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铁骨 第1264节

备,甚至连最基本的食品都无从提供,在狭窄的船中苦苦挣扎求生。尽管在移民输送过程中也发生了传染病并导致人员死亡的事件,但是现在大明的海外移民快捷且高效。不过只是短短十余年间,纽约殖民地就拥有了超过三万名大明移民。并且以每年数千人的速度不断增加着。

终于,在八月十五即将到来的时候,在测得在海上的位置后,船长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他们会在今天下午抵达纽约港。

“大家将会在新家过中秋节!”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天中,他们都在那里谈论着纽约、谈论着他们的新家,但是当一切到来的时候,人们却显得有些紧张,李明典同样也不例外,他惶恐不安的看着远方,新家是什么模样?会不会有那些头插羽毛的土人作乱?

在气氛紧张,人心惶惶的时候,幼儿园与小学的毕业典礼还是前后举行了。作为校长的船长为孩子们颁发结业证书一张带有“纽约号”印章的结业证。

“孩子们,你们记住,你们曾经搭乘一艘船来到纽约,来到这片新大陆,对于我们来说,你们永远都是纽约号上的孩子们”

船长的语气平静且激动,他看着那些移民,他知道,他们都是“纽约号”的孩子,他们已经到达了新大陆的,很快就会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的劳作,“纽约号”是这213个家庭的经历,但这场经历,会把他们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最终,搭乘“纽约号”的来到这里的人们,会在这片土地上开枝散叶,改变这片陌生的大陆

而船长看着他们,心情却显得有些沉重,尽管他成功的完成了任务,但是航行中仍然有人死去了,仍然有两名移民因为身体虚弱,死在了海上,就在抵达纽约的前一天,他们还在船尾为病亡者举行隆重的水葬仪式。

再过几个小时,船就会抵达纽约,在港口办完相关手续后,移民会会前往移民住所。在那里逗留数日之后,然后就会前往拓殖地垦殖。他们将会在那里开辟新的市镇、村庄,最终,一个个移民点会大明进军北美的据点,从东向西,不断向内陆扩张。

在漫长的海上航程中,船上自治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实在历次移民中,都证明了这一点,这个后备村是完全的自治组织,在它的协调下,船上几乎从不曾发生纷争事件,移民们完全亲如一家,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也正因如此,早在多年前,移民接收地往往都会根据他们的意愿,将一船移民安置在一个地区,这些曾素不识的人们,在异域互相照顾彼此。

终于,在兴乾十八年8月14这天,“纽约号”缓缓驶进了纽约港,甲板上站满了移民,他们满怀憧憬的看着这座陌生的城市,注视着越来越近的纽约。

第296章 纽约(求支持,求月票)

当“纽约号”缓缓驶进了纽约港的时候,另一艘纵帆快船同样也在缓缓进港,甲板上数百个穿着汉家儒裙的女子,无不是满怀期待凝视着纽约城。

1681年的纽约,截然不同于另一个时空,此时的纽约,尽管名字未变,但是曼哈顿岛上的建筑却发生了变化一座座明式的屋宇取代了街道两侧的欧洲建筑。不过与几百年后曼哈顿相同,此时的曼哈顿市政归化整齐,方格形的街区散于岛上,甚至后世中央公园的位置,也显现出了公园的雏形。

“这就是天朝之城吧!”

蜜雪儿看着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忍不住问道身边的人。

“这里就是天朝之城!”

“天朝之城”,这是欧洲人对纽约的别称,因为这里到处都是异域风情的建筑,充分反映出他们对天朝的想象。

而对于这一称呼,纽约的明人欣然接受了,甚至也自称是“天朝之城”。

作为大明在北美的第一个殖民地,皇帝本人对这里倾注意了特别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城市的市政规划之中,曼哈顿的整体规划便出自兴乾皇帝本人的设计。对此,所有的纽约人都深以为荣耀。

“天朝之城”一定程度上也是属于他们,属于这座城市的荣耀。

身为纽约殖民总督的方中发,在迎接移民到来时,显得很是热情,甚至在新到移民中攀起了亲戚。

“哎呀,本官也是南直隶人,本官家在桐城,贤弟家在南直隶何处?”

