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454节

闻言,玄烨便叹息道。

“哎,现在局势如此,如今说也晚了!”

玄烨此刻心情只求活命,可他也知道,现在的情况是活路难寻啊!

便是他对王熙是半信半疑的。也不妨碍他这个时候。选择相信他。毕竟。至少从表面上看起来她的建议确实有那么几分可行的希望。

“出不去,所有的一切都是白搭啊!”

因为王熙提到由海道西狩的话,忽然使他产生一线幻想,低声问道。

“海道西狩,西狩非洲,此计真的能成吗?”

姑且不说其他,就是这样的建议确实有那么几分成功的可能。至少看起来比逃到印度更可靠一些。人在绝望的时候,总会对希望充满渴望,哪怕是那希望是看起来是极为渺茫的。

“此计定能成功。”

“怎么说定能成功?”

玄烨按耐下心头的狂跳,原本的一线生机在这个时候又被放大了。

难道真的还有机会?

“回皇上,海船出海后,陆地既对其音信全无,只要做好保密,皇上只管乘船离开大陆,而非洲各地一无国家、二无城邦,皇上抵达非洲后,既可焚船深入内陆,而即便是明军知道皇上乘海船离开,可只要他们从各地的消息中提到,皆没有发现皇上的行踪,最终,他们会误以为皇上的船碰到风暴,消失于海上,如此下落不明,明军自然也就没有了讨伐的目标,一两年内,他们或许还会查找一二,时间一次,自然会放弃,再过二三十年,只恐怕世人早已经忘记,而我大清自然可在这种遗忘间,奋力中兴”

王熙的建议让玄烨深以为然的点着头,最关键的就是让他们找不到自己,只要没有目标,明军自然而然的会停止追击,即便是他们想追到天涯海色,也得先找到天涯海角才是,如果他们找不到的话,即便是在那里不能够中兴大清,总可以把大清国的香火传承下去吧。

心里这么寻思着。玄烨也就静下心来听王熙再说下去。

见皇上听的认真,王熙接着说道。

“皇上想必会考虑,这海船从那里来,其实,想要得到海船倒是再简单不过,如今明朝兴贸易于海上,海船岂止数万艘,仅就是在波斯各港,就有明船不下数百艘,到时候,可以请可靠的人雇佣海船,只待上船后,再制住海员,令其将皇上送往非洲,待到了非洲后,再将其杀死,或是烧船、或是沉船于海上!而且船上火炮,也可以供皇上进入内地使用。”

听王熙头头是道的建议,原本只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玄烨突然意识到。这或许是对大清最有利的选择了,甚至也是这么多年以来,最为现实的选择。毕竟只有这么一个选择可以让明朝放弃。放弃对大清国的穷追不舍。

只要能够摆脱明朝,玄烨自己就一定能够中兴大清。一定能够重振大清国的声势,想通了这一点之后。他不禁懊恼万分的顿足说道。

“哎如今后悔已迟,可恨!可恨!若是能早听你的劝,又何至如此啊!”

一直以来,尽管玄烨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过,自己能不能像巴布尔一样在异域中兴大明,但是如影相随的大明,却总像是恶梦一样,难以摆脱,但是现在,王熙的建议,让玄烨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让明军放弃追击的希望。

可是这一切来的总归是太晚了!

忽然,就在这里,主事太监不管皇上正在同王熙谈话,神色仓皇地掀帘进来,跪到皇上面前,奏道;

“皇上!奴婢有紧急军情奏闻!”

原本正为自己错过机会懊恼不已的玄烨的脸色突然煞白,心头一阵急跳,怯声问道。

“什么事?怎么回事?快说!”

王熙也诧异的看着这闯进来的太监,难道城中出事了?

看着惊慌失措的太监,玄烨跟着从御座上突然站起,浑身惊颤的他惊慌不已的问道:

“快说!是不是城上有变?”

