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406节

“岂敢。”陈群淡淡地说道:“官员虽多,却是因需设职,并无闲差。俸禄虽厚,却是严加考核,免得官员因生活窘迫而贪浊。论获利之厚,做官还真不如去做匠士、商士。”

“是么?”

“四民皆士,做官并不比务农、从工、经商高人一等,这是吴王一直以来的想法。”陈群幽幽地说道:“阿舅以为他是说着玩的?黄公所建官制,针对官员的考课法是重中之重,东西曹将来迟早要单列一府的。”

荀彧眼前虽然一片黑暗,脑海里却仿佛掠过一道闪电。他似乎抓住了什么,却又不太确切,一时沉吟不语。蹄声特特,车声辚辚,马车向前轻驰,翁婿两人相对无言,各自想着心思。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下,有人轻敲车门。

“夫君,阿翁来了吗?”

陈群回过神来,起身拉开车门。车外站着俏生生的荀文倩,提着灯笼,眼神惊喜,泪水盈盈。荀彧刚刚起身,还没说话,荀文倩就抱住了他的小腿,泣不成声。

“阿翁,总算见到你了。”

荀彧的鼻子也有些酸。他俯下身,轻拍荀文倩的肩,柔声说道:“孩子,抬起头来,让阿翁看看。”

荀文倩抬起头,泪水横流,冲坏了精致的妆容,却面带喜悦。荀彧含笑刮了一下她的鼻子。“女大十八变,几年没见,我女儿成美人了。只是这脸哭花了,和以前养的那只花猫一般,实在可惜。”

荀文倩破涕为笑,扶着荀彧下了车。荀彧下了车,这才发现荀文倩穿着窄袖贴身的衣服,看起来很是干练,身上还有一些奇怪的味道,像是油墨,不免好奇的问了一句,这才知道荀文倩也很忙,她在袁权等人主办的商行任事,这次回来并非仅是为了探亲,还有检查汝南工坊的职责。收到陈群的消息,知道荀彧到了,刚从汝南工坊赶回来。

“你的俸禄是多少?”荀彧打趣道。

“肯定比阿翁那个尚书令多。”荀文倩笑道:“阿翁,回来吧,我为你养老。”

荀彧斜睨了女儿一眼。“你阿翁我还未到不惑之年,就要养老了?”

“阿翁虽未老,奈何大汉日薄西山,黄昏将至。大势如此,阿翁又何必勉强?”

第2115章 以海为田

荀彧微怔,脸上的笑容散去,连脚步都变得沉重起来。他叹了一口气,拍拍女儿的手,欲言又止。荀文倩没有再继续这个话题,将荀彧引进门,穿过前庭时喊了一声,东厨门口出来一个中年妇人,见是荀彧,惊喜交加,赶过来行礼。荀彧认得此人,原是家中婢女秋韦,还是母亲唐氏从娘家带来的,小时候一直带着他玩耍,现在也人到中年了,又侍候他的女儿。

秋韦起身,又问了唐夫人的近况,得知唐夫人安好,又怀了二胎,喜不自胜,抹着眼睛回厨房去了。荀彧随着陈群、荀文倩来到堂上,净面洗水,入座说话,时间不长,秋韦就带着两个婢女,端着食案上堂,亲自在荀彧面前布菜,几只精致的瓷碗瓷盘,里面摆着香气扑鼻,令人馋涎欲滴的菜肴。又有一只晶莹的琉璃杯,盛着琥珀色的酒色,在灯光下漾出迷离的光。

荀彧很惊讶。“看来你们的俸禄不低啊,我将来致仕,倒是可以在你们这儿借住一段时间。”

荀文倩笑道:“阿翁是看这些食具好么?”

“难道不是?宫里用的瓷器也没有这么精美的。”

“那倒也是,别说宫里,整个关中都找不到这么好的食具。不过那不是因为这些食具贵重,而是因为关中专榷,这样的食具到了关中也会成为刘巴谋利的手段,所以干脆不去了。在关东,这样的食具虽不说是家家都有,却也不算稀奇,中产以上都是用得起的,真正的富贵人家反倒不用。他们喜欢用定制的,以示与众不同。”

荀彧尴尬,只好转移话题,拿起竹箸,夹了一块触须状的食物送进嘴里,细细的品了品,觉得很是古怪,以前没吃过,便又问荀文倩。荀文倩说,这是一种海鱼,肉质细嫩,很是受人欢迎,尤其是烤着吃。她又指着一块肉对荀彧说,这是鲸肉,鲸也是一种海中巨兽,样子像鱼却不是鱼,非常大,最大的长达十丈,捕获一头鲸,能得肉万斤以上,还有大量的油脂可用,尤其是用来点灯,最受欢迎。

荀文倩一连介绍了几种食物,大半来自海中,荀彧听了,心情却越来越差。

“就算江东靠海,中原如何也有这么多的海味?”

荀文倩笑笑,神情有些诡异。“中原的确不多,这是借着军中辎重船来的,尝试性的推广,看看中原人能不能适应口味。将来战事结束,军粮的需求少了,自然要向普通百姓销售,要不然甄家还挣什么钱。”

“军粮?”荀彧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你是说,这些都是军粮?”

