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骑 第1028节

正是蔡邕的极力举荐,让李利有了独当一面的机会,至少让他少奋斗三到五年时间。年仅十七岁便位居一郡郡守之职,这在大汉历史上堪称绝无仅有的第一人。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雪中送炭,让李利一辈子都不能忘记他的恩德。

也正是因为这样,在董卓被刺身亡之后,李利可以不管别人的死活,却不能不救蔡邕。还是因为蔡邕,李利占据长安之后将董卓以王侯之礼风光大葬,还不得不对满朝百官以礼相待,善待汉帝刘协和皇室成员。

时至今日。李利和蔡邕之间已经很难说清楚到底谁成就谁。如果没有蔡邕的举荐,李利就不可能顺风顺水的一路走过来,整个历程将愈发坎坷,甚至是举步维艰。从这一点上看。蔡邕对他有大恩,大到无以为报的程度。可是如果没有李利的全力营救,蔡邕早在董卓身亡之后就会被王允处死。从而彻底与世长辞,世间再无蔡邕其人。再看蔡邕现在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和名望。他是长安太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又贵为太尉。位列三公之首,所有从太学院出仕的文官和武将都是出自他的门下。在所有士族之中享有无以伦比的崇高地位,在世家豪强之中的名望甚至比李利还高。

现如今,蔡邕真正是誉满天下,名望之高、身份之尊崇,足可与李利相提并论。因此,他是西晋国内唯一能与李利平起平坐的文圣泰斗。

严格说起来,蔡邕对李利有知遇之恩,可是李利对他同样也有知遇之恩。他帮助李利成就了帝王霸业,李利也让他成为文坛泰斗,成为当代儒生文士的一面旗帜。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复杂,也很亲近,多年来一直相互扶持,相互依存。

一杯茶就是一份回忆,一杯茶能够引发无限思考。端着蔡邕递上的茶盅,李利感慨良多,思绪纷飞。

实际上他很清楚蔡邕最近为何整天去皇宫找他唠叨的原因,因为蔡邕亲自出面找他,太学院的其他人就不用再去了。是以蔡邕其实是在替他分忧,维持新朝之初的平稳局面,不希望他被太学院的琐事所干扰,从而挡住孔融等人的言路,使得新朝成立之后得以平稳过渡一段时间。

然而蔡邕能阻挡一时,却不能拦截一世。该来的早晚都会来,拖延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坦然面对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思索片刻后,李利放下茶盅,神色平静的道:“太学院更名皇家学院,所有从这所学院走出去的学生就是天子门生,出自我李利的门下。既然是天子门生,那么他们出仕之后的仕途和前程就不用诸公担心了,朕自有安排。不过文举公既然一再追问,朕索性当着诸公的面把话挑明,省得诸公心绪不安,一直惦记于心。”

说到这里,李利话音一顿,神情变得异常严肃,沉声道:“天子门生不好当啊,身份虽然尊贵,却享受不到应有的特权。否则,一旦天子门生都能享受特殊待遇的话,那么对天下其他士子而言就不公平。所以,为了公平起见,一个月后长安将举行建国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所有三年之内出仕的文官必须参加,所有结业的学生也必须参加考试,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能出仕。

从今往后,凡是举荐出仕的必须是拥有列侯爵位的功勋之臣才有资格举荐,并且实行举荐连坐制度,谁举荐谁负责;政绩卓著者举荐之人一同嘉勉,平庸无能者举荐之人一并受罚。”随即,李利根本不给蔡邕、孔融等人思考的时间,遂将科举考试细则和盘托出,随后再不逗留,起身就走。

(小说《骁骑》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

第224章洛神出世

伴随“嗵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寂静的养心殿随之动起来,十余名宫女来往穿梭于宫殿之中,赶在陛下踏进宫门之前做好一切。

片刻工夫,宫殿里再度恢复平静,一名身姿靓丽的内侍女官挥手屏退宫女,独自跪坐在御案旁边煮茶,静候出宫巡视的陛下归来。

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偌大的宫殿里煮茶,沸腾的茶水“咕嘟咕嘟”作响,随着热气缓缓升腾、飘散,宫殿里充斥着清香的气息,闻之令人心旷神怡,见之令人心情愉悦,将烦恼和忧愁全都抛却。她是专管养心殿的女官,只要李利在宫里,她就在养心殿里侍弄煮茶,随时恭候李利的到来。这是近几年里一成不变的规律,她的存在似乎只为等候李利,为他煮茶,给他一个停下脚步歇息的空间。

