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崇古尚古,一直以来的观点都是三皇五帝,还有周公辅政的时代,才是最好的时代,往后那是一届不如一届。
“如果按着大王的意思,社会是向前发展,那历代王朝还真是没有目标了。”李岩沉思着,他一时间还难以接受高义欢的想法,但还是问道:“大王的理想与这个有关?”
高义欢点了点头,“不错,孤王的理想就是觉得我们西魏国,必须要完成进一步演进的使命!进入大帝国主义时代。”
高义欢看了看李岩一眼,知道他不明白,“历代中原王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内部土地兼并,或者是内部倾轧,另一个原因就是来自外部的威胁,晋、唐、宋都因此灭亡。孤王理想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不过这并不容易,甚至孤这一辈子都解决不了,所以想将孤这个理想,附加在大魏国的身上,让大魏国的成为一个有目标的大帝国,让西魏的官员体系,有同样的理想和信仰。”
说着,高义欢抬起马鞭,指着营地中的难民,“李先生,你看这些难民,与我等样貌一样,但信仰却完全不同了。这就是来自外部的威胁,并且关系后世,孤王希望大魏能将我中原的文化和信仰传播出去,同化吐蕃人、蒙古人、叶尔羌人,甚至到更远的区域,目光不要局限于中原,还要教化四方诸多夷狄,成为外向的帝国主义文明。对内则要进行改革,完成演化。”
“大王的想法,与儒家出入很大啊!”李岩却开口道。
高义欢深邃的目光看向远方,自信道:“如今的儒家,也并非先秦的儒家,儒家也是一直再变化。孤王需要一个董仲舒,来改一改儒家,需要大魏上下,都要有理想,有一个能将整个国家凝聚起来的信仰!”
李岩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认,他被震惊了。
这次清军肆掠雍凉,一方面是地方上很难与清军抗衡,另一方面则是地方官抵抗意志并不坚定,不少官员见清军临城,直接就挂印开溜,甚至还有几个县直接就降清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让高义欢意识到,西魏国的官僚系统并没有什么理想或者说是信仰,连忠君爱国都不讲,而是纯粹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多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这与西魏国官员的构成有关,大多数人都是三易其主,甚至有不少人把明、顺、清、魏干了一个遍。
这样的官员,让他忠心于谁,显然不太可能,他们更加的看中自身的利益。这就是缺失了理想,也没有了儒家的信仰。
如果西魏所有的官员都是这样,那西魏迟早要完蛋。
因为整个官僚集团都是利己主义者,他们首先是考虑自身的利益,最后必然会损害百姓的利益。
当然高义欢也是其中一员,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他追求的也是权力的巅峰,本质上信奉金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争霸天下。
他行为与历史上的绝大多数枭雄一样,并不具备什么进步的意义,就算成事后,了不起成为秦皇汉武,但并未对整个天下的转变,做出实质的贡献。
这让高义欢议事到,一个国家,一个官僚体系,没有一个信仰,是不行的,必须要有一个能将所有人凝聚在一起的思想,让官员不能只认识银钱和自身利益,否则就跟满清没多大的区别了。
因此高义欢才想到要给西魏国上下,定一个目标出来。
这时高义欢正说着,一队骑兵疾驰过来,翻身下马,“大王紧急军报!”
(感谢的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第734章 时机将至
此前高义欢长期厮混与土寇之中,很长一段时间,认为只需要用利益来将身边的人捆绑即可。他自己的追求也是权力,一统天下,还有和美人困觉。
这一次改变想法,主要是觉得若是不加改变,西魏国始终是个土寇集团,无法完成蜕变。
其次是他原来想要的东西,权力有了,也同美人困过觉,总该是有一个更大的追求。
这也是一种欲望膨胀,物欲上的追求满足不了他后的一种转变,若是他的追求只是权力、美色、银钱,那他始终就是个土鳖。
有这么好的条件,不干出一番伟业来,层次就太低了一些。
这时他正准备畅想,该如何将中国从一个内向型,热衷统治压榨本国百姓的文明,转变成一个外向型的大帝国,让西魏提前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向周边输出文化和影响力,开发周遭资源,来完成中国的积累和演化。
这些事情,西方诸国已经做了将近百年,要是再迟些时间,汤都没得喝了。
骑兵的到来,一下打断了他的思路,高义欢见此,只能沉声道:“拿过来!”
