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煤荒”,包括上海在内的沿江城市,早就已经习以为常了,几乎每年都会发生几次“煤荒”。只不过,这一次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不但上海拉了闸,就连南京、武汉以及沿江的许多城市都拉下了闸刀。
煤没了!
煤炭不足!
当天晚上,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刊载了一个新闻长江“煤荒”,详细解释了这场煤荒的起因大明的煤藏量极为不均,北多南少。东北、华北及关中地区占总额的七成,但是绝大多数市场都在江淮两地。尽管一直以来,大明的各家煤矿公司都一直通过海运以及铁路把北方生产的煤炭运到长江沿岸各地,但是运输量却总赶不上不断激增的消耗量,供需问题已经发生了几十年,“煤荒”以及相应的“电荒”总会时而发生,对于这一切,沿江各地的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只不过,这一次似乎比过去更严重一些。
“现在,从上海到重庆,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都在限电,除了湖南因为有本地煤矿的补充,情况还算凑和之外,其它的各地电荒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星期了!”
作用内阁首辅的方新如,听着下属的禀报,眉头皱得越来越紧,出身于桐城方家的他,一直都是以先祖方正公为榜样,成为方家第二位首辅的他,更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就一翻事业,可是现在看来
“那些煤矿公司怎么说?怎么就突然闹起了这么大的煤荒,就是当年乐浪省发洪水,也没有闹得这么大啊!”
方新如口中的乐浪省,就是朝鲜北部,在朝鲜并入大明后,朝鲜半岛被一分为二,北方成了乐浪省,以此表明那里是中华故地,至于南方则称为“慕华省”,尽管在民间大家还是习惯用朝鲜称呼两地,但是在官方乐浪就是乐浪,慕华就是慕华,两个地方的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中华故地,后者是归义新土。
“这他们说朝鲜生产的是无烟煤,不适合发电,这两年辽东的露天煤矿产量越来越少,所以供应上有了问题。”
曾国藩看着首辅想了想,然后说道。
“其实,我觉得这些都不过只是借口罢了!”
“我知道,都是借口!”
方新如哼了一声,看着曾国藩,他对其一直非常欣赏,要不然也不会表露出这样情绪。
“那些人这些年这种事情干的少吗?他们这么干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想要涨价,还有一个就是想从朝廷这里得到一些东西,他们去年刚涨过价,也就是说他们想从朝廷这里得到一些东西,你能猜出来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吗?”
第620章 为国为民的勋贵
他们想要得到什么吗?
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有任何人无缘无故的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对于那些人来说。他们每做任何一件事情都有他们的用意。
现在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那肯定有他们的用意和企图。不过他们到底是什么企图呢?
只有知道了他们的企图才能够从容应对。对于突然发生的变故,整个大明上下都显得有些摸不着头脑。边是作为帝国的首辅,最后方新如也只能拿起一部电话,犹豫了好一会儿才拨动电话。
当方新如的眉头皱成一团拨通电话的时候,在中都的武威公府的书房中,站在书柜旁边的张远正翻看着书,似乎看得非常入神,身为武威公的他,最喜欢的就是看书,其实,大抵上这也是勋臣共同的特点但凡勋臣家中都会有一个规模可观的书房,当然这并不是摆设,就像现任的武威公张远,本身就是一个颇有些名气的学者,其实大抵上有上百年的传承,而且代代都接受最好的教育,这倒是再平常不过。
“今天首辅公室已经打了一个电话过来,说首辅对煤炭减产和问题很关心,他认为现在的产能减少已经影响到了大明的经济,必须要尽快解决。”
广宁伯王继业看着武威公,语气显得很是谨慎,作为辽东露天煤矿的拥有者,减产对他的影响最大,当然,这也是因为那座露天煤矿确实已经无煤可采了,毕竟,那里从兴乾十三年就已经开采了,足足开采了一两百年。
“哎,解决,怎么解决呢?当年世祖皇帝授意开采辽东矿的时候,不是说了嘛,那座矿也就是够用一两百年,在世祖皇帝那会一年三百多万吨,到后来一年五六百万吨的开采,开采了这么多年,这煤早就采空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海康伯李承坤在一旁抱怨了起来,他同样也是辽东矿的股东,其实辽东煤矿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都是大明利润最高的煤矿,毕竟那是少见的露天煤矿,即便是在西域也有不少露天煤矿,但是那里的煤很难运到内地,可是辽东矿却不同,可以直接经火车转海路运往长江流域。只不过,它的历史太悠久,以至于现在资源接近枯竭。
“首辅的意思是,可以加大鸿基煤和乐浪煤的开采”
