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787节

两个月前,瓦剌攻入叶尔羌后,商队带回了消息,高义欢就知道会有一战,便已经在做准备。

斥候和商队得到的信息,都被参军标注在巨大的沙盘上,让将领们一眼就能看清局势。

这时高义欢又补充道:“孤王首先说明一点,西域和漠西道路遥远,沿途没有补给,不利于步军出征,也不利于长期征战。因此孤王只能动用选虎、龙骑、定西三镇马军,以及召集青海的蒙古人、吐蕃人随行,而且必须迅速结束战争。”

击败满清八旗后,高义欢对于瓦剌骑兵并不恐惧,时代正在转变,骑兵的身份也在发生改变。

约制魏国击败瓦剌的主要因素,是地里环境,是茫茫草原和无边无际的沙漠、隔壁,以及由此造成的后勤压力。

此时以魏国的情况,负担不起粮食的运输,也没实力维护近千里的粮道。

一个民夫从关中运一百斤粮食到莎车,来回一个多月,粮食要被吃掉大半,并且他还得带水和走回来的粮食。

因此,魏国只能出动马军,自带军粮,迅速击溃瓦剌人。

金声桓闻语,看了眼沙盘,立时便道:“大王,臣以为简单,巴图尔珲带着主力,攻入叶尔羌,那我们就轻骑突进,杀入漠北。届时巴图尔珲得到消息,必然退军。”

堂内众人议论,瓦剌人共计十六万大军,十万在天山南麓,六万留在天山之北,魏军想要速决,攻击漠北确实是最迅速,最快捷的办法。

当下便有不少人赞同,这时李定国却道:“大王,臣以为不妥,漠西蒙古并不集中,要是他们游而不战,我们便无法在短时间内,迫使巴图尔珲收兵。蒙古人难以对付,在于他们居无定所,臣看漠西版图,比关中还大,而瓦剌可能早就有所防备,如果突袭不成,能不能找到他们便是问题。臣以为救援叶尔羌,只有一次机会,还是稳妥起见,一锤定音。”

高义欢微微沉吟,漠西确实太大,巴布尔珲只带走十万人,估计就是防着西魏,而蒙古部落在草原上游动,留下的六万人多半没在一起。

魏军要是知道瓦剌各个部落的位置,突然袭击,或许能够得手,但一旦瓦剌人有防备,各部落游走避战,在忙忙草原上,要找到他们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金声桓挑眉看了李定国一眼,语气中有点不舒服,“那李都督想怎么一锤定音!”

李定国沉声道:“我以为攻击漠北只能派出偏师,分散巴图尔珲的精力,动摇他的决心。蒙古人善于游斗,我们大军追击,他会跑,甚至回头射几箭,大军撤退,他们又会追上来,看准时机出手,犹如狼群。如果攻击漠北,瓦剌不与我们决战,战事必然拖得很长,大军最后必然后勤不济,只能撤退,反而会给瓦剌机会。叶尔羌境内城池众多,我们赶到莎车,巴图尔珲必然与我们决战,否则他攻击叶尔羌的计划便算失利,而只要瓦剌愿意决战,以大魏的实力,必能击败瓦剌,一战解除叶尔羌的危局。”

李定国说着,忽然看向高义欢,“另外,瓦剌人已经崛起,必然会长期威胁我大魏的商道,救援叶尔羌,便于大魏直接控制西域。”

高义欢眼睛一眯,攻击漠北,就算将巴图尔珲逼退,他还能再来,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瓦剌一退,叶尔羌汗国将继续控制西域,魏国没有驻兵叶尔羌的借口,趁着救援叶尔羌,西魏却有机会直接控制西域,这点让高义欢很动心。

花费大力气救援,来了就没有走的道理,毕竟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版图嘛!

“哈哈!”高义欢当即笑道:“两位卿家说得都有道理,那就一路攻击漠北,一路救援叶尔羌。”

高义欢虽这么说,但是其实是采纳李定国的建议,偏师扫荡漠西,主力寻求与巴图尔珲决战。

(感谢人称吹神的400,书友150531231117678的200打赏,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870章 王子急哭了

