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大丈夫 第212节

观国历史上历代王朝,几乎没有不厚待士绅阶层,来笼络人心,稳定新朝根基的。

李自成在西安建制称帝,也不完全是一个蠢蛋,他和大顺朝廷,为什么还要干这种自毁根基的事情呢?答案就两个字,“太穷”。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钱粮不会凭空变出来,李自成的人马百万,他们要吃饭,投降的明军也需要拿银钱安抚,不拿明朝的贵族和官绅开刀,他根本支持不到北京。

为了获得钱粮,李自成抄了晋藩和大批的官绅,而他想起高义欢的提醒,顺便也就抄了介休范家。

而这一抄,顺军惊奇的发现,不得了,呦,东西还不少,于是索性将剩下的山西商贾也一并抄了。

去岁阿巴泰撤出关外,几乎空手而回,使得关外没有得到足够的物资,不少奴隶纷纷饿死,就是旗兵也不太好过。

这时统治关外多年,为满清打下一个坚实基础的黄台吉,在去岁年底突然死去。

满清内部,经过一场短暂而激烈的政治交锋后,握着一手好牌的豪格,反而被多尔衮,多铎兄弟击败,拱手让出了满清的大权。

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摄政之后,必须要有所作为,才能稳定满清的统治,团结人心。

他们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饭的问题,所以输送给晋商大批的财宝,用于在关内购买粮食。

范家只是这些晋商,比较大的一家。它虽然因为高义欢而损失惨重,但是其它晋商却没有。现在便全都便宜了李自成。

李自成得知抄出大批钱粮,对于高义欢不禁一阵赞赏,亲自发了个手赦,褒奖高义欢,许诺等打下北京后,要给他一个伯爵。

在获得大批银钱之后,李自成的困境迎刃而解。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吃老朱家,还是吃李老家,并不是什么难以选择的事情,老李给饭吃,发银子,那就吃老李家了。

李自成在太原休整八日,对前来投靠的人,都给予银钱奖赏,安抚投降的官军。

一时间,山西出现一个画面,各地驻军都是明码标价,给钱就降。

三晋大地俱变颜色,直到二月底,李自成大军进至宁武关,才遭到了山西总兵周遇吉的拼死抵抗。

周遇吉和虎大威一样,都是明朝最后的猛将,他从征数十年,经历过无数浴血奋战。

大明立国二百七十余年,自是有一批忠臣存在。

即便国朝动荡十七载,忠贞之士,已经消耗的差不多,但总有漏网之鱼。

周遇吉,抗过清,剿过流贼,就在去年阿巴泰退出关外时,周遇吉还主动出击,截杀鞑兵百余人,是明军极少敢于攻击清军的大将。

李自成大军进抵宁武关城下,官前地势狭窄,兵力施展不开,很难攻打,顺军遭遇到入晋后的第一场硬仗。

这时大顺军势,已是如日天,而一个周遇吉,岂能阻挡李自成。

三月初,宁武关告破,周遇吉战死,李自成屠宁武后,北上大同与李过汇合。

虽然李自成没有听李岩的劝告,不过他出征时,还是有意增强北路,选择沿着长城之南进军,目的就是接手长城一线的防务。

大同是大明王朝的边重镇,姜襄还握有数万守军,但他面对气势汹汹的顺军,根本没有抵抗。

在得到李自成的许诺之后,姜襄果断选择投奔如日东升的大顺朝,继续享受荣华富贵,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腐朽的明朝。

姜襄的投降,又引来驻守居庸关的唐通投降,而居庸关落入顺军之手,李自成通往北京的道路,便已是一片坦途!

在李自成一路势如破竹之时,大学士李建泰督两万大军,西进山西,准备破家为国,用自己的家财来犒赏大军,抵挡闯贼。

可谁知道,大军还在路上,就已经传来,山西失守,李建泰老家曲沃被闯军占据的消息。

从京出来的人马,本来指望能从山西搞到钱粮,得知没钱可拿,立时逃散大半。

山西既然已失,李建泰再去便没有意义,而这时南路的刘芳亮,已经打到卫辉和大名,他便率军向南,前往保定,准备去抵挡南路顺军。

李建泰所统帅之军,本就是拼凑之军,战力低下,等走到保定,两万人马逃亡得只剩一半人马。

这时明眼人都能看出,大明要完,李建泰见形势急转直下,连忙派人上奏说:“贼势大,不可敌矣。臣愿奉皇太子南去。“

顺军南北两路,压向北京的消息传入京师,大明朝廷先入一片惊恐之。

崇祯是想要放弃北京迁都南京的,这也是他不同意,将太子送走的原因。

因为太子去了南京,那他就彻底走不成了。

只是,迁都一事,始终没有大臣提出,崇祯又好面子,不肯自己拍板决定,再加上还有光时亨等嘴炮官员搅局力阻,迁都的事情,便耽搁下来,结果崇祯没走成,太子也没走成。

第245章绝望的崇祯

紫禁城,御书房内。

崇祯皇帝,神情有些呆滞的坐在御案后,内心已经陷入绝望。

他刚刚收到急报,周遇吉殉国,大同的姜襄投降,被他寄以厚望的唐通,也紧跟着投降。

这样一来,便导致居庸关失守,北京失去最后一道防线,闯贼兵临城下,已是必然。

崇祯站起身来,赤足披发,走在书房央,内心绝望,只觉得天地一片黑暗。

姜襄、唐通、吴三桂、这是他最后的依靠,现在姜襄和唐通一箭未发,就献城投降,宣大、蓟辽的边军,半数叛国投贼,自己还能指望谁?

让左良玉等部勤王的旨意早就传了出去,可是南方却一点消息都没传来。

大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基业啊!

难道就这么完呢?

朕兢兢业业十七载,居然会做亡国之君?

难道朕是昏君吗?

从皇兄手接过的江山,并非是这般模样,而朕在位十七年,没有将大明变好,反而一步步走向深渊。

崇祯不禁对自己产生一丝怀疑,不过很快,他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朕怎么会是昏君呢?

朕勤政不怠,每日批阅奏折直到深夜,休息不过两个时辰,朕勤俭节约,从来只穿粗布棉袍,食不过四菜一汤,朕不贪恋女色,宫只有几位贵妃,如何能是昏君?

首节上一节212/978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