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815节

就在这个时候,长城关卡的处派人送来一通“紧急公”。接到手里一看,王大林不由得大惊,入眼就是“皇上”两字,急忙再看下去,横单上写的是“皇太后”在“皇上、皇太后”字样之下,注着一排人名,单就是瞧着那些人名,王大林都给吓的喘不过气来,这些“主子”平素里可都是在京城里的,怎么到了这种地方,非但皇上主子来了,就连大清国的一品大员也一了!此外这公中还写着“随行官员军兵,不知多少,应多备食物粮草。”

皇上来榆林了!

接着,又有从关卡处传来的消息,皇上与随行的护军,今天暂时先不往榆林来,他们先住进长城脚下一处废弃多年的卫所里头,待明天再来榆林,之所以送信过来,是为了让这边有个准备。接到这份差事的的王大林自然是大为焦急,只有赶紧请了所有的幕友与官员来商议。

“咱们榆林这荒僻的地方,百姓不过万余,地方败坏到如此,怎么来办这个皇差?”

看着众人,王大林又说道。

“朝廷明天一早就会启跸来我们这,当然是在榆林打尖,非连夜预备不可。”

大家面面相觑,半天作不得声,所有人都在那里疑惑着,疑惑着为什么皇上与朝廷会来到这地方。难不成先前的谣言是真的!

想到这,几乎所有人的脸色都是猛然一变,变得越发的难看起来。如果京城那边好好的这些主子们自然不会从蒙地来到榆林,看样子,京城那边肯定是已经陷入贼手了!

曾经一直以来众人都以为只是谣言的传言这会终于变成了现实,一直以来人们都不敢相信的事情,这会已经毫无掩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他们怎么办?所有人都没有说话,因为大家都知道,皇上和朝廷为什么到了这,他们是逃难逃到这地方的,最后是刑名师爷犹豫着开了口。

“依我看,不如置之不理。既无上官命令,而且以咱们榆林府内的粮草,办不了这趟皇差,可以说是势所必然。”

瞧着似乎还有些犹豫不决的众人他略停一下,然后又继续说道。

“不接手还好,一但接了手的话,若是供应不能如上意,反会遭受严谴,到时候府台大人轻则训斥,重则可是要丢性命的确。岂非自取之咎?”

第107章 情形(第一更,求支持)

这种话不说还好,说了徒乱人意。

而且说了也没有任何用,谁都知道,现在不是他们接不接的问题。

“可如果不接的话,若是追究下来呢?”

旁人的提醒,让王大林的眉头紧皱。“可不就是,这皇上身边的护军可有好几万哪,要是不接,到时候皇上的雷霆之怒,又岂是你我能担待得起的?”

王大林踌躇着,总觉得事到临头,假作不知,不仅失却君臣之义,就算陌路之人遭难,也理应加以援手。至于一切供应,能否满上头的意?这个时候,顾虑不了那么多了,只要尽力而为,问心无愧,想来皇上看到了榆林这一带的萧条残破的景象,也会加以谅解。

“我等身为人臣,现在皇命焉能违抗?”拍了下手掌,主意已定的王大林,立即发号起了施令,首先是派人把圣驾已经抵达榆林的消息送到西安,因为皇上明天中午要在这里打尖,所以要尽量预备食物,其次就是要尽数搜寻城中富户家中的厨房,将比较珍贵的食料全都集中在一起,不过这榆林比不上府城,这城中富户家里也没有什么珍贵的食材,最后也不过只搜罗到了一些猪羊鸡鸭,至于什么珍贵食材则是一样未见,即便是如此,仍然瘵这些食材分出一半,派小厨房的厨子携带,连夜赶到长城下,帮厨料理御膳。同时又发出知单,请本县的士绅全都到县衙门议事。待到士绅们赶到了府衙里头,这会已经三更天了,众人只能在府里头秉烛聚议,听说圣驾将临榆林,所有的士绅无不是一副相顾错愕,尽管惊讶非常,但是他们却是不发一言。这倒不是因为办皇差是一件极为烦扰的差事,这种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家的房子好,要腾出来,那家有古董字画,要借来摆设,若是皇上看中了,那也要上贡的。

对于这样的差事,这榆林城的士绅从来没办过,至于皇气,也是几百年没闻过的,可这会他们却不觉得有丝毫光彩的地方。

毕竟如今时世不同,不说不能与承平时期相比,就是这皇上,那也是满洲的皇上,他们是汉人,那满人来的时候,可是杀了不少汉人。况且,现在大明天子在,朝廷也在,万一要是沾上胡皇的胡气,大明朝廷追究下来,到时候又该怎么办?

