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县令脸上露出惶恐之色,心里却一阵欣喜,在官场混久了的人都知道,上司训斥下属,有时候未必是件坏事,可能是想提携你。
高义欢贵为大魏主君,日理万机,能和他将道理,那就是觉得他这个人提点后,还是能够用一用的。
知县只是七品小官,根本没有资格面见魏王,魏王下来视察,身边都是朝廷、省里、府里的官员围着,他也只能远远跟在后面打个酱油,今天能在魏王跟前说几句话,还能听魏王教诲,便算是进入魏王的视野了~~~~~~
“臣斗胆请大王教诲!”郑县令忙惶恐道。
高义欢心情很好,微笑道:“若是安置普通难民,郑县令自然没有错,但对待与我们信仰不一样,或者是少民,就是太急功近利,只图眼前的安定,而忘了,西晋和唐的教训了。少民内迁,要是不能同化他们,一旦天下动荡,就会出现大问题。因此在安置上,不能只考虑眼前,要考虑到今后百年,甚至更久远的问题。”
郑县令脸上露出震惊之色,不禁佩服起来,大王就是大王,思想的高度,不是他们能比。
高义欢顿了顿便接着说道:“孤王以为在安置的问题上,必须分散处理,并且要立下标准,首先将我们汉人聚集的区域,划分出来,安置时不能改变安置地的人口结构。汉地的人口中,汉人必须要占据九成以上,每个县,每个村都是如此,必须要保持主体民族的强势。若是人口结构改变,汉人占比下降,就必须进行迁徒,来保持比例。这样最多五十年,安置的百姓,就会被同化掉。”
高义欢来了兴致,继续说道:“这个方法,对于我大魏经营西域、征服四方诸夷也同样管用。对于我大魏新征服之地,可以通过内迁同化和将汉民迁徒过去两种策略,来改变当地的人口结构,前期可以放低占比,在汉地周围形成几个大圈,越靠近汉地,汉人占比约高,等最靠近的一个圈汉人占据九成后,我大魏便彻底吃下了那块地,而且是别人在也抢不走的土地。这样一圈一圈扩张,我大魏才能完成教化诸夷的使命,不至于像唐朝一样半途而废。”
高义欢说的话,其实也就是西魏国,制定的扩张策略。
李过等人还好,已经听过了,但孙知府、郑知县等人,就有些震惊了。
他们官位不高,格局不够,想的主要都是眼前之事,目光不出乾州官场,眼界最高也局限于西魏,或者是天下,都没想到大王的目光,已经转向外部,开始考虑数百年的大计了。
“臣今日才知道大王之志,臣真是惭愧啊!”孙知府先反应过来,扑通跪在地上。
郑知县是真被镇住了,忙也跪下,发自真心道:“与大王的宏图大志相比,臣真是为自己的小心思,感到羞愧。”
“哈哈哈~”装了会儿大蒜,高义欢神情气爽,摆手微笑道:“好了,都不要拍孤王的马屁了,带孤王去难民家里看一看!”
“大王,前面一家,就是新安置的难民。”郑县令起身开口说道。
高义欢遂即与几名官员,走到一间有些破败的院子前,直接走了进去,院子里有六个人。见了一群人进来,忙老老少少的跪在地上,脸上有些惊恐。
高义欢露出慈父的微笑:“乡亲们不要害怕,都起来吧。孤王今日过来,就是来看看你们,了解一下藩府的官员有没有安置孤的要求来安置你们。你们有什么话,可以对孤说一说。”
院子里没那么多凳子,士卒从隔壁借来长条凳,高义欢与几名百姓坐着,官员们到是站在一旁,让难民们很不自在。
这时村子里另外四户难民也被叫来,三十余人坐满了院子,院子外则围满了看热闹的村民。
高义欢与众多难民说了几句,难民只觉魏王,爱民如子,犹如慈父。
这时高义欢正说着话,李来亨却挤进了,附耳低语道:“大王,玄衣卫有紧急揍报。”
高义欢挥了挥手,让他先退下,微笑这看着老乡们,问道:“乡亲们在这里都习惯了么?”
第750章了解民情
院子里三十多个老老少少坐下,高义欢坐在他们对面,寒暄着问了些家常。
“几位老乡,藩府有没有给你们安置田地耕种啊?”高义欢问前面几位老者。
“大王,安置了,一户人家有二十亩地,县里借了耕牛和种子,给了口粮,大家心里都蛮踏实的,都念着大王的好。”胆子大的老者,有些激动的说道。
一旁的李岩问道:“老乡,借贷的东西,来年压力大不大?”
