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67节

  其实李贤所料不差,城门税涨幅多少,书吏早已经得了提点,不过这时候当着李贤的面,他却不好直接脱口而出,那样的话,岂不是说明这涨价之举是早有预谋吗?

  “李县尉稍待片刻,我回县衙一趟,问清楚过后马上回转!”

  李贤挥了挥手,道“好,快去快回,嗯,李得财、李德福,你们二人陪他走一趟”。

  李得财二人大声应诺,都有些不怀好意地看着书吏。

  书吏暗自叫苦,原本他还打算随便去哪里转悠一圈儿,然后快速回转节省时间的,哪曾想县尊李贤派了两个卫卒来监视他,看来这县衙不回是不行的!

  之前庄文有过交待,不能给李贤太多反应的时间,要让他尽快把章程定下来,最好今日就把城门税的额度提升上来。

  这伎俩李贤虽然没有猜透,不过却也蒙的**不离十。

  书吏告辞离去,李贤却长吁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庄文终归是出招了。

  李贤与庄文就好像在擂台上相互较量的对手,其中一方没有出招的时候,另一方只能多加防备,不敢贸然出击,可一旦对方出招攻击,剩下来的一方只要见招拆招就可以了。

  眼下,庄文出的招数早在徐庶的意料之中,所以李贤并不担心。

  城门口依旧秩序井然,见识到李贤麾下兵马的厉害之后,没有人敢在他们眼皮子底下闹事。

  但凡出城而去的乡民都向守城的官军表达了谢意,他们已经知道,城门口的官军就是李县尉的人马,前天晚上,也正是他们剿灭了黄巾余孽。

  要不是李县尉的兵马神勇莫敌,还不知道要熬多久才能回家了。

  些许怀春少女偷偷地将自己绣制的荷包放到了心仪军卒的怀中,不多久,就有军卒怀中揣满了荷包,再也放不下去了。汉时民风淳朴,女子也不像明清时节那般受到百般约束,她们可以大胆示爱,而不必受到世俗的谴责。

  也有不少孩童指着介亭兵勇对自家长辈说道:“阿爹,等我长大了也要做杀贼的大英雄,就像他们一样”。

  长辈们笑而不答,如果换做以往,早就大嘴巴抽了过去,哪会像县尊这般和颜瑞色?

  只因为李贤麾下兵马实在是太过勇武,表现又深入人心,这才没有引起百姓的反感。

  如若不然,男子当兵只能是无奈之下的选择。

  

第108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过往的乡民对李贤歌功颂德,连带着他麾下的兵卒都沾了光。()

  正兵营与辎重营的军卒努力把胸脯挺的高高的,乡民如此爱戴他们,总要尽忠职守,才不枉人家拥戴一番。

  等到书吏从县衙回转城门的时候,已经过去了两柱香的时间。

  在城门口等待出城的乡民依旧有一千多人,这些人携老带幼,呼儿唤女,很是热闹。

  为防止青皮无赖惹事生非,每隔几步就有介亭的兵勇在旁驻守,一旦发现有手脚不老实的家伙,兵勇们会第一时间将其揪出。

  对这些人,李贤的要求很简单“杀一儆百”。

  将几个倒霉鬼杖责三十之后,试图浑水摸鱼的青皮无赖一扫而空。

  书吏来到李贤跟前的时候,城门口正吊着一个血痕累累的青皮,那皮开肉绽的场景骇的人心惊肉跳。

  还没开口,书吏胆气就弱了三分。

  “怎么样?县尊怎么说?”最终,还是李贤率先开口相问,才化解了书吏的尴尬。

  “县尊说城门税要涨上四成”

  原本入城的人头税是每人五文钱,涨上四成,就等于要额外多交两文钱。

  这两文钱对于腰缠万贯的富商自然是九牛一毛,可对于外地的客商以及本地的穷苦百姓来说就有些过于苛刻了。

  对此,李贤依旧没有多言,他只是淡淡地问道:“涨税的日子从哪天算起?”

