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73节

  当然了,为了防止军卒监守自盗,李贤祭出杀招,一旦发现军卒参与偷盗、破坏之事,杀无赦,并且举家逐出乡堡。

  除却介亭的九百军卒,其他的两千四百人多数是李贤沿途收拢的流民、流寇。

  看守水车一事事关重大,李贤思来想去,还是决定把这一任务交给介亭军卒。

  相较于其他人马,介亭官军对李贤绝对忠诚,他们是最不容易被人收买的人群。

  解决了引水灌溉的问题,李贤又在纠结于畜力的问题。

  早在制作水车之前,李贤便使人到各地去购买耕牛。

  只是,耕牛抢手的很,价格也被牛贩子抬的老高,饶是李贤派人四面出击,可也不过买来了十头牛。

  算上四处买来的五匹驽马,这也不过十五头牲畜罢了,要是指望它们把一千亩地完全耕出来,只怕是痴人说梦。

  怎么办?再去买!

  春耕在即,不能再拖了,就在李贤一筹莫展,准备向糜氏或者胡家堡求援的时候,县丞找到了他。

  寒暄一番过后,县丞单刀直入,嘴里道:“我听说县尉四处求购牲畜,恰好,我有一个表亲就做这牛马买卖,如果县尉愿意,我可以为你引荐一番”。

  真是想睡觉来了枕头,李贤越来越好奇了,到底什么事情值得县丞三番两次的示好。

  “那感情好,不知道他能提供多少牲畜?”

  县丞笑道:“耕牛难找,如果是驽马的话,三五十头应该不在话下”。

  这已经是难得的大手笔了,要知道李贤派人忙碌了大半个月的功夫,也不过买了二手多头牲畜。

  都说蛇有蛇路,鼠有鼠道,看来,专业的事情还得让专业的人去做。

  “那就有劳县丞了,等到春耕完毕,我一定登门拜谢”

  县丞干笑了一番,忽而低声说道:“实不相瞒,在下有一事相求”。

  来了,肉戏终于来了,李贤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县丞开口,当下颇有些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

  倘若县丞再不口,李贤心中的那只好奇猫估计马上就要忍不住跳了出来。

  “喔?什么事县丞尽管说,只要我李贤做得到,绝无二话”

  县丞深深地吁了口气,他环顾四周,确定并没有第三个在场之后才说道:“此事说来话长,哎,家门不幸呀”。

  李贤心头疑惑,“呀,咋还跟家门不幸扯上了?”当然,这句话可不能说出口,李贤知道此时的自己只要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就可以了。

  好在县丞没有卖关子,他沉吟一番过后,便说道:“家有不孝子,年方十六,整日里舞刀弄枪,我让他读书养性,他倒好,赶跑了五个教书先生,我让他从军,这夯货却说乱臣当道,天子被小人蒙蔽,哎,我实在被他恼的没法子了,便把他锁在后院,命人严加看管,哪曾想,这小贼竟然打昏了看守,偷跑了出去”。

  李贤心道,这县丞的儿子倒是个妙人儿,有机会倒要好好结识一番。

  当下,又听县丞说道:“为兄痴长贤弟几岁,喊你一声维中不为过吧?”

  李贤知道县丞这是在套近乎了,他笑道:“不为过,兄长喊我什么都可以”。

  县丞又松了口气,道:“既然是自家人,我也就不再隐瞒了,其实我家那不孝子上山做了山大王”。

  “啥?”李贤险些咬掉舌头,明明是个官二代,偏偏却要做个山贼,这县丞公子的品位有够独特。

  县丞颇为尴尬,可还是应道:“刚开始我只知道那小子出外闯荡,并不知道他已经上山为寇,后来我派一心腹家人四处打听,才知道这混账东西就在二百里外的二龙山上,也不知道他使了什么伎俩,竟然还做了头目,真是有辱家风呀”。

  李贤大概明白了县丞的意思,“兄长的意思是让我救他出来?”