她的身份很特殊,整个皇宫都可以随意走动,无论是长乐正殿还是内府后院,她都不受限制,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没有人阻拦,还可以随意支配各个宫殿里的侍女和禁卫,地位超然。

原本她可以得到更加丰厚的封赏,成为晋国第一位正式受封的女官,可她却毫不犹豫地推掉封赏,只求能够长期待在养心殿里。这样的要求曾一度让皇帝李利很为难,奈何内府上下一致同意,共同举荐她出任养心殿主事,于是皇帝也无法拒绝,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高兴就好。

不多时。出宫视察的李利大步流星地走进殿门,跟随他一同前来的还有相国李玄、卫将军郭嘉、中常侍李儒、右将军诸葛亮和长安尹陈宫等五位当朝重臣。

乍见这些人进来。这位身姿靓丽的女官并未立即起身上前行礼,依旧坐在原地一动不动。俨然视若无睹。直到李利走近之后,她才起身迎上去,欠身施礼,却并不言语,随即动作娴熟地走到李利面前,解下他的裘皮大氅,抱在怀里,遂躬身退到一旁。而李利似乎早已习惯了她的存在,仅是微微颔首而已。没有额外表示,这时被女官屏退的宫女再次现身,奉上温热的毛巾为李利净手。

随着宫女们快步离去,李利在御案后坐下,靓丽女官跪坐在他身边,斟上一杯热茶,递到他手里,遂坐在一旁静默不语。堂下自有宫女为李玄等五人奉茶,而他们见到女官之后纷纷揖手施礼。而后方才落座。

这一套无声的礼仪,如果让不明内情之人见了一定会感觉很奇怪,堂堂六部尚书和位比三公的将军为何要向一个内侍女官施礼,而她却摆出高姿态。甚是傲慢,俨然故作矜持。可是李玄和郭嘉等人早就习惯了这种特殊的见面方式,早已见怪不怪。或者说他们同李利一样默认了她的存在,并且将她视作内廷十几位娘娘之中的一份子。身份尊贵,地位超然。

她就是甄宓。甄氏张蔼的掌上明珠。自从张蔼跟随李利之后,她就跟着母亲一起住进内府,那年她刚满十周岁,不经意间十年过去了。如今她已是亭亭玉立的大姑娘,早已过了及笄之龄,平日里帮助母亲打理内府名下产业,天资聪慧,乖巧喜人,加之又生得花容月貌,深得李欣、滇无瑕等人的喜爱,说是宠爱丝毫不为过。

由于甄宓打小就爱缠着李利,她的母亲张蔼跟随李利多年却没有生养,显然是对未来心怀顾虑,或者说有着长远考虑。而今张蔼已经步入不惑之年,全身心投入到打理内府名下产业之中,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如果李利不主动找她,甚至很少和李利单独相处。并且,在不久前的赐封内府妻妾之时,张蔼不在封赏之列。这并不是李利不愿意给她名份,而是她坚决推辞,于是她没有接受嫔妃的名分,转而成为内府总管,正式接管皇室名下产业,地位之高、权柄之大不逊于任何一位贵妃。此外,张蔼还担任宗正府内事监,相当于宗正府主事,而宗正李傕不过是挂名而已,并不参与具体管理事宜。这是李利对她的变相补偿。

同样作为补偿,李利有意敕封甄宓为晋国第一位有正式名号的公主,却遭到张蔼母女俩和一众妻妾的一致发对。由此封赏甄宓之事便不了了之,权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实际上李利知道众女的心意,也知道甄宓一直就没把他当成继父,从十几岁开始就黏着他,除了她的母亲张蔼之外,对李欣等女从来都是以姐姐相称;真正是人小鬼大,身体还没长成呢,但心智却不次于成年人。但是李利一直迈不过心里的那道坎儿,一直对甄宓宠爱有加,有的只是经年累月中积累的亲情,却没有男女之情,从不逾越雷池半步。

