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我迎接太后大驾。”
他大踏步向外走去,所有将领也都跟着他向外走去,迎接高夫人。
其实,这一觉醒来的时候,高夫人已经料到九莲坪众将商讨,不仅不一定能商量出一个所以然来,指不定还会吵起来。她明白如今因为明朝已经光复天下大半,这山里的军心已渐渐有些不稳。现在不但每天都有兵卒弟兄私自下山,若是楚王等人招揽的话,必有一些人愿意为其所用。
而淮王似乎也看准了这个时机,所以才会派李贞臣来山里劝说。寻思着众弟兄的将来,她不能不来这。
在知道众将已经争吵起来来的时候,高夫人便命人传报李来亨和众将领,说她来了。她明白只要大家听说她来到,众人就会暂时放下成见。果然,当她来到这里的时,李来亨已率领一大群将领和臣出来迎接,肃然站成两行,向她躬身揖礼。
看到这一幕,她的心总算是放了下来,来得正是时候。
进入正殿,也就是大家议事的地方后,她面向南坐在中间,将领们纷纷向她行揖请安。说了声“众将免礼”之后,高夫人又说道。
“如今不是讲礼数的时候,你们起来吧,大家还是原位坐下,今天咱们还是谈大事要紧。”
等到众武就座以后,高夫人没有向李来亨问话,却转向一位年纪较大、地位较高的官问道:
“王监军,刚才会商情况如何?”
王再第是永历皇帝当年派到军中的监军,他自然是主张出山的,听高夫人这么一问,他就把经过情形简单地说一遍后,高夫人冷静地点点头,说道:
“有人觉得应该出山,有人害怕出山后被朝廷所害,谁是谁非,我现在且不去说。我今日下山来,只是为了替你们大家拿定主意,不是为了责备谁,更不主张处分谁。请你们各位都放心,平心静气地把这件事谈个清楚。我已经老了,与往年不一样,可是我为大家操心的一片心什么时候都没有变。自从先皇帝死后,我们有两次大关头。第一次是要不要取消大顺国号,奉大明为主,共同跟胡人作战。如今是第二次关头,就是今天,如何保全我们两三万人的性命。我说出主意来,你们愿意听从也好,不听从也好。”
大家都恭敬地站起来,齐齐揖礼道:
“请太后吩咐。”
即便是王再第也和其它人一样称她为太后,高夫人点头说道。
“都坐下吧。”
待众人坐下后,高夫人才继续说道。
“大家的心情我最了解。当年咱们为天下百姓,愿意奉明朝为主,是为了共同抗击胡人,救我汉人于水火,往深处里说,也是为了赎当年的过错,若是当年哎,所以,那时候,咱们只想着,只要能把胡人赶走,便是给朱家皇帝叩头,又有什么?压根就没想过其它。现在胡人被打走了,大家担心朝廷将来背信弃义,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人之常情,我明白,毕竟,这性命总归是自己的,谁都不想白白搭上性命。”
许多人听了点头,不少人低下头去。高夫人继续说下去:
“如今有人愿意出山,是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胡人被赶走了,朝廷回来了,这天下是又是朱家的了,咱们在这弹丸之地呆着,总也不是办法,所以,有人自然想要出山去,毕竟大家都是大明朝的官,按道理,朝廷是不会亏待大家的。”
说到这里,高夫人又看着众人说道。
“可是,大家想想,即便是咱们出去了,又拿什么给朝廷呢?难道就是这片弹丸之地吗?”
第113章 关外冬寒(第一更,求支持)
辽东的冬天,相比于关内来的更早一些,不过只是九月,就已经显出了冬寒。而到了月底的时候,随着一场冬雪的到来,这一场鹅毛大雪和着刺骨的寒风,更是让那些从江南来此的忠义军官兵,总算是体会到了什么是关东的冬天。
在这里一夜之间,天气可骤将许多,昨个还不觉得有什么的寒风,一夜之后,吹过脸膛时,就像是尖刀划过一般,让人顿时体会到了什么是寒风刺骨。
冷!
刺骨的冷!
尽管身上的呢绒大衣挡住了寒风,而且那呢绒大衣内缝着的那层一指厚的羊毛毡更让那寒风进不来丝毫,甚至就连身上的毛线衣胸前身后缝着的羊毛毡,都挡住了寒风,可是在站岗的时候,双脚却总感觉像要被冻僵似的。
冻脚!