  “县尊的意思是越快越好,如果现在就涨的话,自然更好了”

  李贤意兴阑珊地挥了挥手,嘴里道:“好,你回去告诉县尊,就说我知道了”。

  书吏磨蹭了半天,就是不肯离开,半晌之后才憋出一句话,“那这涨税之事?”

  李贤“哈哈”大笑,道:“自然要依着县尊的意思办!他是一县之长嘛”。

  书吏长吁了口气,刚才他还真怕李贤翻脸。

  李贤毕竟是县尉,就算找个由头将他痛揍一顿,难道庄文还能特意为他出气不成?

  得了李贤的承诺,书吏再不敢多言,他几乎是一路狂奔着离开这里的。

  书吏离开之后,李得财迟疑地问道:“少主,难道你真要听那庄文的话,提高人头税?”

  李贤翻了个白眼,道:“我有那么傻吗?”

  李得财松了口气,“可你刚才分明应诺下了,要是阳奉阴违,只怕庄文会不依不饶”。

  李贤笑道:“本官自有妙计”。

  李得财不敢多言,只得讪笑起来。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在城门入口的方向立着一个硕大的木牌,木牌上面写着几行大字,大概意思是这样,根据县令庄文的意思,从今往后,入城的城门税提升四成,即刻生效。不过,县尉李贤体谅百姓,愿意在七日内为百姓垫付这上涨的税赋,七日之后,乡民就需要自行负担了。

  有识字的书生将告示上的内容解释一番,顿时引得人群躁动不已。

  一开始,乡民们对庄文颇有怨言,可后来,听到李贤愿意为大家垫钱之后,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

  强项令董宣这等为民分忧的官儿只在书上听说过,现实中,几乎从未有人经历过。

  可眼下,李贤李县尉这等作为岂不是可以与强项令相提并论了?

  董宣是不畏强权,为民除害,李贤则是慷慨解囊,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虽说,告示上写的很明白,李贤只能承担七日的涨资,可这也足以令人感激了。

  七天的时间,足够乡民们安置妥当了,即便是将货物采购齐整,也用不了这么久。

  不知是谁,忽而跪倒在地,口中高呼:“夷安草民谢过李县尉,李县尉杀黄巾,垫涨资,实在是我夷安百姓的大恩人,请收我一拜”。

  “谢过李县尉,受我一拜!”

  乱糟糟的人群中竟然传出较为齐整的声音,从城头往下看去,只见下面黑压压的全是人头,这些乡民心悦臣服地叩首谢恩。

  城头上,徐庶对李贤笑道:“恭喜维中,尽收夷安百姓之心”。

  李贤也很是开心,他说道:“这一下,庄文怕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徐庶深以为然,“庄文绝想不到你会来这一招,不过话说回来,大汉朝,像你这般舍财的官儿却也是少之又少了”。

  在徐庶面前,李贤不敢流露出太多志得意满的神色,只是嘴里笑道:“钱财乃身外之物,我手中的钱货是从黄巾手中抢来的,而黄巾又是从乡民手中抢来的,现在,我把钱货用在乡民身上,不过是物归原主,财尽其用罢了”。

  徐庶击掌赞道:“好一个物归原主,财尽其用,维中你能够有这份胸怀,那庄文又怎么会是你的对手?”

  县衙大院,等待消息的庄文正愉悦地品着美酒,适才他已经得了书吏的回报,说李贤已经全部应诺下来。

  在庄文看来,这是李贤低头认栽的表现,真是可喜可贺呀。

  没想到,那李三郎倒也是个能软能硬的家伙!

  想到这里,庄文比划了一番,凶狠地道:“可惜,你惹到了我,不然的话,便是让你这县尉多做一些时日,又有何妨?可惜呀,可惜!”

  叹息声,忽有家丁来报,“报,老爷,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

  “去你娘的,你娘才大事不好!”庄文勃然大怒,他将酒碗一掷到地,狠狠地踹了家丁一脚,方才问道:“说,出什么事了?”

  家丁忍着痛楚,嘴里道:“好叫老爷知道,那李贤不知道发了什么疯,竟然在城门口立了个告示”。

  “什么告示?”

  “上面说告诉百姓,是老爷您要把城门税提升四成的”

  “他大爷的,好奸猾的小贼!”庄文没想到李贤竟然敢釜底抽薪,“还说什么?”

