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468节

顾衍生不无担心的地探问道。

“不一定非要我们出兵,耶路撒冷,这个建议确实非常不错!”

朱明忠笑了笑,如果说这次南下,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恐怕就是黄百川的这个建议了。

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可以发挥出人意料的作用。

眼见陛下已经做出了决定,顾衍生哪儿敢有半点儿质疑。他深深做了个揖。

“陛下。臣到平南兵一定着人严加监视天竺海上的情况,一有风吹草动立即就向陛下报告。”

“恩,那卿家就先下去吧。”

朱明忠点头应道。

“是,陛下。那臣就告退了。”

在顾衍生即将退出去时,朱明忠看着他说道。

“爱卿在那里好好办事,朕是不会忘记卿家的!”

陛下的话让顾衍生浑身一颤,退到门前的他再一次冲着陛下深揖,然后才缓步退下。

在顾衍生退下之后,一直在旁边看着的朱和若有所思的问道。

“父皇,您真的准备用兵奥斯曼吗?”

已经知道自己未来的“封地”在什么地方的他,当然很关心这件事,毕竟这直接关系到他的将来。

“不是准备。”

摇摇头,朱明忠对儿子说道。

“而是必须,就像之前为父说的那样,这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也是传播明的必然,要么我们满足于现状,要么我们就让世人沐浴在华夏明的福音下,这是我们的使命”

使命感!

来到这个时代之后,随着时间的变化,一种空前的使命感在朱明忠的内心产生了,当然这种产生更多的是基于“扩张”的需要。

扩张的需要有很多种,有的是基于领土,但也可以基于“明”,而且也只有“明”才是最高大上的理由,毕竟领土的扩张,往往是“不义”的,但是明的扩张呢?

却是一种光荣。

这种光荣和使命。而这种使命可以驱使着大明不断地向外扩张。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强调战争一定要师出有名,不然就是穷兵黩武。“师出有名”的根本目的不只是给自己寻找一个战争的理由。更关键的是要给士兵一个死战到底的决心。很多时候许多战争的失败,不是因为侵略者的战斗力弱,而是士兵们缺乏足够的战斗意志。”

就不是自然而然的朱明忠想到了近代的那些战争。在心底忍不住感叹着祖先们的智慧。

不想在另一个时空中的朝鲜,米军经过二战的洗礼,无论是单兵素质还是团队之间的配合,都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战斗力非常强大,但美军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战斗意志远没有志愿!军坚决,一旦弹尽粮绝就会投降。

“师出有名。至少对于那里,我们必须要做到这一点。这是我们在几万里之外进行战争,并且赢得胜利的唯一希望。如果说我们要进行一场师出无名的战斗。那么”

先是沉默片刻。然后朱明忠才说到。

“那么我们失败的可能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师出有名,必须要做到举国一致。”

“举国一致?”

对于这个名词,朱和显然有些陌生。这是他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语,尽管他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这个词。

“对,就是举国一致。就是同仇敌忾。就是像现在我们对满清的战争一样。哪怕这场战争进行十年20年,从朝廷到民间都会百分之百的支持官军进行这场战争,你有任何人会去计较这场战争会发多少钱,也不会有人去计较这场战争会死多少人,那个时候人们唯一在乎的是什么呢?”

回头看着儿子,朱明忠反问道。面对父皇的问题,朱和思索片刻后回答道。

“胜利。那个时候人们唯一在乎的就是胜利,就是我们到底的击败敌人,赢得战争的胜利。”

就像在西域的战争一样没有人会去在乎到底花了多少钱,也没有人去在意那些铁路。也许很长时间内都会处于亏本的状态。

所有人只在意一件事胜利。

人们所在乎的是胜利,仅此而已。

“所以才需要师出有名啊。”

如此这般一声长叹之后。朱明忠看着儿子语重心长的说道。

“我们现在所要进行的一切都是为了将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对于大明的意义。在人们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师出有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第432章 南洋熟天下足(求支持,求月票)

“南洋是我们的稻田,蒙古是我们的牧场,北美和新夏是天朝的麦田,天竺德干高原是我们的棉田”

兴乾二十年月,明报一篇新闻报道用不无得意的字,讲述着兴乾二十年的大明与世界,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过去的二十年间,大明已经与世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会越来越紧密。

在那一年,大明所拥有的3.5万艘商船在大海上航行着,将大明的商品运往世界各地的同时,同样也将世界各地的商品运往大明。

而这一句话语中,将南洋放在了第一位,并不仅仅是因为南洋的封藩,而是因为南洋并不仅仅是诸夏,它的重要性远超过其它地区那里是大明的粮仓!

在分封宗藩于南洋为诸夏之后,诸夏的经济应该如何发展,香料种植园?咖啡种植园?这显然都不符合大明的需求。而且随着诸夏的立国。大明朝廷面临着两个根本问题:第一,如何牢牢守住这个分封后的帝国,保持诸夏对母国的亲近。第二,如何促进诸夏的发展,让他们能够利用当地的人力和原料,实现财政上的自立。

在分封宗藩之后,在昭阁内举行的内阁与五军都督府共同参加的会议上,内阁制订了发展南洋经济的基本政策发展农业,尤其水稻的种植。

几乎是从拓殖南洋的第一天起,对于这个拥有良好自然条件的地区,大明就有着明确的规划发展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确实,对于处在小冰河期水旱等自然灾害不断的大明而言,也需要这个不受冬季苦寒影响的地区,作为后备的“粮仓”。

几乎是从第一船“南洋米”运到江北的那天起,“南洋米”就将南洋与大明联系在了一起。而现在大米种植业更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事关诸夏的未来,在朝廷的指导下,诸夏就国后的第一次件,就是引进大明先进的种植经验,传统的农业方式被推翻,千方百计的增加稻米种植面积,以便提高产量,以满足出口大明的需要。

南洋,一天天的朝着大明的粮仓,这一预定目标发展着。对于大明而言,兴乾二十年后,南洋诸夏不仅仅只是粮仓,同样还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诸夏与大明之间每年亿万两进出口贸易,繁荣着两地的市场,同样也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

也正因为南洋于大明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作为大明在南洋最重要根基的南天门,这个位于柔佛半岛最南端的海岛,是大明进入南洋的前沿,同样也大明在南洋最早的据点。

当蒸汽船驶进宽达十数里的柔佛海峡时,即便是曾经去过海州的人们,也会惊讶于这里的船只之多,数以千百计的大小帆船以及蒸汽船泊停在海湾内,码头上同样也是热闹非常,数以万计的码头工人在将货物搬上船只或者从船上运下来,一艘艘小舢板于船只间穿行着。

目睹着眼前繁忙的港口,朱明忠的神情甚至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便是他自己,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南天门居然会如此的热闹。

“二十三年,从一个人烟稀少的荒岛到现在成为人口六十万的港口大城”

首节上一节1468/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