怎奈甄宓一天天长大,而且越长越漂亮,越来越动人,知书达理,聪慧过人。更何况,她现在已然是二十岁的大姑娘了,放眼天下,像她这么大还没嫁人的少女实在是屈指可数。闲暇之时,李利都替她发愁,可她却像个没事人一样一点不着急;只要李利一提起她的婚事,她就急眼了,毫无形象地冲上来与李利厮斗一番,打得李利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这让李利对她一点办法没有,只能听之任之,只要她自己高兴就好。

然而不管甄宓心里想什么,李利都没有非分之念。他可以接受姐妹花,也可以和众多妻妾大被同眠,却不能接受母女两代大小通吃的荒唐之事。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需要有底线,毫无原则的处世方式断不可取,至少李利目前还做不到。

此外,登基大典之后,李利明显感到自己越来越孤独,正在朝着孤家寡人的方向发展。作为帝王,他所做的每件事都为了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无限巩固统治地位;其二,打压家族势力,摒弃个人私利,为黎明百姓谋福祉。说是两个目的,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同一目的:巩固统治。

正是因为身份和地位的转变,无形中让李利失去很多东西,失去了正常人所能享受的生活和快乐,变得越来越孤立,愈发孤独。在此之前,他和麾下文臣武将可以称兄道弟,大块吃肉大口喝酒,偶尔还能和他们插科打诨,一起逛窑子。但现在不行了,即使他自己愿意,麾下文武百官却无时无刻不陪着小心,处处毕恭毕敬,做事说话都要仔细斟酌之后才敢呈报给他,轻易不敢开口,更不敢无的放矢。

好在李利的妻妾们还没有太大变化,即便这样,她们之间还是有些改变。例如,她们之间越来越客气,越来越懂礼数,想方设法讨李利欢心,闺房之中越来越火辣,几乎达到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甚至还会做出让李利都大感吃惊的事情。为此,李利特意将她们聚在一起,好好给她们上了一堂政治课,做做思想工作,然后又是昏天暗地的大被同眠,让她们姐妹之间坦诚相见,破除她们之间尚未成型的隔阂。事实证明,他和妻妾们十几年的感情经得起考验,经过他的开导之后,内府之中的无形隔阂迅速消失,众女之间再度和睦如初,亲如姐妹。

尽管如此,李利依然感觉到她们之间还有一定的隔阂,只是暂时被他压制下去了,短期之内不会凸显出来,却终究无法根除。时至今日,真正没把他当做高高在上的皇帝之人,恐怕只有敢和他打架的甄宓。就因为这样,李利允许甄宓自由出入皇宫,并把养心殿教给她打理,还给予她很多特权,尽量让她不受约束。这是因为李利渴望自己能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希望甄宓永远保持这份难能可贵的纯真;只有见到她,李利才会感觉自己与普通人没有两样,身心才能真正平静下来,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安宁。

在李利看来,所谓的人间帝王、高高在上的皇帝,其实就是把自己架在火上烘烤,把自己摆在所有人的对立面,自己想的是巩固统治和黎民百姓的利益,而站在自己对面的文武百官却时刻被他们的自身利益所困扰,并为此殚尽节虑,想法设法和他这个皇帝周旋。而所谓的忠臣就是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克制自己的私心和私欲,或者说他们考虑的是家族利益如何长远,真正无欲无求的忠臣并不多,寥寥无几。相比之下,武将要比文官更纯粹一些,更豪爽直白一些,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只是为了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而已,很多时候都能顾全大局。

就像眼前的情形,半个时辰前李利在皇家学院郑重宣布将于四月初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从此以后废除举荐制,全面推行科举制。

这不,前后不到半个时辰,李利还没有回宫,诸葛亮、陈宫和李儒等人就闻讯赶来了。

这并不是说他们都有私心,都不赞成科举制,而是他们第一时间察觉到科举制一旦实施,必将掀起轩然大波,从而彻底改变现存的出仕体制,其影响之大之长远,已然超出他们所能预料的范畴,后果将无法预测。

ps:衷心感谢:龙游商人书友的月票支持,多谢!

