。”
孙策收式,收了笑容,淡淡地说道:“有功不赏,心里有火?”
“不敢。”他随即又意识到不妥,连忙说道:“大王,臣失礼。臣……”
“行啦,你什么脾气,我还不知道?”孙策拍了一下陆议后脑瓜,顺势搂住他的肩膀。“我知道你会有怨气,不过我也知道你是个聪明人,知道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臣明白。”陆议点了点头,神色稍缓。接到命令之前,他就猜到了江东系快速崛起会引起反弹,孙策会压制他们的功劳以保持平衡,却没想到处罚会落在他一个人的身上,心里多少有些不解。不过他很快就明白了孙策的用意,此刻再听到孙策这句话,那点怨气也烟消云散了,只是少年心性,一时还没法露出笑脸。
“抛开赏罚不谈,仅就武艺论,你刚才那一轮猛攻也只适合以强凌弱,难以持久,一旦遇到真正的高手,或者形势不利,又或者手脚施展不开的时候,你就会为人所制。为大将者,未算胜,先算败,岂能一味抢攻?”
陆议眉头轻蹙,若有所思。
“我知道,就算骑兵不能大胜,你也能和董昭再战一场,万一不胜,还有我在你身后。可是你想过没有,如果你如周公瑾一般率三万人远征千里,没有人替你押阵,你准备怎么打?”
陆议倒吸一口冷气,露出惭色。
“我再问你,开战之前,你对敌我双方的战力是否了如指掌?你是否料到骑兵会大胜如斯?”
陆议窘迫地挠挠头。“大王批评得是,臣的确准备不足,如果能及时抽调文丑去增援陈到、阎行,绝不会让刘晔得逞,功败垂成。”
“朱桓是主将,责任在断。你是军谋,责任在谋。谋划不足,他如何能断?这一战若是白玉微瑕,这个瑕不在你,还能在谁?”
“是,大王批评得是,臣明白了。”
“我知道你能明白。”孙策松开了陆议,背着手,走到栏杆前,看着深沉的夜色。“你有多久没回吴县了?”
陆议想了想。“三年零两个月。”
“放你一个长假,回去陪陪家人。另外,尚香会与你同行,你一路上多照顾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