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看似反动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朱明忠看来,是大明唯一的选择,如果大明想要建立一个千年帝国,就必须将本国的不同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两百年之后,大明必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也正是基于朴素的“民族融合”观,在兴乾之后,他首先是将包括明人在内的大明之民融为一族,在南方提出“汉苗同源,入山为苗,出山为汉”,而且就历史而言,并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蚩尤也是华夏先祖。正是通过这种认同,将南方的山民纳入汉民的行列,至于一些风俗习惯,则只是“居于山林不受教化”导致。
民族融合的前提是明的认同,而明的认同通过教育就可推行。在大明的西南诸省如此,在交趾同样也是如此。
穿着打扮与普通商人无异的朱明忠,带着儿子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进入靖安州时,并没有什么异域的感受,无论是路边的建筑或是路人的服装、相貌皆与明人无异。
“父亲,我们现在去那?”
跟在父皇的身边,朱和问道。
“先在随便逛逛吧。”
朱明忠笑着说道。
作为宁靖郡国的王城,这座城市并不大,人口不过区区数万,瞧着与大明内地的县城无异。不过即便是如此,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朱明忠仍然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
广府话、广西话以及官话在街上混杂着,偶尔的还能听到一些土语,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听到官话,尽管许多人的官话说的并不流利。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让他倍觉欣慰。
“走,我们到那边的茶馆里的喝口茶。”
指着路边的一个茶馆,朱明忠就直接走进了茶馆,朱和和几名侍卫也急忙跟在他的身后。
“哎呀,几位客官二楼雅座请”
茶馆的伙计一见有客人上门,善于察颜观色的伙计连忙招呼着。
“客官要喝什么茶,一瞧客官您的打扮就知道你们肯定是从天朝来的,肯定是喝天朝茶,我们这里上好的碧螺春,还有”
在小二介绍着茶叶时,朱和则在一旁说道。
“一壶上等的碧螺春就行了,对了,你是怎么看出我们是从天朝来的?”
大家的相貌、打扮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啊。对于伙计一眼看出他们的来历,朱和倒是有些好奇。
“公子,一看先生和公子气宇不凡的模样,那肯定是天朝人物,小邦寡民是绝不会有先生公子这样的人物的”
小二笑嘻嘻的答道,对于这个答案,朱明忠微笑道。
“你这人倒是会说话,你是本地人,还是从内地过来的?”
“回先生,小的是本地人。”
小二的回答,让朱明忠打量了他几眼,然后点头说道。
“你的官话说的倒也流利,我看就是不少内地人的官话,也不一定能比得个你。”
内地像是两广、福建等地百姓更习惯说方言,这一次途径广东、广西时,对于当地百姓说方言,朱明忠可谓是深有体会,甚至许多火车站的员工,也只能说方言,否则就无法与当地百姓沟通,反观在这里,许多人都说着发音有些生硬的官话。
“嘿,先生,不是我吹牛,不少内地人根本就不会说官话,反倒是我们,上过社学的人,是都会说官话的,就像我说的官府,很多人都说和宫里说的没有区”
瞧见小二得意模样,朱明忠笑道。
“想必你学官话的时候,肯定没少用功吧。”
“用功,哎,先生不知道,在社学里读书的时候,如果不说官话,是要被罚抽戒尺,还要挂牌子罚站,我刚到社学的时候,手天天被打肿,天天罚站,后来罚着罚着就习惯了”
小二的回答,让朱和的神情变得有些异样,他没有想到,熟练的官话背后,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情。注意到儿子的异样,朱明忠点头说道。
“哎,这么说,你当初学官话,是没少受罪吧。”
“受罪?”
摇摇头,小二说道。
“也谈不上受罪,我们是明人,自然要说官话,要不然大王说什么我们听不懂,我们说什么大王听不懂,这样即便是官府说我们是明人,也没人把我们真的当成明人,客官,只顾得说话,忘记给您们要茶了,您们稍待,我这就去给你们把菜送来”
在小二离开包厢后,看着神情不太自然的儿子,朱明忠笑着问道。
“怎么,感觉有些不舒服?”
摇摇头,朱和反问道。
“父亲,是不是,在这里,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如果不说官话,就要受到惩罚?”
“嗯,大抵上应该都是这样”
朝窗外看去,朱明忠说道。
“不过,这里应该更宽容一些,毕竟,这里的百姓千百年来一直受汉风影响,在习俗上与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在秦、周、桂等国,推行的教化更严厉一些,毕竟,必须要有化上的认同,才会让他们认同华夏,认同大明,而语言、字的认同,又是所有一切的前提,只有通过明上的认同,将来,这里的人民才会真正的融入大明。而这种明上的融入,大概需要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说官话、习汉字、从汉俗,如此推行几十年后,他们身上土民痕迹就会完全消失,就会变得与明人无异,到那时,就不分华夷,所有人都融合为一体,而这种认同基础就是语言、明,对于诸夏各封国的国主而言,他们以少统多,想要做稳天下,就必须加强化上的认同,在化上强制认同的同时,通过联姻开成血统上的融合,然后在这一基础上,构建起一个属于他们的国体,甚至明”
看着窗外熙攘的行人,朱明忠知道这种融合才是未来,是人类的明的未来。
事实上,这样的融合并不仅仅发生在诸夏,在北方同样也在实施,对蒙古人的融合,是通过商人、驻军娶纳蒙古女子的方式推行,在朝鲜是通过的设立社学的方式,至于东北等地的生女真则是采用一种相对强势的方式,至于西南山民,则是采用相对温和的手段。现在的融合是一个被人为加速的过程。看似温尔雅,可是实际上,却又是强制的、不容抗拒的,不过即便是如此,手段也比历史上的蒙古人更为温和。
“属于他们的国体和明?”
朱和的眉头微微一扬?神情中带着不解。
“是啊,诸夏虽然是大明分封的封国,受大明明的影响,但是因为自身环境以及土民性情的不同,他们最终会发展出属于自己化,正所谓“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诸夏的明虽然受大明影响,但是,他们的百姓,大抵上都是土人,就像”
指着窗外的路人,朱明忠看着儿子笑问道,
“你看,他们与内地百姓有什么区别?”
“与内地百姓有什么区别?”
看着窗外的路人,表面上看来,确实与内地百姓无异,但仔细观察一会,朱和还是找到了一些不同。
“似乎衣裳与内地有所不同,尤其是女子的衣服,似乎、似乎大都是广领”
“诸夏女子多着广领,犹近唐宋风”
朱明忠笑道。
“其实,从汉代起,汉家女子的衣裳大抵上都是以广领为主,唐代更甚,宋代服饰沿袭唐代,所流行的也是身前半露的广领服饰,高交领服饰是金人带入中原的。宋灭亡以后,汉衣受金蒙女装影响才告别的低领。封建诸夏于南洋,南洋四季皆夏,所以,适合北方苦寒天气的高交领女装不为百姓所喜,所以类似唐宋时期的广领服饰就开始于诸夏流行,后来又传至诸夏,现在于内地也颇为风行,不过,这也算是回归正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