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83节

  一方仰仗人数上的优势,拼死一战,困兽犹斗,而另一方则占着地利,又养精蓄锐,纠缠了一刻钟,双方就难分高下。

  随着时间退却,浓雾渐渐消散,城下的曹军若隐若现,他们在各自军将的统领下大呼小叫,往前狂奔而来。

  张辽大吼一声:“滚木石!”

  早已准备妥当的青州军狞笑一声,放下了一根根滚木。

  “咕噜噜”,沉重的滚木在城墙两侧来回的晃荡着,扫断了一根根竹梯,撞死了无数曹军士卒。

  如果说滚木是凶残的清扫工具,那么垒石便是血腥的碾压工具、

  一块块圆滚滚的石块从天而降,但凡触身者,无不深受重伤。

  激战正酣的时候,伤者,意味着拖累,没有人会在这时候顾得上他们。

  许褚也好,徐晃也罢,他们全都杀红了眼,誓要趁此机会攻入城中。

  刘备、张飞同样派遣军卒死战,可是,他们行进间都留有余力,未曾全力以赴。

  任何时候都给自己留下一条退路,这是刘备长久以来总结出的经验。

  每时每刻都有曹军中箭身亡。

  攻城,意味着巨大的死伤,而青州军并不缺乏守城利器。

  长弓、短矛、劲弩,可谓应有尽有。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曹军只有一人冲上城头。

  看着死亡惨重的己方人马,徐晃有些后悔,早知道代价这么大,他就不会如此莽撞了,应该等到死士发动之后再行攻伐!

  没错,城中有许褚留下的死士,这是徐晃等人最大的代价。

  昔日,周仓大占上风,许褚无奈退却,危急关头,许褚留下五百死士,这些人马潜伏在各处,只等着最后一刻的召唤。

  如今,特殊的号角声响起,正是催动死士攻击的声音。

  一时之间,城中杀声大起。

  一个个身着皮甲,手里擒刀的军卒,从屋顶跳下,从地底钻出,直奔城门而来。

  暗无天日地躲了这么久,曹军死士早已经乏味了,如今,终于到了解脱的时候,无论胜败,他们将再无遗憾。

  临行之前,许褚有过吩咐,若是大军攻城,死士需要配合他们攻下北门。

  今日,数百名死士俱往北门而来。

  “敌袭,内城有敌来袭!”

  守军大骇之下急忙敲锣打鼓,为同伴示警。

  “冲过去,打开城门!”

  “竖盾,拦下他们!”

  双方目的不同,却在狭窄的战场上相遇,一时间,血肉相撞,死伤无数。

  曹军也好,青州也罢,他们各不相让,谁都不想功亏一篑。

  

第626章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城门对于城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城门失手,早已在城门外虎视眈眈的曹军士卒一定不会任何机会。

  因而,当城中乱起,死士暴起杀出的一刹那,城外曹军的攻势瞬间激烈起来。

  里应外合!

  曹军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让临近的守军顾此失彼。

  死士飞蛾扑火一般发起了亡命袭击,他们知道自己的命运,若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攻破城门,等到守军缓过来神来的时候,他们一定难逃一死。

  同样都是死,若能在临死前攻破城门,说不定便有死中求生的可能,而他们便有可能成为英雄。

  在“生”的渴望下,曹军死士迸发出绝强的战力。

  一时之间,青州军的战线危若累卵,仿佛下一刻就要失守一般。

  徐晃也罢,许褚也好,便是刘备都觉得破城大有可能。

  为了达成目的,曹军不再顾及伤亡,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然而,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

  一炷香的时间过去,青州军在坚守;半个时辰的时间过去,青州军还在坚守。

  这时候,徐晃已经发现了不妥。

  青州军的表现太让人意外,与其说是巧合,倒不如说他们早有准备。

  只有作出充分的准备,青州守军才能坚守至今,否则的话,在曹军死士这般猛烈的袭击下,青州军早已经坚持不住,又哪能像现在这般留有余力?