即便是皮靴里头包脚布换成了厚厚的呢绒布,虽说那冬天的军靴里头还有一层羊毛,可总还是觉得冻脚,那地上的寒气透过靴底的铜钉,透过那厚牛皮一点点的事双脚的热气。
“一回到营房里头,就是剪掉毯子,也得剪双鞋垫出来”
王玉树的心里这般寻思着,同时又活动了一下双腿,以让双脚暖和起来。他的身上穿着厚厚的羊呢大衣,头上带着毡帽,可即便是如此,仍然能感受到关东的冬寒。
关东的冬天,对于这些来自江南的忠义军来说,是一场考验,尽管对于这个冬天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但是当冬天真的到来之后,仍然打了忠义军上下一个措手不及。
“大王,现在大家有裤子还是有些薄,虽说那棉裤里头有一层毛毡,可棉裤的面料是棉布,没有毛呢重,虽说有大衣挡着风,可只靠一层毛毡,还是太薄了一些。”
尽管这屋子里头得益于地龙,暖炕,显得极为温暖,甚至与江南没有丝毫分别,但是听着于树杰的报告,朱明忠仍然感受到了刺骨的严寒。
早在制定了远征关东的计划之后,吸取拿破仑以及希特勒的教训,他一早就已经制命令被服厂制作加厚的大衣、毛衣、毛裤以及棉裤,可是没想到,相比于关东的酷寒,这些准备还是太单薄了一些。
“不是每个人都已经额外发了一条毛裤了吗?怎么还是不行?”
朱明忠皱眉问道,他倒不是觉得额外发放被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是因为需要时间,为了提高被服的防寒性能,在制作军服内衬时特意采用了毛毡,而不是棉花,一方面固然是为了避免军服臃肿,同样也是为了增加保暖性能,毛毡的防风性能远好过棉絮。由于羊毛毡结构密不易流动空气,采用毛毡保暖性能最为理想。其致密、柔软的保暖性能,能够有效保存身体热量。所以,尽管羊毛毡的成本较高,仍然选择了羊毛毡,而不是成本低的棉花。
当然,羊毛毡除了有保暖的好处之外,大衣、军装以及毛线衣内缝的羊毛毡对于刀箭也有一定的防御能力。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尽管在冬天的时候,无论是敌我都很少进行作战。
“现在倒也还凑和,但是谁也不知道到了腊月之后,现在的军服能不能起到保暖的作用,所以,臣以为,至少应该将棉裤的羊毛毡加厚,再加厚一分的话,应该就没有问题了。”
对于树杰的建议,朱明忠毫不犹豫的同意了。
“嗯,孤会吩咐江北的军需厂生产加厚的棉裤,至于羊毛现在与蒙地可以进行直接贸易,羊毛的供应应该没有问题,而且从蒙古购买羊毛越多,也是未来的计划,若是有所不足的话,可以再想一些办法,暂时先压缩一下海员、水手的毛呢供应。”
现在必须要以军需供应为主,如果说后世的经验给了朱明忠什么样的启示的话,那么自然就是所谓的“战时经济”,尽管无法像后世的国家一样,在战争时期把所有的一切力量都集中于军事,但至少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把力量向军需生产上的倾斜,就像现在江北调动了其所有的在籍船只用于军需运输一般,只有通过这种集中全部力量,才能确保在东北的远征军后勤供应。
毕竟,在这个时代跨海作战,对于后勤保障来说,本身就是一次考验。毕竟,在海运的途中,船队不仅受到风速等问题的影响,从而导致运输船不可能总会按计划到港,而且海上运输本身就是充满风险,风浪随时都有可能令船只沉入大海。一但运输船队发生意外,那么就很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役。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江北才会调动所有的船只,尽可能多的往辽东运输物资。从而确保即便是海上的风浪影响到了运输,依靠库存物资,仍然能够维持一年左右的战斗。
当然,这种后勤上的负担,会随着时间而慢慢减轻,毕竟,本溪的铁厂已经开始制造武器,很快本溪生产的武器弹药就能够取代来自江北的武器。到时候,后勤运输的压力就会随之大大减轻。
随后,朱明忠又与于树杰谈了一些军队中的问题,大抵上都是后勤保障问题,尤其是军营的建设,相比于被服,军营的建设反倒更顺利,毕竟,关东有着数不胜数的林木资源,收复辽东这么长时间,早就已经建好了军营,至于取暖,或许因为煤矿未被开采,没有足够的煤炭可用,但是充足的木材,却能满足军队的需要。
“少行,长白山一带的硫磺矿勘探结果出来了吗?”
突然,朱明忠问到了另一件看起来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大王,勘探虽说早已经回来了,可是大王,现在的问题,长白山硫磺矿产出的硫磺运出,需要翻山越岭不说,而且山中亦有不少生女真,想要加以开采利用,恐怕没有三五年的功夫,都不一定能够取代台湾硫磺。”
硫磺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军用物资,因为生产火药离不开硫磺,现在江北的硫磺大都依靠从基隆运出的台湾硫磺。
“开采利用暂时不着急,小规模的开采利用,可以考虑利用一下那些生女真,让他们替咱们开采硫磺,然后我等可以其开采硫磺制造火药,攻伐北地胡虏”
话声稍顿,想到于资治通鉴上看过一段内容,朱明忠便说道。
“汉成帝时,西域都护段会宗为乌孙兵所围,满朝无策,成帝请陈汤策问,汤入见,汤对曰:“臣以为此必无可忧也。”上曰:“何以言之?”汤曰:“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