第225章百年大计

事出突然,李玄、郭嘉和诸葛亮等人事先没有得到一点风声,等到他们闻讯之后,李利已经当着蔡邕、孔融等当代大儒的面当众宣布了。

皇帝一言九鼎,话已出口就不能更改,断无收回成命之理。

更何况,晋国初立,皇帝的威信不容置疑,哪怕这个决定是错的,也要将错就错坚决执行下去。

有鉴于此,得到消息的陈宫、诸葛亮和李儒三人第一时间赶到进宫,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轩然大波,以及消除由此引发的动荡和其它负面影响。

赶来皇宫的途中,他们就已经想到,十二年前西凉初定,钱粮紧缺,局势不稳,可是李利却在处境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不惜一切代价筹建太学院,并借用汉帝之名强行征召各州各郡名士前来长安授学。由此不难看出,李利当时的决定并不是盲目之举,其目的就是为了亲手筹建学院,培养出一大批青年才俊,等到时机成熟之时再将科举制推出来,用科举取士取代原有的推荐出仕,从而彻底改变现有的出仕制度。

一念至此,他们很清楚,这是李利筹谋已久的长远布局。整个布局完全是由李利独自策划的,所有人都被蒙在鼓里,直到彻底揭开面纱的那一刻,他们才后知后觉。

从李利当众宣布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表明了坚定的立场和态度,全面推行科举制的决定已成定局,无论遇到多大阻力都无法动摇李利的决心。

事已至此。李玄等人也无可奈何,唯一能做的就是积极面对。随时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此时他们之所以跟随李利进宫,其实就是为了和李利商议科举制的利弊。如何维护朝中那些既得利益者的自身权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可以预见,西凉境内一定会大乱子,虽不至于一片混乱,但局部动荡则不可避免。

毕竟,那些跟随李利一起征战多年的将领和各州郡的文官们,辛辛苦苦奋斗多年,其目的就是为了封妻荫子,给子女谋个好前程。可是一旦推行科举制。那么他们现有的一切就将付诸东流,自己的子嗣将来想要出仕还得参加考试,不能通过考试就无法出仕,这种结果是他们无法接受的。不能接受就必然引发他们对李利的不满,随之而来的就是局势混乱,政局动荡。倘若任由这种局面发展下去,势必动摇整个西凉的根基,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消除文武百官的抵触情绪。详细解读科举制的有利一面,设法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对他们施以安抚,从而将有可能到来的动荡扼杀在摇篮之中。

趁着喝茶的空隙。李玄将自己和郭嘉等人的忧虑和盘托出,既而恭声道:“科举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显贵都可以通过科举出仕,这样以来。朝廷就可以大范围选拔人才,择优取士。自此以后就不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此外,还可以打破世家门阀和士族独占朝堂的格局。对巩固我朝统治地位大有裨益,实为巩固国本的上上之策。”

说到这里,李玄语气一顿,抬头看向李利,却见李利面带微笑的对他轻轻点头,却并不接话。

显然,李利很了解李玄,知道他惯用欲抑先扬的陈述方式,首先肯定科举制的优越性是为了表明他坚定支持李利的立场,然而在表明立场的同时他又有许多顾虑。如果李利此时接话,主动询问于他,那么他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说出自己的担忧。奈何李利根本不接招,静等他把话说完,这就迫使李玄必须慎重组织语言,该说的可以说,不该说或不确定的就不要说了。

眼看李利微笑不语,李玄颇感无奈的摇头一笑,继续道:“正如陛下此前常说的一句话: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固然有着诸多裨益,却也有不足之处。不久前,我朝新立大封群臣,文武百官皆有封赏,这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既得利益者’。按照惯例,等到他们的子嗣长大成人之后就能自然而然地举荐出仕,或从文或从军,都能得到一官半职。

可是推行科举制度之后,这种局面就会随之改变,文士出仕必须参加科举考试,武将出仕也要经过武举选拔,其结果就是众多功勋之臣的子嗣极有可能无法顺利出仕,这等于是断了他们的后路。果真如此的话,形势很严峻,后果无法预料。”点到即止,李玄直接点破利害关系,而后闭口不言。多说无益,他很清楚话说到这个份上,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晰了,至于李利如何决断,就不是他李玄所能左右的。

听完李玄的话后,李利不置可否的微微一笑,既而将目光转向陈宫、诸葛亮和郭嘉等人身上,问道:“看情形,你们几个已经提前商议过了,想法一致?”

“陛下英明,臣等确有此意。”陈宫四人纷纷出声附和道。

首节上一节1028/105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