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207节

“朕想了一下,也许可以一并解决这些问题。关中本是陆海,号称八百里秦川,多有良田,秦因此而兴,如今户口不足,这才引凉州百姓迁居关中,以充实户口。凉州百姓与关中百姓发生冲突,并非土地不足,而是分配不公。关中也好,凉州也罢,都是朕的子民,不宜有所偏袒。朕打算分派使者,到各郡县查验土地,为他们主持公道,对不能秉公执法的官员进行惩处,你们觉得可行否?”

荀彧思索片刻。“陛下又准备如何赏赐立功将士?”

“土地。”天子说道:“关中有那么多抛荒的土地,为什么不用来赏赐给立功将士?”

荀彧苦笑道:“陛下,关中是有不少抛荒的土地,可是那些抛荒的土地要重新变成良田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凉州百姓本来就不擅长耕种,这些土地就算分给他们,他们也未必愿意接受。”

天子来回走了两步。“那就给他们良田。”

荀彧、刘晔惊讶地对视了一眼。天子要分给凉州百姓良田,就意味着要从关中百姓手里夺走良田,这会引发更大的冲突。两人几乎异口同声的说道:“陛下,万万不可!”

天子无声地笑了。“二位令君不要急,朕还没有说完。”

荀彧、刘晔再次躬身听命。听到这里,他们已经清楚了,天子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这是早有预谋。他们几乎同时想到了那几个凉州人,这个建议十有八九是杨阜、阎温等人提出来的。

天子把阎温提到的建议说了一遍。这两天,他已经反复考虑过,还多次找杨阜、阎温商量,越想越觉得可行。既能解决眼前的财政困境,又能解决将来作战的粮食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将拥有稳定的兵源,哪怕是人逃了也不怕,土地逃不掉啊。关中那么多土地,养活二十万兵户不成问题。有了二十万常备兵源,还不用担心粮食,他还有什么好担心的?

天子说得很兴奋,荀彧却听得心惊肉跳。他想起蒋干说的话,心里涌起说不出的荒谬感。蒋干不幸而言中,他果然又走上了先祖荀卿的旧路,用儒家的学问教出了一个信奉法家,行耕战之策的天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

——

虽然内心充满厌恶,但荀彧也清楚朝廷失去了关东,断绝了粮赋,这几乎是唯一能解决困难的办法。否则不用孙策进攻,朝廷就会饿死。

荀彧与刘晔一道为天子出谋划策,细化方案,尽可能将影响降到最低。为了保证计划可行,他们将刘巴、杨阜一起找了过来,共同商议。

经过反复讨论,他们拿出一个方案,将关中的土地分成三类,区别对待。

关中世家占据的土地基本不动,以维持关中的稳定,这些世家不仅掌握着土地,还掌握着工坊。朝廷迁居关中,他们也是受益者,对朝廷的支持比较坚定,也是朝廷能在关中立足的基础,不能轻易动摇。但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讨价还价,让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并借机清理一些对朝廷首鼠两端的人。

原籍关中的普通百姓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侵占的土地必须缴出,由官府统一分配。普通百姓没什么实力与官府对抗,再加上并没有动及他们原本的利益,虽然不可避免的会有人抗拒,却影响不了大局,很快就能平息。

最后就是那些清理出的土地,朝廷将分配给从凉州迁来的百姓和将士,包括马腾和吕布的部下在内,实行士家制度,每户分到足够一家人生活的土地,不用交纳田租,但是每年要提取一部分的分额集中管理。出征时,就从这些仓库里提取粮食作为军粮。这些百姓终身服役,父死子继,平时除了耕种,还要练兵,演习战阵,保持战斗力。

士家不受郡县管理,由朝廷直接安排人负责,以军中的部曲为单位居住、耕种,平时是邻里,战时是袍泽,以保证相互之间配合默契。实行连坐制,如果有人怯战或者逃亡,其他人一同受罚,直至处死。