一百多年前,瓦剌太师也先,俘获明英宗,大军逼近北京。

于谦挺身而出,发出“建议南迁之人,该杀”的怒吼,一举鼎定大局。

这时,瓦剌大军已经逼近北京,摆在于谦面前的难题还有很多。

土木堡葬送了明朝所有的精锐,于谦需要士卒和军粮,可时当时却有个困难,粮食不在北京,而在通州。

这时瓦剌小股骑兵以到,如果让北京的军民去运粮,也先可能突然杀到,攻下北京,民夫运粮没有护卫也容易被瓦剌发现,从而夺取通州的粮食。

如果瓦剌骑兵一来,通州很可能守不住,粮食会落入瓦剌人之手,而瓦剌人有了粮食,就能长期围困北京。

此时,就有人建议将通州的数十万石粮食烧掉,可是烧了粮食,赶来北京的援军,便没粮吃了。

这个问题困扰着北京的大臣,不过于谦一句话,便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让从南面赶来的援军,先去通州,每个士卒自取口粮,通州的几十万石粮食,便被二十万援军,护送着运入了北京。

八月底九月初,正是秋收时节。

虽然从一月间的忻口之战后,魏国已经大半年没有大战,但此时正是百姓忙碌的时节。

此时,明显不适合抽丁,可是叶尔羌那边却又不能继续拖下去。

虽说莎车城是否被攻陷,叶尔羌阿布杜拉汗是否被瓦剌杀死,对于高义欢而言都不是很重要,但是魏国却不能忍受商路断绝。

如果长此下去,魏国手工业必然受到重创,重新沦为农业为主的边缘性区域,而藩府抄发的银票,没有税收作为支撑来进行回购,那银票信誉也可能崩溃。

这时王京城外灞水沿岸的仓库旁,一队队的魏军马军,在此集结,每匹辅马上都驮着两袋子粮食,或者是肉干、盐巴,然后便各自翻身上马,浩浩荡荡的往西行军。

从关中通往嘉峪关的官道上,骑着战马,背着火铳,身边跟着一两匹备用马匹的魏军士卒,还有装着帐篷等物资的骡车,从早到晚络绎不绝。

因为步军出征,准备时间长,行动速度慢,消耗又十分巨大,所以高义欢暂时只调动三镇马军。

得益于击败清军,加上魏国有了自己牧场,以及与蒙古人和吐蕃人进行茶马交易,魏军拥有了大量的马匹。

高义欢便下令,被征调的各部马军,先到王京附近的仓库,自取口粮,然后骑马西进。

在从关中前往嘉峪关的途中,各州府储备的仓库,也将向军队敞开,让军队进行补充。

这样一来,从关中到嘉峪关千余里的道路上,魏军消耗的粮食,便能再次补充,以便魏军出关时,能够携带大批口粮。

于此同时,高义欢还下旨征调,青海的蒙古人和吐蕃人随军出征。

当然藩府将赐给这些部落一批堆积在关中仓库内的棉布、粮食,还有其它物资,来换取这些部落的牛羊,让这些随军出征的部落,赶着成群的牛羊,作为大军的口粮,并替魏军照看战马。

时间到九月初,在嘉峪关内,已经聚集了五万魏军马军,还有一万多蒙古人和吐蕃人,共计六万大军。

此时,九月十日,高义欢在护卫的簇拥下,来到嘉峪关,召集参战的魏军将领,还有蒙古人和吐蕃人的首领,以及被救助的对相叶尔羌王子,当众宣告,“从今以后,凡事我大魏子民,以及藩属子民,不再分汉人、蒙古人、吐蕃人、叶尔羌人,只要归附大魏,说汉话,写汉字,一律都是孤的子民,皆称魏人,孤王将一视同仁。从今日起,魏人将共同进退,齐心协力,对抗来犯之敌!”

次日,六万魏军,雄赳赳,气昂昂的开出嘉峪关,铺天盖地向西而进。

与此同时,李过帅五千人马,进入河套,同吴三桂、巴布等人配合,出击漠西,魏军奏响了与瓦剌决战的最强音。

草原民族不像中原,中原王朝败得再惨,给三四年的时间,军力又能恢复过来。

草原民族大败一场,壮丁损失后,却是致命的伤害,至少得二十年才能恢复,而有的则在这二十年间,已经被别的部落消灭。

高义欢表面不在乎三面包围,其实他知道,处理不好,还真有极大可能,对西魏造成威胁。

这一仗,他的目标除了控制叶尔羌,保护商道,也是为了打疼瓦剌,让多尔衮和朱慈烺的算盘落空,以便他攻击多尔衮时,后方没有威胁。

这时魏军开出嘉峪关,豫国公徐黑虎率领骑兵风驰于前,铁蹄滚滚之下,沿途的黑山叶尔羌纷纷避战。

九月十五日,仅仅五天之内,魏军穿过哈密、吐鲁番到达塔里木河之北的博湖。

首节上一节787/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