陈群解释道:“这些当然不是,为了保证口味,这些都是用冰块保鲜的,成本太高。军粮要降低成本,都是用盐腌制,口感差一些,却能熬饥。每个将士每天供应半斤肉,可以减少大半的粮食需求……”

荀彧打断了陈群。“长文,海中打渔能有这么多收获,军中将士也能食肉?”

陈群和荀文倩相视一笑。他们知道荀彧会有疑问。在甄氏渔业成立之前,别说荀彧不信,几乎所有人都不信海里打渔的收获会有那么大,每隔几天就会有一两艘满载的大海船靠港,匆匆卸下数万斤的海产,再次出海。这些海产大半都充作军粮,主要供应兖州战区。

“阿舅,吴王以海为田,大海就是他的万顷良田,不用耕种,只需派人驾着海船前往前获即可。”

听完陈群的解释,荀彧更没滋味。他一直觉得,孙策就算再英明,再能干,总有一个问题解决不了,那就是粮食。他收集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江东这些年屯田有成效,粮食产入增长很快,却比不上人口的增加,尤其是十余万大军征战的情况下,粮食必将成为孙策的软肋。

可是他没想到孙策用出海捕渔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仅军粮充足,将士还能天天食肉。

出海捕渔能有这么大的收获?

荀彧不相信孙策,却不能不相信女儿、女婿,哪怕他知道他们是在传达孙策的声音。很显然,孙策知道他没办法跟进模仿,所以也不怕他知道,大大方方地告诉他。

朝廷下不了海啊。

虽然秋韦的手艺一如既往的好,荀彧这顿饭还是吃得没滋没味。

饭后,荀文倩去为荀彧安排住处,陈群煮了茶,陪着荀彧说话。屋里点着油灯,灯上罩着透明的玻璃灯罩,灯罩擦得很一尘不染,火苗安静而温暖,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荀彧看着火苗出神,一时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以海为田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没办法判断这背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正如他无法理解大海有多大。这让他有一种莫名的惶恐。天子入兖州有些时日了,他和朱桓交战了吗,胜负如何?孙策到了平舆,却没有继续前进,是不是天子已经撤走了?

荀彧有很多问题,但他不知道该不该问,能不能问。为朝廷尽忠是他自己的事,陈群已经选择了孙策,他已经连累了陈群,不能再毁了他。

陈群将茶杯推到荀彧面前。“阿舅有什么想问的,不妨直言。吴王说了,当使阿舅知大势所在,莫作无望之想。”

“吴王不怕你泄露机密?大将军主簿掌管粮草、军械,虽不直接参与定策,却皆是机密。落在有心人的眼中,真相不难推测。”

“是啊,我也觉得大王对阿舅另眼相看。”陈群淡淡地笑着,顿了一会儿,又道:“阿舅对吴王麾下文武了解多少?”

荀彧转头看向陈群。“略知一二。”

陈群点点头,又道:“那阿舅以为,汝颍系中,谁能和张纮、虞翻抗行?”

荀彧抚须不语。闻弦音而知雅意,陈群这句话说得很隐讳,意思却很明白,汝颍系缺少一个能与张纮、虞翻相当的领袖,郭嘉、荀攸或者钟繇都不行,陈群希望他能承担起这个重任。虽说是降臣,但他身份不同,又有汝颍系的雄厚人脉为后盾,他还是有机会的。

“阿舅,吴王善识人,前有庞统,后有陆议、诸葛亮,皆是一代英杰。观我汝颍系中,还真是挑不出能与这三人匹敌的少年,唯一一个有点机会的偏偏还是个女子。若不早做准备,汝颍系可就江河日下了,至少三四十年要仰人鼻息。”

荀彧不明所以。“谁家的女子?”

“辛佐治的女儿辛宪英。眼下年幼,正求学于蔡大家,深受蔡大家器重,视为传人。不过辛宪英的天赋不在学问,而在时务。吴王与蔡大家公文来往,常常问起,王后也有意引她入宫。”陈群拍了拍膝盖,轻声叹息道:“可惜是个女子,纵使为官,将来也很难位至三公。即使可以,也要四十年后才有可能。阿舅,汝颍系若是四十年不出三公,如何对得住这中原衣冠四字?”

荀彧心头沉重,一言不发。

荀文倩隐在门外,悄悄地向陈群比了个手势,会心而笑。

——

董访奔波数日,传来一些不错的消息。附近几个县的兖州世家愿意出资供应天子,只是时间不能太长。连续交战已经耗尽了兖州这几年好容易恢复的元气,再打下去,兖州世家就坚持不住了,只能向孙策投降。

之所以还愿意再赌一回,除了董访苦口婆心的劝说,还有朱桓和甘宁的帮忙。朱桓赶走定陶世家,不顾他们的死活,还杀了人,甘宁在青州大开杀戒,据说还屠了城,消息传到兖州,兖州世家深感不安。既然投降了也不能保证平安,他们宁可再赌一回。

天子松了一口气,派人和董昭联络,准备进攻定陶。朱桓及时拿下了定陶城,退守城中,让他很是头疼。并凉精骑没有攻城能力,无法独立完成进攻定陶的任务。如今有了粮食,他可以和董昭步骑配合,希望大增。

首节上一节1406/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