除此之外,杨阜还提出一个建议:在宗室中选择通晓武事的子弟,充足到各地,担当校尉、都尉等官职,校尉领千户,都尉领五百户,平时治民练兵,轮流负责长安城的宿卫,战时则充任军官,统兵出战。这些人都是刘姓子弟,荣辱与朝廷休戚相关,可以成为朝廷藩篱。治世需要控制宗室,免生后患,如今是危急之秋,应该发挥宗室护卫皇室的作用。那么多宗室齐聚长安,不分配他们任务,他们无所事事,迟早会闹出麻烦。

天子欣然同意,交由宗正刘宠负责此事,并亲自挑选了一些人选。

数日后,方案基本敲定,在朝会时进行商讨。

第1870章 蒋干钓鱼

朝会进行得很顺利,几乎是皆大欢喜。

立功将士得到了赏赐,凉州百姓得到了土地,宗室得到了实际权力,天子得到了兵源和效忠。

最大的受益者是凉州士族。他们不仅得到了京兆尹和扶风太守两个职位,而且有数万凉州将士为根基,成为朝廷不可或缺的顶梁柱。凉州籍的士人因此遍布朝廷内外,在宫里为郎中、侍卫,在宫外担任士家的校尉、都尉。

有关东籍的大臣表示反对,提醒天子兵权集中凉州人手中对朝廷不利,但他们一来没什么话语权,二来遭到了宗室的强烈狙击,只得偃旗息鼓。本朝推行儒术,宗室有名无实,只能食俸禄,不能治民,如今终于有机会掌兵治民,与天子共治天下,享受刘氏子孙应有的荣耀和责任,谁想阻止,谁就是他们的敌人,不用人招呼,必群起而攻之。

凉州士人不能在朝堂上出言不逊,他们无所谓。关东籍大臣以儒生为主,学问虽然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奈何只是嘴上功夫,根本没人听他们的,被宗室子弟一阵冷嘲热讽,灰溜溜的退到一旁。

荀彧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

也不是所有人都开心,后将军马腾就很不舒服。他随天子出征,虽有斩获,功劳却非常有限,赏赐也不多。如果想得到更多的土地,他就只能将部下纳为士家。虽说天子承诺,他的部下还是他的部下,不管是战时还是平时都由他指挥,不会有别人插手,但他还是不安心,总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他祖籍关中,可是在关中没有根基。他的部下是西凉人,但他又与凉州士族没什么来往。孤立无援,两面受气。

朝会快要结束的时候,马腾出列请奏,请求出镇武都、陇西。他的理由很简单,他的部下以骑兵为主,不会耕地,而且战马需要大量的牧场,吃粮食的消耗太大。关中牧场有限,不如陇西、武都适合。

天子早有准备。他对韩遂、马腾一直抱有戒心,韩遂已经主动退出了关中,马腾再退出,关中就没有真正能威胁他的力量了。他欣然同意,安排马腾去武都、陇西,配合曹操征讨宋建。为了表示对马腾的感谢,天子下诏,转马腾为襄武侯,增邑一千五百户。

退朝之后,马腾随即让马超去请蒋干。当初孙策曾答应马超,如果他能出镇武都,孙策可以提供一些淘汰下来的军械,让他去和羌人做生意。现在形势变化,马超被留在了关中,马腾却出镇武都,他希望孙策还能履行旧约。

对马腾退出关中,蒋干很意外。他没有立刻答应马超,只是同意向孙策汇报。孙策如何决策,他没有把握。马家父子做人不太地道,先是随意提价,一匹普通战马都能卖出上等战马的价格,后来马超又离开孙策,返回关中。如今马腾又离开关中,坐视天子掌握关中兵权,丝毫不顾及孙策的利益。既然他对孙策已经失去了作用,孙策又得到了辽东,基本解决了战马来源,马家还想继续占便宜,未免有些不知足。

