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之战后,豪格大败,退入朝鲜后惶惶不可终日。
清军被明军堵在朝鲜,到路不通,三面环海,无路可逃,已经陷入死地。
本来豪格收到明军集结辽东,准备攻击朝鲜的消息,急得准备跳海,不想明军忽然停止攻击,立时让他松了口气,并开始盘算出路。
西南方,孙可望败回升龙城后,周军主力损失大半,使得孙可望的zheng quan极为不稳定,南部甚至爆发了占城人的反叛。
魏军如果继续进攻,周zheng quan必然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魏军接受和议就给了孙可望喘息的时间。
南明方面,因为魏军注意力转移,紧张的气氛降低,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此时魏军水师弱小,海岸线又长,上任的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对liu />
海岸线长,魏军无法处处设防,明军水师机动,很容易找到弱点突袭一处,若是如此,南明势力必然比倭寇还要难缠。
海上贸易受阻,高义欢想了许多办法,来解决江南商品的销路,可是江南士绅商贾的损失依然很大。
这些人迫切需要恢复贸易渠道,有的通过关系,影响在大魏朝为官的江南人,有的则暗勾结南明,又干起走私贸易。
虽说高义欢坚持要剿灭南明,但是在魏国内部,其实有不少官员,都建议与南明议和。
他们认为反正解决不了南明,不如和谈,拖延时间,等待水师练成,再翻脸一战。
这其闽浙总督丁启睿,就是代表人物,他主持福建、浙江军政事务,直接面对占据夏门、台湾的郑成功,压力可以说相当巨大。
虽说南明势力与大魏相比,已经没了翻身的机会,但是眼下大魏水师未成,却也奈何不了南明,甚至还打不过南明。
郑家在福建有着深厚的根基,郑成功很容易弄清楚沿海的防御,然后选择一处袭击。
这样一来,丁启睿必然疲于应对,因此他到福建之后,分析局势,并未采取对抗政策,对海上的南明势力,一直保持防守怀柔的策略,甚至经常与郑成功互通书信。
虽说丁启睿这么做,没得到高义欢的允许,落在一些人的眼,难免有勾结南明的嫌疑,但是他到福建后,沿海确实比较安宁。
因为东南沿海相对稳定,此时郑成功已经不在厦门,而是在台湾大员。
自从赶走荷兰人后,郑成功就将台湾当成了自己的后方来经营,将大批眷属送到台岛。
如今大员湾周围,已经登陆了三十多万人,有军属,也有百姓,还有不少工匠。
此时台湾岛并未完全开发,绝大多数地区,依然处于原始的状态,南部主要是汉人聚集,北部则有汉人和熟藩杂居,还有一些海盗和海商建立的寨子,在岛得内部,则是生番的地盘,他们还未开化,贸然进入风险极大,很有可能被生番砍了脑壳。
这时郑成功主要经营台湾南部,大半年的时间里,已经在台湾设了四五个县,大员湾周围,到处都是新建的房屋,开垦的土地。
台湾气候温暖,冻不着人,移民也都是闽粤人士,对台湾气候水土没有不适应,百姓已经安定。
这时郑成功领着一群人,站在码头边,远远驶来几艘海船,旁边部将立时开口道:“国姓爷,陛下到了!”
第1058章朱慈烺巡视台湾
大员湾附近的旷野上,到处都是帐篷,还有胡乱搭建的草棚,从福建沿海移民过来的百姓,大多被安置于此。
为了管理百姓,郑成功设立数个县,委派官员,管理着岛上近百万汉人,以及数十万熟番。
大员县,也就是荷兰人修建的赤坎堡周边区域,成为了移民的主要聚集点。
现在明廷liu />
受到郑成功的邀请,朱慈烺决定到台湾来看一看,顺便与郑成功商议一下,眼下的局势,看怎么对付魏军。
这时朱慈烺在郑成功的陪同下,来到赤坎堡外的移民营地,女人们正忙碌着洗衣做饭,一群群孩子在帐篷和棚户之间捉迷藏玩耍,男人们则在远处山林,砍伐树木,开垦荒地,挥汗如雨。
朱慈烺与郑成功都穿着常服,可是一路走来,还是有不少百姓行礼。
郑成功如今已经三十岁,整个人越发精悍能干,他骑着马,一边走一边给成熟许多的朱慈烺介绍道:“陛下,台岛是块宝地,岛上树木众多,巨木也不少,造船建房都可以就地取材。现在我正派人组织百姓,砍伐树木,用不了一年,就能在此建起一座容纳数万人的城池。”
朱慈烺看向远处伐木的汉子点了点头,问道:“粮食能够自给自足么?”
这是朱慈烺最关心的问题,琼州岛上的粮食便消耗惊人,已经快撑不住了。
郑成功道:“臣请老农看过,这里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新开垦的土地肥力足,等过段时间把种播下去,用不了几个月就有收成。现在岛上到处都是土地,缺少的是人,每家每户可以随意开垦,粮食自足并没有问题。”
朱慈烺微微颔首,这时一群人正好经过一片帐篷旁,便见有三四十人聚集在一起,席地而坐,似乎在召开家族会议。
朱慈烺遂即翻身下马,众多百姓见一群兵士过来,吓得他们纷纷站起来。
郑成功连忙道:“大家不要害怕,陛下来看看大家的情况。”
百姓们听说是皇帝来了,吓得纷纷跪下,磕头行礼,“草民拜见陛下!”
朱慈烺难得露出微笑,摆摆手,“大家都起来吧,不要多礼!朕与你们随便说说话!”
侍卫搬来小马扎,朱慈烺坐下,示意郑成功,坐在自己身旁,最后招呼百姓席地而坐,
朱慈烺问道:“你们都是哪里人?”
“陛下,草民等人都是潮州人!”一名老头说道,看样子应该是族长。
朱慈烺叹息道:“让你们背井离乡,朕之过啊!”他沉默一阵,抬头看着众人又问道:“你们在这里还习惯吗?”
百姓大多低着头,不敢和皇帝说话,最后还是老头左右看了看,才磕头回道:“陛下,潮州多山少地,其实我们那里的人,很早以前就时常出海。有不少人去了吕宋,甚至更南的岛上讨生活,都过得很好,我们来到这里,官府分了这么多土地,气候也与家乡一样,并没有什么不习惯,只是有点恋乡而已。”
朱慈烺听了这个回答,倒是有些意外,当下又与老头说了几句,询问了一些情况,听老头说着潮州人出海,在吕宋等地生活的故事。
在朱慈烺看来,背井离乡,是一件很伤感的事情,不到万不得已,他不会选择离开家乡。
朱慈烺对于离开大陆,败退到海岛,始终耿耿于怀,心非常痛苦,可是听了老者的话,却有一丝不一样的感悟。
国地大,各种地形都有,不一样的土地,养育了不一样的人,在平原地带,人们安土重迁,可在福建和粤东,山多地少,种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便逼着多余的人口往外发展。
下南洋,便是这种内因造成的特殊情况,高义欢对于如何移民,控制西伯利亚,伤透了脑筋,可是在南洋,福建广东的先民,却已经自发的向南洋移民数百年。
对于粤东和福建的百姓而言,他们依然恋家,但是走出去,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可能带来更好的生活。
朱慈烺一直想返回大陆,可他清楚的知道,不可能了,所以他心一直非常痛苦。
方才的谈话,让朱慈烺忽然意识到,既然大陆容不下他,或许他可以像福建、粤东的百姓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