  县丞大喜,李贤还真是个妙人儿,明明是去绑人,到了他嘴里,自家儿子却好像是被贼人抢了去,这就算传扬出去,他人也顶多会说他家儿子技不如人,而绝不会说县丞家出了个贼子。

  还真是找对了人!

  想到这里,县丞连连颌首,嘴里道:“没错,为兄一直怕那不孝子闯出大祸,可却分身乏术,只能拜托贤弟了”。

  小事一桩而已,李贤拍着胸脯说道:“兄长放心,月旬之内我把人给你全须全尾的带回来”。

  “啊,多谢的话为兄不说了,日后你我兄弟且慢慢相处!”

  “兄弟之间哪用客气!”

  二人又矫情了一番,县丞留下一卷画像,一封书信,然而便告辞离去。

  

第119章 徐庶的另一个考验

  

  县丞走后,李贤自顾自地展开布帛,只见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颇为俊俏。()

  “难不成这县丞家的公子当了小白脸?”李贤恶意地揣测了一番,然后在心里琢磨着南下二龙山的人选。

  县丞的意思很明显,这件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如果贸然委托给他人,万一消息走漏,到时候非但不能结好县丞,反而有很大的可能与其结怨,那就是吃力不讨好了。

  毕竟,县丞虽然只是个基层官吏,可在整个夷安城却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在这名声大过天的年月,一旦传出县丞之子落草为寇的消息,只怕惹得无数人耻笑,而县丞碍于风评,也肯定得退位让贤。

  县丞若是退下了,整个家族也就算败了,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是干系到家族兴衰的大事。

  李贤到来之前,县丞一直在物色人选,若是南下二龙山的人实力不精,到时候掳人不成反被山贼擒下,那可就成了笑话。

  如果是正大光明的公事又罢了,县丞大可以张贴告示,重金悬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算折损几个人也与他无关。

  可偏偏这事情又不宜张扬,只能悄悄地关注,低调地考验。

  从家奴告知详情到现在,事情已经拖了两个多月,县丞的额头都多出了几根白发,然而,此事事关重大,若是所托非人,县丞下半辈子的前程可就毁了。

  急是急不得的,只能等,等候合适的人选。

  就在县丞已快绝望的时候,李贤出现了,年近弱冠的少年击杀张饶,击溃管亥,全歼黄巾余孽,战功辉煌,这简直是天赐救星呀。

  自打李贤出现在夷安城下,县丞就打着一个主意,交好他!拉拢他!让他出手!

  在县丞看来,李贤就是南下二龙山的最佳人选,倘若连他都不可以,那整个北海国就没有更好的人选了。

  于是,这才有了县丞三番两次主动交好的事情。

  客厅之内,李贤依旧没有作出决定,县丞委托的这个任务实在是太过特殊,无论是周仓还是胡庸、赵亮,似乎都不是最佳人选。

  事情已经应诺下来,再去反悔肯定是来不及的。

  一筹莫展之际,徐庶叩门而入。

  李贤大喜过望:“我真是昏了脑袋,这事情可以瞒着别人,却不能瞒着元直你呀,来来来,快快坐下,我这里有一桩趣事说与你听”。

  “喔?”徐庶盘膝坐下。

  李贤口若悬河,将县丞的话复述了一遍。

  徐庶听罢之后也忍不住笑出声来,道:“真是个妙人儿”。

  年少时以行侠仗义为己任的徐庶并不认为县丞之子有多么罪大恶极,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少年误入歧途罢了。

  李贤也没觉得这事儿有多么不可饶恕,一个十多岁的少年而已,只要没杀过人,那就还有救。

  倘若县丞之子真的罪大恶极,李贤可以把他救出来,自然也可以杀了他!

  “元直以为如何?”