报信的骑士连忙将信承上,高义欢接过在马上展开,脸上漏出冷笑。
旁边的李岩本还在思考高义欢的话语,见高义欢变了脸色,不禁问道:“大王,何事?”
高义欢将军报递给李岩,是萧关送来的情报,斥候已经查清楚,萧关外的清军,只有三万余人。
李岩主要管理内政,不过对眼下清军肆掠雍凉的情况,他也十分清楚,立时就皱眉问道:“还有五万清军,哪里去呢?”
高义欢却淡定道:“细作禀报,孤王突袭蒲津渡威胁河东,多尔衮已经下令,让济尔哈朗和豪格退军,先保河东。算时间,他们早该收到了旨令,但是萧关的清军依然不顾伤亡的保持进攻,孤王就知道,豪格和济尔哈朗必然不甘心就此收手。”
“难道清军有什么别的计划?”李岩皱眉问道。
高义欢微微颔首:“萧关只是疑兵,剩下那五万清军应该是准备绕开陇山,窜入关中,只是现在还不清楚,他们要走哪条路。”
清军想攻击萧关给魏军施加压力,可是萧关不像长城上的关隘,是魏军重点防守之地,兵力和火器都很充足,清军缺少攻城器械,炮都没有,就来送人头。
在高义欢看来,清军显然是高估了自身的实力,以为强攻萧关能给魏军施加压力,但在高义欢看来,清军这么送死,却表现得很可疑。
魏军像来喜欢声东击西,剑走偏锋,清军给高大王玩这一手,可以说是关公面前耍大刀,献丑了。
李岩神情严肃,“大王,关中平原,一马平川,人口密集,百姓刚刚恢复,可不能让清军窜进来啊!”
高义欢点点头,自信的笑道:“清军绕过陇山,无非南北两条路,北路是黄土高原,那里千沟万壑,正是我军用武之地,南路走渭河谷地入秦州杀入凤翔,那里有岐山、壮阳山,正好处于陇山与秦岭之间,山势起伏,同样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不管清军是走南路,还是走北路,孤王苦等的战机都要来了!”
李岩见高义欢这么自信满满,便放下心来。
高义欢则对送信的骑士道:“告诉李定国,让他继续探查,一定要摸清鞑子动向。”
骑兵闻语一抱拳,行礼道:“臣尊命!”
高义欢看着骑兵翻身上马,疾驰远去,才将目光投向下面的难民营地,抬起马鞭指着,开口问道:“先生,这些难民安置的怎么样呢?”
李岩收回思绪介绍道:“按照大王的意思,这些难民已经被区分开来,打乱了编制,同姓的全部分开,五家为一保,配一名士卒管理,藩府发放的物资,由士卒发给每户,不经过头人之手。现在营地基本已经安定。”
高义欢问道:“那些首领没有闹事吗?他们有没有从难民手中收取藩府发放的物资?”
李岩道:“一开始确实有这种情况,甚至还有人带头闹事,不过还好大王吩咐了玄衣卫,藩府早有准备。那些闹事的头人,都被玄衣卫请去喝茶了。”
高义欢微微颔首,“粮食情况如何?”
这是高义欢比较关心的问题,清军这次入寇,对地方的破坏十分明显。
雍凉之地,今岁肯定要闹饥荒。清军虽没打入关中,但是为了抵抗清军,藩府征调了大批的青壮,来运送粮草物资,加固关墙,使得民间劳力不够,粮食肯定会减产。
大军要消耗,赈济难民也需要吃粮,他不知道粮食还够不够。
李岩道:“大王,最近关中粮食消耗巨大,已经吃光了好几个仓的储粮,不过有湖广和四川的粮食,养整个关中都不是问题。唯一的问题是运送不太方便,丹江不能行大船,到了龙驹塞后,还需要走几百里山道才能运到西安。”
高义欢指着难民营地,“关中连接湖广的道路,必须要通畅,可以把这些难民拉去,给他们工钱和米粮,加宽官道,疏通丹水。等道路修筑完毕后,他们手中也就有了钱粮。这样在安置时,就能减少藩府财政上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