  “李贤还说他愿意为入城的乡民承担七日内的涨资”

  “这小贼疯了?”

  庄文之前已经算过,倘若把人头税提升四成,每日里就可以为县衙府库带来五贯钱的额外收入,七天的话,这就是三十五贯。

  三十五贯钱呀,庄文一年的俸禄也还没有这么多,他实在想不明白,李贤怎么会这样做,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千里做官为吃穿,李贤为的是什么?

  

第109章 谁的粮队

  

  北上都昌,成功为孔融解围,李贤不但收获了战无不胜的名头,更从管亥手中敲来了一万斤的钱货。()

  虽说敲来的一万斤钱货上缴了五千斤,换来了管亥的好感,可算上之前缴获私留的,凑足一万斤也还是绰绰有余。

  一万斤钱货不可能全部带在身上,李贤将其大部分交给了糜氏保管,此番南下赴任,李贤只带着千余斤钱货,一千斤钱货是什么概念?

  就算钱货全是铜钱,这也是一千贯,如果其中有金银等硬通货,价值就更得翻倍了,所以说,李贤不差钱,这时候别说三十五贯铜钱,就算是三百五十贯他也垫付的起。

  只不过,有些事情过犹不及,若是李贤表现的太过无谓,反而会给人额外的遐想。

  为乡民垫付七日的涨资,这七日之约已经足够使人感激了,倘若李贤垫付一年半载的,别人肯定会想,这李县尉手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

  夷安县衙,县令庄文七窍生烟,他没想到李贤竟然把乡民的仇恨转嫁到自己身上,而他却堂而皇之的收买人心。

  换言之,这涨城门税的计策非但没能起到离间的效果,反而给了李贤进一步拉拢人心的机会,想一想就觉得可恨。

  不过,这时候木已成舟,庄文不可能再去否认提升城门税的决定,那样的话,他这个县令就一点威严也没有了。

  可就这么便宜李贤,让他声望陡升?庄文怎么也咽不下这口气,“来人呐,去告诉库房,一粒米、一粒粮都不要给李贤,再拿我名刺去各家粮店,告诉他们,七日之内,不准卖粮给李贤,谁要是敢卖,就是我庄文的对头”。

  仆役应诺离去。

  从日升守到日落,一整日的时间很快过去,夕阳西沉的时候,李贤终于等到了他等来的人。

  粮队来了,胡庸在前头纵马狂奔,脸色的得意劲儿甭提了。

  李贤松了口气,只要有粮,他这个县尉就保全了颜面,不必去庄文那儿卑躬屈膝。

  城内各家粮店关门歇业的消息李贤已经听说了,他心里明白,这定然是庄文的馊主意,不过好在他根本没打算从城内购粮,他要进一步展现自己的实力。

  庄文不是打算用粮秣来控制李贤吗?李贤要用足够的粮秣来告诉夷安百姓,他这个县尉不是白给的!

  胡庸此番前来,不但带来了自家的粮秣,还稍待着拐来了其余两家乡堡的粮食。

  这支粮队规模不大,但押运的粮食也有五十石。

  要知道,李贤之前出征的时候,胡家堡已经出过一次血了,再让他大出血,那可就伤筋动骨了。

  因而,对李贤来说,胡家堡的粮秣更多的是象征意义,他真正寄予厚望的是介亭的粮队。

  大军刚从都昌离开的时候,李贤便未雨绸缪,他让李得寿带人快马先行,回到介亭去调粮,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该到了。

  “报,县尉,幸不辱命”,隔着老远胡庸便纵身下马,单膝跪地,向李贤行礼。

  “此行来去匆匆,倒是辛苦你了”

  胡庸龇牙笑道:“不辛苦,为县尉做事,怎么着都行”。

  李贤又道:“令尊两次助我,等到局势稳定之后我一定登门拜谢”。

  胡庸正色道:“县尉这么说就见外了,之前若不是县尉及时出手,我胡家堡便会生灵涂炭,这等救命之恩,便是舍命报答也不足为惜,不过是些粮秣罢了,何足挂齿?”

首节上一节67/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