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64节

高二哥能力有限,不可能救济所有的难民,他只能有选择性的赈济。人群走出几个汉子,想要去领馒头吃,不过却被士卒拦住,必须先到一旁登记,由吴世昭询问几句,防止有人浑水摸鱼,毕竟二哥也不富裕。

几名汉子登记之后,便被放过去吃馒头,人群的老弱病残看了,只能满脸的羡慕。

这时在人群的张名表和门人周亮工,还有次子周允焦,站在灾民的队伍,随着队伍缓慢的移动。

张民表年事已高,多日少食,又拔涉数十里,这时已经有些不行,忽然饿昏了过去。

张允焦和周亮工见了立时大急,他们想给张名表讨碗稀粥,不过缓慢移动的队伍,却让人感到绝望。

两人情急之下,便匆匆忙忙的扶着张民表,到一旁登记,张允焦领了馒头和肉汤,忙将馒头撕碎,放入肉汤给张名表灌了下去。

远处高义欢领着于应龙、孙玉成注视着灾民和粥棚附近的情况,忽然扭头对两人道:“梁府君被锁拿下狱,招安的事便暂时搁置,我希望你们不要因为此事,而对赈灾的事情有所怠慢。”

梁以樟被朝廷下狱的消息,最近传到了鹿邑,高义欢怕两个酸秀才,因为无法招安,而开始对事务懈怠,他说完一句,又补充道:“你们学儒家典籍,是为了济世救民,眼下这么多灾民需要赈济,你们应该全力救民,而不该想我此时的身份,最后本末倒置。”

于应龙闻语,忙躬身道:“都尉教训的事,在下二人定全力处理赈灾事宜。”

高义欢点了点头,“好,那你们去忙吧!”

于应龙、孙玉成躬身行礼,便转身离去,为灾民准备帐篷。

这时高义欢又转头问道:“兴豪,钱粮现在怎么样?”

“二哥,咱们从亳州获得白银20300两,粮食6000石,柱子哥已经押着3000石粮食去新郑,至少能换回白银60000两,义成则带上18000两白银,去亳州找马员外再买6000石粮食回来。”高兴豪忙回道:“现在剩下的钱粮,应该足够等到柱子哥和义成回来,只要柱子哥带回60000两银子,咱们就能去亳州再买20000石粮食,而义成带回的6000石粮食,我们又可以拿出3000石,绕过黄泛区,运往新郑交给周荣华再换60000两白银。”

高义欢对高兴豪进行了一定的培养,又让他跟着孙玉成学习记账,现在已经有了些火候。

高义欢本来想换兵器衣甲,不过眼下的情况,让他决定先等一等,先换更多的银两,去南面买粮。

他这样两边倒卖,所得一半赈灾,一半继续同周荣华交易,才能弥补钱粮的巨额消耗。

第74章瘟疫上

在鹿邑县以北,沿着涡河两岸的旷野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绵延十多里,有数千顶之多,生活着大概十多万灾民。

他们是高义欢进行简单的甄别后,决定收留的灾民,主要以有青壮的人家,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家为主,他们暂时生活于此,稍后还要分散到鹿邑各地去。

因为高二哥换来了不少物资,发给灾民,让他们暂时无忧,营地里便逐渐恢复了一点生气。

涡水边上,女人们正清洗衣物,男人们则聚在一起商谈今后的出路。

这时高义欢领着几名属下于营穿行,营地里满是刺鼻的生石灰味,一旁的于应龙伸手指道:“都尉,就在前面。”

高义欢顺着他指着的方向,往前看见一个用几根竹子撑着的大棚,遂即快速走过去,直接钻了进来。

棚子里坐了不少人,约有三四十人,年纪都是三十岁左右,是高义欢让人将灾民十户编为一甲,然后推荐一人作为甲长,协助他管理灾民。

帐内的汉子们看见有甲士进来,忙纷纷站起身来,于应龙忙道:“大家不要拘束,这是我们鹿邑的高都尉,特地来给大家说一下安置的计划。”

众人听说是高都尉到来,忙纷纷行礼想说些感激的话语,高义欢则笑着摆摆手,“大家都是乡党,不要多礼,你们都是哪个县的人啊?”