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马超心情很不高兴,既有些失落,又有些怨气,拂袖而去。

——

就在朝廷在推进士家制度的时候,赵岐上书天子,请求征吴侯、车骑将军孙策入朝主政的消息在长安流传开来,先是在市井之间,后来越传越广,不仅普通百姓把这件事当作谈资,朝廷官员也开始正式讨论这件事。刚刚在朝会上吃了瘪的老臣们顿时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纷纷上书天子,请求天子接受赵岐的建议,征召孙策入朝主政。似乎孙策一入朝,天下即可实现太平,士家制度自然也没必要了。

天子再次召集群臣议事,老臣们与杨阜为首的凉州籍新秀针锋相对,吵得不可开交。

这一次,杨阜等人没能占上风,被老臣们辩得哑口无言。

他们说孙策跋扈,有不臣之兆。老臣们则说孙策只是失礼,并非不臣,杨阜这么说没有证据,有诬陷之嫌。相反,天子西征,孙策有功倒是证据确凿。没有孙策提供的军械和粮赋,天子连陇关都出不去,更别说和鲜卑人对阵了。那么多西凉人只是来参见一下天子就加官晋爵,跟着天子上阵杀了几千鲜卑人就有军功,封赏甚厚,那孙策平定辽东,讨平称王的公孙度,击破东部鲜卑数万人该怎么赏?

况且,就算孙策有不臣之兆,也并非不可教化。既然朝廷能赦免矫诏的袁绍,为什么不能宽容孙策?既然连背叛朝廷多年的羌胡都可以教化,重新成为大汉之臣,为什么并未明言造反,只是有不臣之举的孙策不可以教化?

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孙策入朝带来的好处。孙策入朝,他治下的诸州自然也重归朝廷。朝廷不仅有了粮赋,而且有了强大的武力,其他诸州必然望风而降,太平可期。如果拒绝孙策入朝,等于违背天下百姓渴望太平的愿望,到时候要反的就不仅是孙策,还有关东数州的百姓。

退一万步说,就算孙策有不臣之心,而且不可教化,将他征到朝中为官,用朝廷法度来约束他、惩处他,总比派大军征讨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就算你们实行士家制度,你们就能击败孙策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天下太平?既然不能,为什么不试试其他的办法?难道你们想养寇自重,把持朝政吗?

在唾沫横飞、战斗力暴表的老臣面前,杨阜等人节节败退,只得认输。

天子也觉得不能直接否决,否则无法向天下人交待,至少要做出从谏如流的姿态。他随即授意荀彧与蒋干接触,商讨相关事宜。

——

蒋干背着手,站在博望苑的废墟之中,嘴角微挑,似笑非笑。

荀彧与他并肩而立,只是拱着手,垂着眉,面色肃穆,眉宇间萦绕着淡淡的愁绪。数日不见,他的头发白了不少,连眉心的皱纹都深了许多,三十多岁的人看起来却像花甲老人。

“令君,你能不能给我一句实话,朝廷征召吴侯入朝,是真心想托付朝政,还是想调虎离山?”

荀彧淡淡地说道:“那你能不能先给我一句实话:吴侯可不可以托付,还是说他就是一头猛虎?”

“我只能说吴侯可以托付天下万民,是不是可以托付大汉的社稷,要看大汉如何待他。”蒋干嘿嘿笑道,滴水不漏。他抬起手,指了指四周的荒草败屋。“天子行霸道,有秦皇汉武之雄。秦皇杀扶苏,汉武杀太子,区区吴侯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本朝大将军是一个不祥之位,朝廷用心如何,实在让人很担心。”

“既然如此,吴侯又何必将赵公的奏疏公布天下?”

蒋干神情淡淡。“那是赵公的奏疏,并不是吴侯的奏疏。吴侯即使不同意赵公的建议,也不会剥夺他说话的权力。至于吴侯来不来,那要看朝廷有没有诚意。”

“朝廷接受赵公建议,征吴侯入朝,便是诚意。”

首节上一节1207/187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