也难怪他们会这么想,尽管之前很多谣言都在传着什么满人完了,什么大明天子尚在。可是人们却不怎么敢相信,可现如今,这满人的皇上来了,却证明了这一点,可不就像当初的闯贼一样嘛!先是进了京,后来又灰溜溜的回到了陕西,没过几日,什么大顺朝就没了影。

这大清朝想必也是如此吧!

既然如此,那这驾自然不能迎了。

有了这样的心思,大家也都保持了沉默,而这种党团便意味着是不满,是戒备,如果县官提出过分的要求,立刻就会遭遇反抗。见此光景,心知大清国已经不似过去的王大林自然不能再像过去一样,一味的用强弹压,而是用慰抚的语气说。

“大家不必担心!圣驾无非路过此地,住上一晚就会离开,就会到西安去。至于随扈的官兵,亦容易应付。现如今请大家过来,就是为了应付差事。为了应变,家家都有存粮,分出一半来,然后再让各庄上的百姓烙点饼、蒸点馍、煮点稀饭,总之多多益善。能够再预备点盐菜肉食什么的,那就更好了。至于价款多少,将来由县里照付,决不会连累到百姓。”听知府大人这一说,满座的士绅无不是一副如释重负的模样,至少这差事看起来似乎比他们想象的更轻一些,坐于首席的一位耆绅心知,这恐怕是官府的底线了,于是便代表大家答说:“这样子办差,倒是做得到的,我等一定遵命。”话刚说到这里,就听差役来报,就是有几个城中的读书人,要见知府。王大林便向众人告个便,然后出二堂,直接去接见那几位读书人。这几个所谓的读书人,其实就是那种不愿出仕满清的士子,他们大都没有满清的功名,所以往往只能以“读书人”称呼。

“听说府尊半夜要出城?”

为首的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问道。

“是的。”

王大林倒也坦诚,直接回答道。

“圣驾明天上午会到榆林,本官自然要赶过去接驾。”

“哼,不过就是一群从京师仓皇出逃的胡酋,还配称得上是圣驾?”

若是搁往日,有人这么说的话,王大林恐怕早就会以“大逆”为名,下令将这人当场杀死,可是现在他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笑道。

“皇上巡狩全国,那里都可去,怎么说是逃走?”

“若不是逃走,为什么好好的皇宫内院不住,非要不远数千里,经蒙地到这里来?”

对方的回答王大林的心头猛然一紧,他知道,这几个人来这里,肯定不是为了和他抬扛,于是便说道。

“皇上不能好好住在皇宫内院,是因为有逆贼作乱,现在只是暂避于此,只待稍作休整,我大清自然会再夺回京城。”

话还未毕,又有人冷笑道。

“好大的口气,我非得看看你大清可还有这个气数!”

“气数!”

王大林冷笑道。

“我大清国水德应运,正克大明火德,天下必定还是我大清的天气!我劝你们几位,可别意气用事,若不然,就休怪本官无情!”

回身离开时,王大林又吩咐分班轮守的衙勇。

“今个开始,挎刀上街,但凡有人作乱,格杀勿论,不必有任何顾忌!”王大林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他知道,若是不能加以威慑的话,这些个以遗民自居的东西,不知会干出什么样的事来。他倒是不担心这些人作乱会造成什么乱子,但是他知道,现在最要紧的是要想办法稳住这些人,也正因如此,他才没有下令杀这些人,以避免问题激化,同时又特意强调“格杀勿论”,是在警告这些人,让他们知道,官府是不会容忍他们做乱的。

身为知府的王大林担心出乱子,二堂中的那些士绅,同样也有这样的担心,他们同样也担心会不会出乱子,王大林刚一进门,有人问道。

“大人,若他们一心作乱的话,到时候怎么办?”

他们会担心,倒不是担心那些人作乱赶走了官府,而是担心随后满人朝廷的报复,毕竟,那边可有几万满洲兵。

“不要紧!”

王大林颇为自信的说道。

“本官是地方官,自然守土有责,现在奉旨迎驾,非出城不可。可是绝不会因为出城,就任由反贼夺城,有国法在,他们也不敢作乱,更何况,皇上领着几万御林军就在几十里外,他们就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又敢作什么乱?大家只管放心,只要大家尽心办好差事,那些人就必定不敢作乱!”

王大林这么宽慰一番之后,那些士绅才纷纷告退辞出,纷纷离开府城回家准备着应付差事,随后王大林又召集僚属与带领衙勇的队目,商议圣驾到来的时候,如何维持地方的治安。身为队目的张弘远人倒也是颇为精干,当即拍着胸膛表示,他的弟兄虽只二十三人,但必定能保护全城不失。

“请大人放心,只要小人在这,就没有人敢在榆林城作乱!”

“好!明天本官就先六个人跟我一起出西门,这榆林城可就交你了,若是有人胆敢作乱,格杀勿论,绝不能有丝毫犹豫。”

首节上一节815/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