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353节

仆人同样也是好奇的瞧着这脚下的路,甚至还特意学着大少爷的模样在这平整的黑色道路上蹦了蹦,然后才有些惊喜的对身前的大少爷说道。

“大少爷,这路,以小的看,用来当晒场倒是再好不过!”

走在前面的青年是陈永华,他是世子府的幕员,两年郑成功与诸将讨论北征之事,很多人都认为不行,只有陈永华力排众议,认为可行。郑成功很高兴,于是派他留守厦门,并辅佐世子郑经。郑成功对郑经说:“陈先生是当今名士,我留下他辅佐你,你应当以老师之礼待他。”

以二十五岁之龄,成为世人的“半师”的陈永华,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而自从世子府设立以来,他同样也深得世子的信任,这次他之所以来江北,同样也是奉命而来。而跟在后面的仆人名叫田三,不过二十一二岁的模样,人生得机灵不说,而且会一身好武艺,也正因如此,陈永华才会带他来江北。

而在路边,陈永华看到了船夫口中的“站台”,那站台处停着一辆足有一丈多长的大马车,大马车由四马挽拉,不少乘客正来自回上着车。

“公共马车”

瞧着那大马车,陈永华的双眼中尽是疑惑,以至于来到站台之后,看着远去的马车,再瞧着路边站台上等待着的行人,他便站在那里看着站牌,站牌上清楚的写着各路马车的前往的方向。

“1路车,码头”

和许多年后初来清河的人一样,他们往往都会被这公共马车所吸引,这种公共马车是二月刚投入的“发明”,与普通的马车不同,这种马车的车厢更大,可以乘坐20人,由四匹马拉动,分上下两层,而这种公共马车最初只有两条固定的线路,按照公共马车的运营办法,允许马车在线路上任意位置停车上下客。这种马车一经推出,就迅速受到欢迎,毕竟它比普通的出租马车更为便宜。

虽说公共马车的速度相比出租马车并没有提高,甚至因为乘客增多并且要中途上下客,反而更慢,但因为相对价格的下降,乘客数量反倒大幅上升。也正因如此不过只是短括一个多月,这清河县就开辟了五条线路,有多达五十六辆公共马车先后投入运营。而清河的百姓同样也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适应着公共马车给城市交通带来的变化,而作为外地人的陈永华,同样也跟着外人一样,享受着公共以车带来的便利。

这边就在陈永华看着站牌的时候,那边又有一辆马车驶了过来。

“3号路车,终点站是清河书院,沿途经过的”

车刚一进站,那边就有马车上的车夫在那里喊着,有些不知所以的上了车,然后沿着梯子站到露天的第二层坐位上,陈永华几乎瞠目结舌的看看车外的一辆,直到马车开始移动的时候,他才感觉这一切的不同。

“大、大少爷,这,这一个人就十钱,可,可还真不贵”

坐在木椅上,田三喃喃着,他的那一口闽南话,在这马车上极为若人注意,可这时,陈永华又那里会在意这些,他只是有些紧张的握着扶手,心底随着那马蹄声而喃喃的变化着,坐在二层敞篷中的他,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这江北,确实与江南不同。

可以说是大不同!

平整的道路、还有这公共马车,甚至还有这只需要十钱的车费,所有的一切都是如此的让人新奇,以至于咣唿间,陈永华都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

哒哒的马蹄声不时的传入耳中,而对于坐在车上的陈永华来说,他则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

“清河似乎和南京完全不同!”

“那是,这位小哥,肯定是外地来的吧!”

陈永华的话声刚落,前边的一个四十几许的中年人便得意的说道。

“你瞧这清河城,又岂是南京能比得上!别的不说,你看这街上人车这么多,可曾有丝毫拥堵?”

中年人的得意,让陈永华一愣,

可不是,直到这时,他才有些诧异的发现,尽管这街道并不算宽敞,但却不见南京的混乱,所有的行人、马车都是沿右前行,甚至在道路中央,还有一条用白线,偶尔的可以看到穿着红色军装的兵卒,在街道中央巡视着。

南京和清河一样,现在街上马车的数量还是显著增多了。商人和小贩都要用马车、驴车以及牛车运货,而各种交通工具的发展造就了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更糟糕的是,再加上路边的摊贩,所以街道显得极为混乱,马车和行人常常乱成一团。

“哦?这位先生,为何这清河的街道不见拥堵?”

“你瞧?”

见这青年后生一副虚心讨教的模样,那中年人便笑指着路边正在巡逻的兵卒说道。

“无他,严刑也!”

中年笑说道。

“南京街头可曾有人维持?可清河却早在去年,非但制了交通规则的,而沿着路中巡视的军警则负责维持秩序,迫使车辆行人沿右行驶。而为了让行人各行其道,他们甚至不惜用腰间的牛角棍抽打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人或者车夫,甚至就连摊贩的位置也有规定,若是其超出界限,同样会受到处罚。也正因如此,虽说清河比南京热闹,但街道上却不见南京的那种乱作一团的拥堵场面。”

“若是有人不遵守呢?”

“那自然就是用棍棒抽打,教其改正!”

中年人的回答让陈永华一愣,他显然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回答。

“就这么直接打上去?”

田三不由的有些诧异。

“还能怎样,若是不打,难道就任由他在这街上给大家伙添堵?只消几棍上去,长长记性,自然也就不会再给大家添堵了不是?”

中年人的回答,让陈永华瞠目结舌的不敢相信他所说的话,他没有想到,这看似颇为规矩的背后,居然是如此赤裸裸的“暴虐”。

“当然除此之外,那些兵卒还有一个责任,就是检查马匹以及马车是否带粪兜,以免马粪弄脏街道、气味污染城市。而相比之下,没有强制规定的南京街头却到处都是马粪、牛粪,尽管有粪帮收集,但收集的总没有那么急时。而你瞧这清河,街上可有一丝粪便。”

本就极为聪明的陈永华,虽然是坐在马车上,但是却仍然轻易的看到了清河街道上的不同。

“这里有些东西,将来南京倒是可以学上一学!”

就在他的于心底这般思索着的时候,那边喧哗的街道上,一个报童挥着报纸的叫卖声却传入了他的耳中。

“前盐运使郑侠如将于今日审判,看衙署如何审理此案”

第206章 喉舌(第二更,求月票)

一大清早,从阁楼中醒来的时候,朱大勇便来到院中,简单的梳洗一番后,便到了报社。

作为明报的主编,自明报创刊之后,他就一直吃住于报社之中,住就住在那站起身时会撞着头的阁楼里,吃,吃得也是再简单不过的餐点。

就像现在,无非就是两根油条和一碗稀饭,这是报社里的杂工给他带来的,作为主编的他,每天所需要的,就是审阅章,决定最终那些章上报。

从一开始的创刊时,每周一期,到现在每周两期,在官府的支持下明报的发行量迅速增加至数万份,甚至也正因如此,就在上周,报社第一次实现了赢利通过广告,尽管赢利只有区区数两银子,但总是一个好的开始。

也正是那不到五两银子的赢利,让朱大勇看到了报社的未来。

“关键是要有大新闻!”

吃着油条的时候,朱大勇不时的拿着铅笔圈点着那些新闻,到底那些新闻才是大新闻?

“清虏酋首福临小儿于济南留宿妓院身染花柳”

瞧着这半真半假的新闻,心知这篇看似信誓旦旦、证据确凿的章定是出自军正司某位笔吏之手的朱大勇,轻蔑的一笑,随手将其放到二版的角落里,既不怎么显眼,也不容易被人忽视。

舆论既是战场!

首节上一节353/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