“小的是杞县人。”

“我们是陈留县人。”几名汉子说道。

高义欢笑着道:“我也是陈留人,大伙不用紧张,都坐下来,我随便说几句。”

几十人纷纷坐下,赵柱子给高义欢搬来座椅,高义欢则在他们对面坐着。

这时下面几名汉子忽然有些焦急的问道:“将军,我们来这里已经有几日时间,虽然有吃有喝,但是不打听清楚将军打算怎么安置我们,我们心里就始终不安。”

“是啊,将军,我们想知道下面我们会怎么样?”几名汉子附和着问道。

高义欢听了扭头对于应龙道:“这件事情,我让于主薄来和你们说,他负责安置事宜,比我更清楚一些。”

闯军在鹿邑除了封他一个都尉外,并没有设官,主薄之类的官职,都是高二哥私设。

于应龙当即说道:“大家可以不用担心,既然大家留在鹿邑,那我们就会把大家安顿好。具体来说,大家的去处有二条,第一是青壮从军,家眷由我们安置在涡河两岸,分配土地,低租给你们耕种。第二条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比如打铁,记账,这个我们也会给你们分配位置,安置你们的家人。至于种子、农具,我们会发给你们。”

众人听了一阵议论,有人又问道:“高将军,于主薄,我们就算种下种子,也要到明年才有收成,这段时间内,我们没有收入,要怎么生活?还有田地是否有水源可以灌溉?”

于应龙摆摆手,众人安静下来,笑道:“从现在到明年收麦这段时间,大家不用担心,我们不会不管,会一直提供赈济,不过这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肯定是吃不饱,但你们可以去城外的土窑场做工,烧制窑砖,帮助开挖水渠,兴修水利,换一点工钱,然后再城里买粮买布,补贴家用。至于灌溉的水源,你们不用担心,涡河上已经有数条水坝,蓄水足够对沿岸的土地进行灌溉。”

本来水坝溅起之后,蓄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不过上游黄河水灌入涡河源头,借涡河水道南入黄河,却使得涡河的水量一下充沛起来。

这要是其他地方,水源直接奔腾而过,最后流入大海,并不会带来多少益处,但高二哥正好在涡河拦了坝,又挖水渠,弄了许多池塘,便将水源截流,保存下来,可以用于明年的灌溉。

听完于应龙的话,汉子们脸上留出一些欣喜,有人又问道:“将军,于主薄,从军给多少钱,去窑厂做工又给多少钱?”

这次高义欢开口道:“从军的话,杂兵每月给八钱银子,战兵每月给一两五钱银子,去修水利,每月给五钱银子,去窑厂做工,则按着工分来算工钱,多劳多得,一般一月能挣七钱银子,勤快些还能得更多,不过窑厂的活是个苦差事,并不轻松。”

高二哥的话,让很多汉子都动心了,纷纷商议着去做什么。

自给自足的传统社会,普通百姓除了种地,便基本没有其它的收入来源,也没有别的工作机会,每年有几个月的时间,都属于农闲,官府没有徭役的话,便基本无所事事了。

现在高二哥等于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种地之外,其他的收入来源,众人顿时议论起来。

高二哥见此遂即笑了笑,“你们还有什么事,就问下于主薄,我把他留在这儿,为你们解惑。”

高义欢说完,便起身离开,众人忙行礼恭送,等他一走,汉子们便围着于应龙问道:“于主薄,租给我们的田,一年交多少租子。”

“于主薄,我们一家可以租多少地种”

高义欢听见身后的议论身,快步去下一处,边走还边问道:“大宪,新卒现在招了多少了。”

“二哥,我和世昭已经募了两千多人,加上原来的兄弟,咱们现在有三千人马了。”赵大宪有些激动的回道:“二哥,咱们要不要再募一些,反正现在兵源随咱们挑选。”

“军官不够,募多了没有好处。”高义欢摇摇头,“那个周荣华答应的衣甲,送过来没有?”

“都送来了,不过咱们这次要的量太大,姓周的有点怂了,说不能再给甲了。”赵大宪回道。

高义欢将与周荣华谈好的衣甲兵器拿回来后,又让赵大宪去要了一批,想把三千人都装备起来,不过周荣华显然不敢给他出这么多货。

高二哥微微皱眉,遂即道:“那你便带一千两银子,去找下赵应元,再去给老爷子送点钱粮,看能不能打通关系,要点衣甲过来。”

暗地里的渠道走不通了,高二哥就从明面上来,反正他现在有钱,豪气的很。

首节上一节64/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