“回,回皇上,城,城内传来消息称,称,朝廷打开城门,放妇孺出城,现在城内外到处都是想要出城的妇孺,城门那边眼看守不住了,妇孺之中混杂着的青壮,想要打开城门乘乱出城”

闻言,玄烨只觉得的一阵目眩,乱民要打开城门!这岂不是等于敞开城门,请明军攻城吗?

“快,快,立即告诉步兵衙门,让他们会力弹压乱民,绝不能放一人出城”

不等玄烨把话说完,跪在地上的王熙眼前却猛然一亮,刚开始他还有些犹豫。是想到皇上之前的表现,他突然想明白了,对于现在的皇上来说,重要的是自己活下去,至于其他的并不重要。他大声说道。

“皇上,臣有一个想法,不知该不该说”

第423章 (求支持,求月票)

进了十月,天气越来越冷,尽管雪还没有降下来,但是对于靖南城内的人们来说,冬天的到来,意味着死亡。

长期的缺粮,使得城里的人们无不是身体极为虚弱,在饥饿与寒冷的双重折磨下,不知多少老弱先后身死,尽管这一切让城中的“肉市”兴隆了不少,可所有人都知道,没有几个人能熬过这个冬天。

一场白毛雪之后,城里就不会再有死人了!

在人们穿上棉袄的时候,这样的话语在城中流传着,对此,没有任何人会怀疑,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事实。

对于困守在城中,处于饥寒交迫中的人们而言,这或许是他们唯一的出路了。

就在人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的时候,不知从那里传来的消息说:今天巳时内外城门九门开放四个时辰,妇女老弱可以出城逃生,壮年男子不许混出城去。

这个消息没有人知道,是从那里传出来的,但可以肯定,大家是从衙差的口中听说的。在不到半个时辰里头,消息就传遍了全城,在城内居民中引起前所未有的震动。

这一阵子,人们早就在那里传说着什么李定国曾给皇上一封密书,说他体上天好生之德,不忍见全城百姓同归于尽,要主子速将老弱妇女放出城去。可是皇上、朝廷和靖南知府对这件事讳莫如深,坚决否认李定国曾有这封书信送进城,甚至还说,明军要饿死他们。

可是对于饥肠辘辘的人们而言,他们对这封书子的传说是半信半疑,直到现在那些衙差们到处说道着城门大开,准妇孺逃生的消息后,所有人都相信,这件事是真的。

在给人们带来生的希望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各种疑虑和将要生离死别的悲伤。城里的人们纷纷议论着,有的人担心明军未必像传说的那样不随便杀戮老弱,有的人担心明军的报复。当然,更多的人担心,出城之后怎么办?毕竟,他们在城外根本就没有什么亲故,出了城,也没有安身之处,到时候妇孺们又如何求生?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各种疑虑。而且男人们不许出城,这样一家人难免生离死别。所以听到这个消息后,家家都在议论,家家都有哭声。

“真的,真的,是真的,再不走就来不急了,快点,什么都别收拾男人?管他什么男人女人,换上女人的衣裳,不一样的出去”

又一次,作为衙差的黄老六对邻居嘟嚷着,他一边说,一边对媳妇说道。

“快点,别收拾了,就那么几个时辰,再不走,朝廷万一把城门关上了,到时候,想走也走不了”

黄老六看着正收拾着行李的媳妇,火急火燎的说道。

尽管他这个媳妇,也是分给他的色目婢,但从她进门后,黄老六对她一直是宠爱有加,说是包衣女,可实际上却是当成媳妇,慢慢的女人也认了命,她日子也算是恩恩爱爱,不曾有过反目的时候。

“这,这什么都不带,出去了咋办?”

香怜看着黄老六问道。开始刚听到消息的时候,她宁愿跟丈夫饿死在一起,不愿意单独逃生。可是又想到要是逃生的话,可以把儿子、女儿带出城去。两个孩子都是黄老六的孩子,不能跟着她一起饿死在城里。

实际上香怜自己也饿得皮包骨头,走路没有一把力气,带着两个孩子逃出去,已能走得动吗?如果不出城,只有饿死在这里,如果出城,到时候走不动,又该怎么办?

首节上一节1454/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