“回总督话,小民家在苏州。”

“苏州是个好地方啊,天下再美不过江南,江南再美不过苏杭,说起来,本官可是已经多年不曾去过苏州了。”

何止是苏州,就是大明也已经五年不曾回去了。

“方总督是桐城人?”

看到那边总督与移民亲近的交谈,李明典便扭头问道正在登记的事务员。

“没错。”

“那岂不是与当今首辅是同乡?”

正登记名册的事务员头也不抬的答道。

“何止是同乡,总督是方首辅的亲侄子,总督的父亲是首辅的亲弟弟”

看似随意的回答,让李明典惊诧的看着那位正与移民谈笑风声的总督。

我的天,居然是首辅的亲侄子!

首辅的亲侄子居然会到这几万的域外殖民地。原本还为自己来这么远的地方,离开了祖地,而心有些许不满的李明典,这会只剩下了一个念头既然首辅的侄子能来这里,我这平民百姓来这里自然也是应该的。

有时候,一些不经意的事情,会改变人的一生,对于方中发而言,至少在几年前,他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会来北美,向他的另一位堂兄一样,作为方其义唯一的儿子,尽管父亲在他九岁时去世,自伯父归返后,对他就是极尽照料,尽管不曾徇私,但可以肯定的是,原本他的人生都已经注定的应该如何。可是当他从书院毕业后,通过官考试成为低品阶官员时,在他以伯父为楷模一步步的实现梦想时,堂兄探索新航路凯旋归来的消息,让他久久不能平静。

是成长于父辈的荣耀下,还是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每一个人都需要面对这样的现实,五年前,在伯父的家中,即将晋升到吏部选司的他提出了希望到殖民地任职的要求。当时方以智甚至还有些不太能理解,直接加以拒绝,毕竟,他是其弟弟唯一的血脉。尽管方以智拒绝了,但方其义还是主动上书吏部,请求往殖民地任职。

殖民地的总督,看似位高权重,可从来不为官员所喜,毕竟,那里距离本土太远,身处蛮荒之地,谁知道会是什么结果?

非是不得已,没有谁愿意去殖民地。

一任五年,任满之后,但凡是殖民地官员,都会急急的返回本土,一天不想多呆。可在五年任满后,方中发却要求连任。本来作为大明最远的殖民地,纽约殖民地总督就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吏部自然顺水推舟同意他连任一任。

在过去的五年间,他错过的许多,错过了儿子从书院毕业,错过了儿子的婚事,错过了孙子的出世,可在另一方面他却见证了这座“天朝之城”的崛起,现在这里早已经整个北美东海岸最大的城市,也是最繁华的城市。

不过短短十几年间,汉人就像欧洲人证明了,在城市建设和市政管理上,他们远远领先于欧洲。

正当方中发亲近的与同乡聊天时,一名海关官员跑来轻声说道。

“总督,从英国来的“女儿船”来了。”

听到“女儿船”来了,方中发的面上带笑,对周围的移民说道。

“本官那里还有事情,便不打扰诸位了,待过些时日,等大家在新村安顿好了之后,本官必定会到新村与诸位畅饮。”

所谓的新村,就是移民的安置点,一个新村就是一座小城,一个聚居点。现在纽约殖民地有数十个这样的新村。

“女儿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往码头走去时,方中发问道。

“一共413人,途中有3人死于疾病。”

“嗯,413名女子,还好,还好,明年这个时候,我纽约殖民地,就能再多出四百多幼儿,如此,久而久之,这北美必定尽是我华夏人。”

在往码头去时,途中可以看到不少穿着汉服的西洋女子,她们往往会拉着一个明显带着混血儿特征的孩子。而这些西洋女子往往都是乘女儿船来此的。

而所谓的“女儿船”,是纽约、南非等殖民地的特色,当时英国同意把纽约殖民地租借给大明时,整个纽约只有四五千人口,而明人不过只有一千多人,即使是到一年后,也不过只有两三千人,比起殖民地时的英国人、荷兰人人口严重不足。这两三千人大多是军人、商人和少量流放犯,几乎没有什么女性。女性多半是女仆或官员的家眷,人数少得可怜。那时陛下一心想让北美殖民地繁荣起来,因此对“嫁女”之事很积极。但是当时国内却鲜少有女子愿意嫁那么远的地方。

首节上一节1264/176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