“鸿基那边在下大雨,乐浪那边,哎,产能提升有限,短期内肯定是没有办法提高的。”
一直看着书的张远并没有说话,只是听着他们两个人的表演,当然,如果不知情的话,或许会以为他不知情,可实际上,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策划的。
就这样翻看着书,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张远才合上手中的书本,看着眼前的这两位说道。
“告诉首辅,就说,这煤炭公司会想办法解决,但是总是这么闹煤荒,总不是办法,毕竟,这些年一而再再而三的接闸限电,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大明的经济,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必须要考虑水电站,江淮流域水力丰富,要是能够进行开发的话,等于一年多出千百万吨煤,而且是取之不尽的”
这正是张远的目标,其实,从五十八年前,第一座水电站建成之后,大明境内先后修建了上百座水电站,但是那些水电站的规模却非常有限,都是地方上修建的小型水电站。当然,这也是技术积累所必须的。
不过,在二十年前,在俄罗斯的第聂伯河上,他们前后历时十二年修建了第聂伯河水电站,那是一座极其庞大的水电站,年平均发电量30亿度。面对如此庞大的水电站,包括张远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大明的勋贵们,都表现出了浓浓的兴致,他们甚至主动的联络修建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在大明修建类似的大型水电站。他们之所以会如此的积极,是因为水电站的利润之高远远超过火电站。
不过,让他们失望的是,面对他们的请求,朝廷一直都不予批准,而不批准的理由非常简单不扰民,因为水电站涉及到移民搬迁的问题,所以,朝廷不愿打扰民众的生活。
可是实际上,谁都知道,他们之所不同意,并不是因为移民,而是不愿意看到他们继续垄断能源供应。
“对,这水电站一定要建的,第聂伯河水电站十年不到就已经收回投资了,这么高的利润,啧啧”
感叹着水电站的利润,李承坤又说道。
“煤矿总有挖完的时候,可是水电,却没有用尽的时候,这水电站无论如何都要让朝廷通过,毕竟,这也是急百姓之所急嘛。”
这样的话说出来的时候,甚至就连他自己都不信,可即便是如此,他总是习惯说这样的话,毕竟,即便是勋贵也是心怀百姓的,至少,话总是要说的漂亮一点。
有时候,话说多了,自己也会相信,在李承坤话声落下来的时候,张远点头说道。
“确实如此啊,现在沿江那么多地方断电,对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要是徽港新安江、汉江的水电站修成了,至少可以保证一点,每年多出上百亿度出来,有了这些电,至少长江流域的煤荒肯定会从止结束,对经济上的好处自然也不言而喻的。”
接着张远又就水电站的事情,与他们吩咐了几句,在最后,像是想起什么似的,他又随口问道。
“东方石油那边现在有什么消息吗?”
东方石油!
对于这家石油公司,张远可谓是一直记在心里,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拥有黑龙江的石油采矿权,更重要的是他在罗马拥有一座大型油田,这不能不让他眼前,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张家不断的淡出煤矿以及冶金等行业的同时,却不断加大在石油领域的投资,但可惜的是,尽管张家的四维石油是大明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但自身的石油产量只有不到1200万吨,四维石油应该是大明最大的石油进口商,也正因如此,在知道东方石油公司发现大油田后,他惊愕的整整半晌都没合拢嘴,两天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拿下东方石油!
“还是和之前一样,在胶州湾那边修建着他们的油库和炼油厂,不过”
李承坤想了想,然后说道。
“听说朱铭和去了黑龙江了。”
“哦?”
眉头微挑,张远反问道。
“黑龙江那里会有石油吗?”
因为东方石油最早得到的就是黑龙江的堪探开采权的关系,加上他在明半岛发现的大油田,让张远下意识的觉得那里或许可能真的有石油。
“按照地质学家提出的陆相生油学说,确实可能存在,但是我们也曾在那里尝试过,可是却没有什么结果”
李承坤的回答,让张远皱了皱眉头,然后有些不满的说道。
“总是没有什么结果,为什么他能在我们勘探过的地方,开采出来石油呢?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没有耐住性子,一千米没油,就打一千五,打两千,可是你们倒好,十年前是一千米,现在还一千米”
张远之所以会如此生气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方石油堪探的地区,四维石油也曾勘探过附近的区域,只不过,他们一直都把井深控制在一千米,如果还没有见到有油的痕迹就是放弃,可现在东方石油却在更深的地方发现了石油,也正因如此,现在四维石油甚至成了业界的笑话,尽管笑话并不仅仅只有他一家,可这一切无疑是张远所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