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577节

在藩府进行迁移时,高义欢却并没有立刻西进关中,而是在南阳继续监视清军的动向。

清军虽然撤退,但是实力还在。

虽说魏军占据汉中后,能通过汉中走郧阳,连接湖广,南阳已经不是唯一的通道,但是郧阳毕竟难走,不像南阳有武关道,还有一条丹江水道,可以讲湖广,甚至江南的货物,直接运到关中龙驹寨。

因此,汝宁丢了没关系,但是南阳绝对不能丢,高义欢不把豫南的防务安排好,是不会放心进入关中的。

在西魏国忙于迁都,安置难民等各种事情时,江北徐州方向,却战火又起。

四月初,代善率领兵马,东进徐州,明朝方面派遣一支水师进入淮河,想要借着季风,直接冲到徐州,救出高杰镇,引发了一场明军和清军的局部激战。

本来自正月开始,随着高义欢攻取关中的消息传来,明军和清军之间的战斗,就已经逐渐停止了下来。

清军去打高义欢,明朝则与满清进行议和谈判,即便是议和谈判失败,也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事。

可是自从朱慈烺收了锦衣卫的揍报,得知高义欢有可能与满清媾和后,心中便十分惶恐起来。

朱慈烺思来想去,还是害怕高义欢倒向清廷,若真如此,大明根本抵挡不住,清军和魏军两方的压力。

朱慈烺已经确定,明朝和满清的和谈,就是被高义欢搅黄,高义欢知道明朝议和,有没有可能因为害怕满清和明朝两面夹击,而选择倒向清军呢?

朱慈烺越想越怕,便觉定发动一次反击,一是申明一下态度,同时为了给魏军一定的支持,让高义欢知道他的抗清立场,不至于认为无法坚持,而倒向清军,二是打破南京朝廷出卖江北的传言,同时为了救出徐州镇,保存这支明军精锐。

因此朱慈烺决定,趁着清军主力在豫南的机会,派出精锐水师,进行一次有限度的反击。

四月中旬,高义欢收到消息,清军与明军交手,遂即让玄衣卫通知袁宗第,让他在考虑自身现实情况的条件下,在豫东搞点事情,牵制一下清军,便带着护兵动身,前往关中,准备举行进位大典。

如果明军早点出手,高义欢还能与明军打一个配和,但是现在魏军已经抽身出来,加上魏军也伤了元气,所以高义欢便没打算再参与明清之间的这场战斗了。

在高义欢看来,明军出手的时机无疑晚了许多。

本来明军有水军的优势,那么长的海岸线,清军根本防不住,加上清军主力在打魏军,明军完全能有一番作为,但是在豫南都打完才出手,时机明显就迟了。

就算明朝早前出手,胜算也不大,现在希望更是渺茫,不过好在清军久战,已经成了疲惫之师,又在豫南折了锐气,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或许会有奇迹发生也不一定。

这一战,清军胜了,暂时也不可能过江,攻灭南京,而明军胜了,则是一个意外之喜。

此时高义欢已经不在关心,因为这一战不关系大局,改变不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如果不是明朝有灭国的危险,高义欢都不会出兵东进。

四月中旬,高义欢一路赶路,过了武关进入关中。

这时原本荒芜人烟的商州地区,开始出现了不少棚户,藩府在此已经安置了一些的难民。

在田间地头,一队队的难民正在劳作,来得早的难民已经在好田里抢种了一季春小麦,农田里都是嫩绿的苗儿。

许多距离河流较远,灌溉不易的旱地里,难民则正在种植玉米、番薯,有的军田则在种植棉花等物。

高义欢从福建弄到了玉米和番薯后,起初是在郧阳府种植,几年来收成还算不错。

现在正好推广到关中,能使一些荒废的旱地,甚至山坡都被利用,提高百姓的收成。

高义欢骑马走在道路上,两边一然荒凉,但是看见忙碌的百姓,他就仿佛看见地下将要破土而出了幼苗一样,感受到了勃勃生机。

这时高义欢正打马走着,前方出现一大片棚户区,里面忽然传出一阵乐曲~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求书单推广。)

第635章 文艺工作要深入群众

商州在之前的战争中遭受了众大的损失,治下州县十室九空,城池也被一把大火焚毁。

高义欢望着前方的棚户区,隐约间可见断壁残垣,抬起马鞭指道,“到商州了,看看去!”

语毕,他便一挥马鞭,奔下了官道,身后李来亨等人,紧随于后,百余名马军策马奔腾,扬起一道黄尘。

从正月间,多铎进攻豫南开始,豫东和汝宁就先后出现了大批的难民。

虽然当时战争还没结束,但是藩府对难民的安置工作,从爆发出难民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在进行。

西魏国境内,南阳和湖广的人口,都还算充足,土地早已瓜分完毕,只有关中拥有大批的荒地。

此时北方的自然灾害,依然频发,但是影响百姓生存的主要原因,还是官府赈济不利,以及流民、土寇对社会的破坏。

沉重的赋税,逼得百姓抛荒,而因为社会的不稳定,种了粮食也有人来抢,致使百姓大批逃亡,轮为流民,进而又破坏周边的稳定,才造成了北方的残破和社会秩序的崩塌。

其实天灾并不是北方糜烂的主要原因,此时不只是大明朝处于这样的恶劣环境之下,奥斯曼、西方诸夷,也处于同一种气候条件之中,但崩的是明朝,就得找找自身的原因了。

红颜祸水、天灾,是中国历史中,最常见的两个背锅者,但其实都赶不上人祸的危害。

眼下关中其实还是有大批的田地可以耕种,渭河水系遍布关中平原,藩府只需要给百姓提供种子,灾年给百姓借粮,恢复社会秩序,百姓就能生存。

况且西魏国手中,还有玉米、番薯这样毕较耐旱的作物。

因此高义欢对自己在关中站稳脚跟,恢复关中,还是很有信心的。

商州作为从南阳入关中,进入武关后的第一站,大批的难民被就近安置于此。

这时在一片残垣断壁的商丘城中,棚户遍地,西魏国的商州府衙,也在棚户区之中。

高义欢没让人通知衙门内的官员,在骑兵的簇拥下,直接来到棚户区中。

不过近百骑忽然奔来,即便高义欢未打旗号,普通装扮,还是惊动了棚户区中的官员。

这时高义欢等人还没靠近棚户区,便有一名穿着黑色官袍的官员,领着几名属下迎接了上来。

那官员正要发问,看清来人后,立刻小跑着上前,一脸惊喜的行礼,“臣周仲达,拜见大王!“

高义欢听他自报姓名,微微皱了下眉头,想起来属下好像是有这么一人,他翻身下马,扶起周知州,微笑道:“孤王去西安,路过这里,随便看一看,周卿不要声张!“

说着身后骑兵,已经纷纷下马,高义欢见天色渐暗,外出忙碌的难民都已经回来,正向棚户区中间的一块空地汇集,听有乐曲声传来,又笑问道:“礼部的文艺队,也在这里?“

周仲达当即道:“回禀大王,正是文艺队,他们在商州已经待了一个月,周围的安置点都跑了一遍,为官府稳定人心,提高难民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高义欢脑子里浮出一个身影,笑道:“走,带孤王看看去!“

首节上一节577/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