  徐庶略一沉吟,嘴里道:“县丞的意思应该是让你亲自出马,这样的话,他才放心”。

  李贤恍然大悟,适才他把麾下的将领想了个遍,可就是没想到自己身上去,不过现在徐庶这么一提醒,好像那县丞还真是这么个意思。

  二龙山在二百里开外,单是行程就要耗费四五日的功夫,若是再在山中耽搁几天,说不定就得十天的时间。

  为了一个县丞之子,值得李贤这么大费周章吗?

  万一这是县丞与县令故意使出的**计,就是要调虎离山呢?

  李贤初来夷安,根基未稳,正是百事待兴的时候,倘若在这时候抽身离开,很容易被人钻空子。

  “元直以为我究竟该不该去?”

  “去与不去,首先要确定县丞的诚意!”

  李贤深以为然,“正是此理,如果县丞设计诳我,我定要他好看,可如果县丞所言非虚呢?”

  “那就去闯一闯”

  “喔?为什么呢?”在李贤想来,徐庶本应该劝他不要莽撞才对。

  徐庶笑道:“我有一至交好友家住莒县,此人勇力无双,维中若是南下,正好可以先去莒县探望”。

  李贤大喜过望,徐庶这是在为他找帮手呀,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跟徐庶做朋友的家伙岂是碌碌之辈?

  想到这里,李贤迫不及待地问道:“不知他尊姓大名?”

  “姓徐,字文向,单名一个盛字”

  李贤下意识地沉吟一番,嘴里道:“徐盛徐文向?”

  徐庶微微颌首,道:“不错,正是徐文向”。

  后世里,徐盛可是东吴时期的一员大将,此人官至庐江太守,位居芜湖侯,多次以少胜多,就连曹丕都没能在他手上讨得便宜。

  若论统兵作战能力,徐盛绝对要比周仓强上数筹

  这等英才可不能放过了,李贤颇有些迫不及待,道:“可有书信?”

  徐庶从怀中变戏法一般摸出一封信笺,只听他笑道:“这封信我早已经提前写好了,没想到这么快就派上了用场”。

  感情人家早有准备,李贤接过书信,笑道:“知我者,徐元直也!”

  说罢,两人相顾大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自始至终,徐庶都没有提起徐盛的爱好,李贤也没有多问。

  聪明人之间自有一股默契,徐庶愿意把徐盛推荐给李贤,至于成与不成,那就完全看李贤的本事了。

  倘若李贤真的能够说服徐盛,那自然是一段佳话,即便是不成,李贤也怪不得徐庶。

  其实,换句话说,这未尝不是一次考验!

  诸葛亮为了考验刘备,逼得刘皇叔三顾茅庐,徐庶怎么着也是个人物,他岂会简简单单的臣服一个不及弱冠的少年?

  敢打敢拼,身先士卒,这只能说明李贤是个将才。

  知人善用,求贤如渴,这才是真正的统帅之才!

  李贤明白徐庶的意思,所以此番为了徐盛,他决定亲自去一趟二龙山。

  将手中的各项事宜一一分派了下去,李贤又跟县令庄文知会了一声,说要去拜会一名老友。

  庄文自然喜闻乐见,他巴不得李贤路上出什么意外,最好暴尸荒外,一去不复还。

  

第120章 莒县城内初相会

  

  南下二龙山,李贤打算轻车简从,只带一百名护卫,后来还是在众人的劝说下,才把护卫的数目增加到了三百人。

  这三百人当中有两百人是胡庸的背矛士,剩下的一百人都是各营中精挑细选出的军卒。

  能够入选的护卫,忠心绝佳,而且都有一定的骑术功底。

  李贤南征北战,从黄巾手中抢到了不少战马,一直当作宝贝,此番终于派上了用场。

  筹备了这些时日,春耕终于开始了,李贤带着三百马队离开夷安城的时候,乡民们都在忙着翻地,播种。

  放眼望去,幽黄色的土地上,到处都是黑压压的人群。

首节上一节7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