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464节

高义欢在与众多幕僚商议后,很快制定了许多决议。

首先是组建了军政府,建立自己的官制,还有选拔人才的制度。

这样一来,高义欢统治下的地区,就等于是一个独立的政权,算是个国之国了。

这有利于增强高义欢的实力,能更好凝聚整个利益集团,不过也使得高义欢之心路人皆知,让一批心向明朝的人对他很失望,也让不少对他痛骂不止,被贴上了乱臣贼子的标签。

不过这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这些人见他的举动后,不少人便挂印而去,让他损失不少人才,但也为以后化解了不小的隐患。

高义欢原本以为他这些举措,会引起比较大的动荡,不过事实上去似乎没有多大的影响。

这让高义欢有些意外,不过随后高祖荣却给他解了开疑惑。

司马家是曹魏的托孤之臣,深受曹魏的恩惠,他们篡位,自然要背负骂名。

我们老高家又没受到明朝什么恩惠,更是造反起得家,说对不起老朱家,便有些牵强了。

当然挨骂还是肯定的,可是却不会那么严重。

再者进些年人心动荡,大把的人投顺,又投清,投降过顺军的自然不好骂他,大哥不笑二哥,高义欢还打着明朝旗号,要骂也得先骂那些降清的,相比之下高义欢并不那么可恶。

在豫南和湖广骂高义欢的人并不多,就连南京方面知道高义欢的举动后,明白了高义欢的狼子野心,也没做出任何反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自己装作没看见。

清军在将漠北蒙古赶出山西后,马军出塞追击,大胜而归。

现在清军已经向山东增兵,让南京感到了压力,不晓得清军下次南下的目标对准谁,再者南京也没有对付高义欢的手段,所以只能忍气吞声。

高义欢回到南阳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政令,兴办书院,开科取士,编练民团武装,招募新卒,对顺系、左军进行整编,另外还办了一份官方的邸报。

高义欢这些举措,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维护自身统治,二是消除明朝对他的影响。

扩军是为了维护统治,抵御鞑子,防备明朝,让外部势力无法通过武力来颠覆他的统治,建立官制、开科取士、办邸报,则是稳定内部,消除明朝的影响。

这些政策制定出来,要推行,付出实践,花费自然是不少。

办书院,练民团,募新卒,整编降军,这都要花大钱,就是建立官制,给武官员定制官袍,也要一笔不小的银子。

另外高义欢还办了份邸报,作为他手重要的宣传工具,由官府印刷,然后每月免费送给各级衙门,还有治下拥有生员功名的读书人。

豫南和湖广比不上江南,能识字的人极少,民间也不喜欢讨论国家大事,邸报没有收费的基础,高义欢只能免费配送。

除此之外,高义欢还需要雇佣一些识字的人,带上邸报去每个村镇,给百姓读这些邸报,讲解上面的内容。

高义欢见合唱队不错,还准备招募几个戏班子,在礼槽设一教化司,专门管理这些班子,并招募人编排戏曲,让班子到各个村镇免费表演,就说是高大帅请大伙看戏,即丰富百姓的生活,同时又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只是这些都是需要花很多钱才能办的事情,并且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看着钱如流水般花出去,高义欢便有些急了。

豫南和湖广都是农业大省,赋税有限,高义欢表面上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其实已经是如座针毯。

这次他已经触碰了明朝的底线,要想再发兵找明朝讹钱,南京怕就得和他个驴日的拼了。

高义欢要争天下,在法理上没有优势,是他的短板,他能够依靠的东西,便只有两条,军心和民心。

要抓住军心和民心,他就不能言而无信,拖欠军饷,也不能横征暴敛,搜刮民财。

这种情况下,想要解决财政上的困境,方法就有限了。

不过高大帅是什么人,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高义欢手先想到的是粮食,一般情况下,粮食的价值是要低于种植桑苗、棉花等经济作物,所以江南许多土地都改种了桑苗和棉花等物。

江南不少地方需要的粮食,也要从湖广购买,高义欢便准备在岳州建立一个市场,进行大宗粮食买卖,说不定还能弄个粮食期货出来。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建立一套完善的钱庄体系,用更加隐蔽的手段,来搜刮民财。

南阳城内,原来的唐王宫,已经变成了一处戒备森严的铸钱工坊。

要说搜刮民财,最狠又最无形的手段是什么?自然就是印钱!

早在去年开始,高义欢就开始让人铸钱,并且将铸钱的事情,交给了老爷子高祖荣来管理。

此前高祖荣管理吏曹,不过后来高义欢手下逐渐来了一大批人才,李岩、陈名夏等人先后投靠,高祖荣便不在管理吏曹的事情,而是帮助高义欢打理家财。

来到铸钱工坊,高义欢开门见山道:“爹,我想趁着府库里还有几百万两银子,以这些银子为准备金,直接印纸钱?”

现在民间流通的都是真金白银,这些有多少就是多少,是没水分的。

印纸钱就不一样了,有四百万两银子,印个七八百万两的纸钱都没有什么问题,来钱简直不要太容易。

高祖荣听了高义欢的话,一拐杖杵在地上,本想骂句败家的玩意,不过想想高义欢的身份,还是给他留点面子,“你要学老朱家印宝钞,干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

印纸钱来钱太容易,所以一旦开印纸币,怎么控制统治者的贪欲,不多印,却是一个问题。

国的纸钱,宋代就有,比西方早得多,最后却没有进化出近代意义的货币。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治者的贪欲,不受控制,修个宫殿没钱,印点纸钱,打个仗没钱,印点纸钱,最后弄得百姓受不了,纸钱信誉崩溃。

高义欢忙解释道:“我这个纸钱和宝钞不一样,我这个有准备金,纸钱可以随时换成银子。我还准备搞个无限法偿!”

“说人话!”高祖荣听不太懂,有些不耐烦的杵着拐杖,有点想打人的冲动。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订阅。)

(本章完)

第516章讲人话

高祖荣很怀疑高义欢在打什么歪主意,学什么不好,你学老朱家印宝钞,是要气死你爹么?

现在是魏武军发展的关键时刻,高祖荣可不想高义欢尽失民心,这孩子从小见钱眼开,没少偷家里的银子,为了钱啥事都能干,得给他把把关才行。

高义欢见此只能解释道:“爹,大明宝钞只发不收,并且不回收旧钞,致使市场上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宝钞泛滥成灾,贬值极快,百姓纷纷弃之。我印银票和铜票,则是以金银为准备,并在各州府设立银号,百姓持有银票和铜票,可以随时兑换城银币和铜钱,并且一百两的银票,不管什么时候都是兑换一百枚一两银币,银票价值稳定。老朱家发钞,官府买东西用纸,百姓交税用金银,就是在抢劫,我印纸钱,同时不禁止金银流通,百姓可以用纸钱随便兑换,还能用纸钱交税,怎么能是宝钞呢?”

高祖荣看着他,有些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不过却依然摆了摆手,“义欢啊!这件事情你想简单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有宝钞的例子在前,你这个想法怕是很难实现。况且你这些想法,以前就有,北宋和南宋都曾发行纸钞,开始都很好,可到了末期滥发纸钞,最终加速了自己的灭亡。蒙元也曾以金银为发行准备,印了不少纸钱,还规定持钞人如需用硬币,随时可到平准库依法定比价换银或金,但很快就不能继续维持兑现。最后发行的钞,缺乏金银准备,物价因而腾贵,陷入不可收拾的局面。”

“你这些个法子,以前就有人用过,可都弄得民不聊生,甚至致使王朝崩溃,必须要引以为戒!”高祖荣盯着他说道。

首节上一节464/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