西魏实行新政,其中有一新法,乃是借贷法,是效法王安石的青苗法。
王安石变法失败,内阁很担心新法不能帮助百姓,反而会加重百姓的负担,因此李岩有此一问。
“没什么压力,县里才收我们一分利,我们在凉州时借贷都是三分、四分的利。”老者忙回道:“司隶这边的租子,也比那边交的少,大家都感谢大王的恩德哩。”老乡们脸上布满了笑容,发自内心感谢高大王,感谢大魏藩府。
一旁的孙知府、郑县令却背后冒着冷汗,幸亏他们没有搞什么名堂,不然仕途就完了。
其实李岩的担心,是有些多余的,推行考核法后,对地方官员的考核,是从多个方面进行的,不仅看县里的水利、人口、田亩、赋税,还要看县里五等民结构的变化,已及每一个等级的收入变化。
光赋税增长,水利工程和道路修建,县里百姓收入却减少,跌破一个标准,考核时就该看一看官员是不是好大喜功了。当然,赋税、人口、水利都没增长,县里还越来越穷,那这个官员就更加不合格了。
另外,吏部考核时,还会对县里五等民进行调查,让他们对地方官员做个评价,作为考核的参考。
新法推行后,西魏官场,反对的声音很大,不少官员都埋怨,官不好做,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高义欢每个月都能收到几本攻击新法的奏疏。
为此高义欢也比较头疼,大部分人寒窗苦读,并非是来兼济天下的,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情操,而是来当官大爷,来作威作福的。
藩府对官员限制太严格,引起反弹,高义欢也不可能将他们都换掉,毕竟能帮助他治理国家的只有文官系统,你再选上来的人,依然是一个德行,而国家的治理,也不可能交给武将,更加不可能交给百姓。
至少历史上没有一个武将来统治的国家,或者交给百姓来统治的国家,能够长久。
为此内阁提议,增加官员俸禄,给予更高的待遇,高义欢采纳了建议,并承诺今岁制定出方案,明岁开始推行,才将反对新政的声音压下来。
李岩听了微微颔首,扭头与身边几名官员交谈了几句,高义欢则微笑着继续说道:“听老乡们这么说,孤王就放心了。其实我大魏,除了种地之外,还有许多别的生计可以做。老乡们想早点还掉官贷,农闲的时候,可以参加兴修水利,可以去矿场采矿,去作坊上工,都能多得一笔收入,让大家赶快安定下来。”
老乡们只觉得从没见过魏王这样爱民如子,为百姓着想的大王。魏王怕官员不作为,搞名堂,亲自来慰问他们,为他们想生计,谋福利,让百姓十分感动。
高义欢要的就是百姓有这种想法,他要将慈父的形象,深深植入到老百姓心中。
这样今后藩府有什么引起民愤的政策出来,或者有贪官污吏,百姓都会觉得,这是官员欺上瞒下,是官员王八蛋,是他们蒙蔽了慈父的眼睛,如果魏王知道他们的苦,一定杀了狗官,为他们做主。
老乡们对高义欢的话来了兴趣,一名健壮的汉子忍不住问道:“大王,草民想知道修水利,挖矿怎么算工钱?”
年轻人不像老头们,他们的干劲比较足,有将生活过的更好的动力。
高义欢微微笑着,扭头对郑璋宪招了招手,让他在一旁坐下,然后微笑着对百姓们道:“孤王统筹全局,具体的事情,你们郑县令要比孤王更加清楚,他是你们的父母官,孤王让他来给你们解说,你们有什么疑问都可以问他。”
郑县令受宠若惊,忙磕头行礼,“大王是大魏国君,全天下都是大王的子民,臣也是大王的子民,臣只是民中读了点书的,帮助大王照顾兄弟姐妹罢了。大王才是天下的父母,小臣不敢称什么父母官。”
“哈哈~”高义欢大笑起来,龟孙这么说,岂不是要认孤王当爹。
高义欢扶起郑县令,欣慰道:“郑知县这个认识很有高度,官员也是来自百姓之中,做了官,也不要忘了自己起于何处,不要高高在上,脱离了百姓。”
说着高义欢拍了拍郑知县的肩膀,“郑县令,好好干,孤王很看好你。安置难民,就是藩府对你的考验,不要让孤王失望。”
郑县令已经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只是频频点头,高义欢遂即转身对院子里的百姓道:“孤王还有些事情需要处理,就先走了,老乡们的问题,就让郑县令来回答。”
当下众人纷纷起身,恭送高义欢离开院子,高义欢让他们留在院子内,然后来到村子中间的打谷场,翻身上马,带着众多官员,在亲兵的护送下,往东南奔去。
等高义欢出了村子,数十名影藏在暗处,躲在屋顶墙角的玄衣卫,便也匆匆撤出~~~~~~
这时高义欢纵马疾驰,问道:“玄衣卫有什么消息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