  城外的曹军还好,他们有充足的数量,可以确保军卒攻势不弱,可城内的死士就不一样了。

  区区三百多人,进攻刚开始的时候,他们还能奋勇上前。

  可是,一炷香的时间过去,三百名死士已经人人带伤。

  半个时辰的时间过去,死士已经伤亡过半,便是剩下的人也失去了战力,别说攻城了,让他们脱离战场都成了问题。

  青州军终归不是摆设,在他们有了充足防备的情况下,任凭曹军攻势如潮,青州军都能不动入山。

  汹涌澎湃的海浪看上去嚣张无比,可是,他们永远也漫不过漫长的海堤。

  海浪不能持久,巨石垒成的海堤却可以笑到最后。

  眼下,坚韧无比的青州军挺住了,他们只抽调了少量兵马便围剿了数百死士。

  在周仓、张绣等人的运筹帷幄之下,连许褚的杀手锏都失去了效果。

  宛城之战,结果不难预料。

  当曹操兵出颍川,占据河南郡之际,徐晃、许褚在宛城一场大败。

  曹操闻讯,头痛之疾发作,足足昏迷了半个时辰。

  曹操醒来之后,第一件事便是接见河东、弘农各路豪强。

  占据洛阳之后,曹操势力大增。

  董卓乱长安以来,洛阳一直作为大汉的都城存在,直到汉帝奔走,移都下邳,洛阳才失去了国都的象征意义。

  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打,洛阳毕竟有千年的底蕴,绝非下邳可以比拟。

  一时之间,曹操声势大壮。

  若非同时传来曹军兵败宛城的消息,说不定曹操可以兵不刃血,尽收司隶重地。

  如今,曹操面对各大势力,只能恩威并施,许以厚利,如此以来,才可以确保在不动兵戈的情况下,谋求最大的利益。

  西凉军阀祸乱已久,张济也好,杨奉也罢,他们都不是良善之辈。

  曹操到来,也给了河东一个机会。

  曹操毕竟出身官宦,天然便倾向于河东大族。

  青州李贤虽然实力强大,咄咄逼人,可是,他击败袁尚的行为却触动了河东大族的底线。

  袁氏四世三公,姻亲数不胜数,河东各大家族或多或少都与袁氏有些联络。

  河东各族宁愿投靠曹操,也不愿与李贤友善。

  河东数郡局势渐稳,曹操便抽调大军奔赴南阳,独留郭嘉驻守洛阳。

  洛阳重要,南阳同样不可分割。

  如果没有南阳郡,曹操哪来的粮秣?

  河东数郡,看上去城多人多,可实际上,弘农、河东、河南数郡,没有一郡的粮秣能够自给自足。

  短时间内,曹操还能压制得住,等到时间一长,缺粮的威胁下,什么寡闲廉耻都不重要了,百姓都想活下去,哪怕河东各大家族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想法!

  曹操别无选择,临近数郡,张鲁的汉中,刘璋的益州,刘表的荆州人人有粮,可是,兖州治下却没有一个稳妥的产粮之地。

  好不容易得了南阳,曹操刚刚高兴了一阵子,没曾想,李贤就坏了他的好事。

  曹操从没有如此恨过一个人!

  如果可以选择,曹操一定不会不惜任何代价,只求能够将其击杀。

  然而,世上没有如果,李贤的强大已成必然,即便曹操抽调大军,却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当务之急,却是说服荆州出兵!

  如果刘表能够出兵相助,曹操的困境一定可以迎刃而解。

  大军东进之际,曹操便派出使者奔赴益州、汉中、荆州。

  益州、汉中都为求粮,荆州却是求兵。

  吞并袁绍、张扬之地,李贤已经成为天下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不过,在青州军占据南阳之前,青州强大与否,与荆州的干系并不大。

  九江虽然隶属李贤,可是,九江多山多河,不利大军调动。

  荆州军只要守好水道,李贤便无力进犯。

  可是,南阳易手之后,局势已然不同。

  只要李贤愿意,南阳稳定之后,青州军随时可以从南阳南下,威逼江夏、襄阳。

  江夏也好,襄阳也罢,这都是荆州的心腹重地,不容有失!

  因而,曹军求援的使者抵达之后,荆州上下几乎没有争吵便达成了出兵出粮的意向。

  荆州军虽然战败过,可是,在大多数荆州官吏眼中,李贤并非不可战胜。

  荆州地广物博,兵强马壮,所有人都咬牙切齿,誓要报仇。

  在这种大趋势之下,即便有政见不同之辈,却也只能偃旗息鼓,等待战后再做表态,否则的话,他们一定会被视作异类。

  征讨南阳?

  难道,荆州军真的比兖州军还强吗?

  兖州徐晃、许褚都是宿将,连他们都一败涂地,荆州军又能强到什么地步?

  真正目光长远之辈已经开始谋求退路,他们并不看好曹、刘联军。

  就算兖州军、荆州军联手击退青州军,却也不可能长久。

  南阳是块香饽饽,当时,暂借给张绣之后,刘表已经有些后悔,只是为了充作屏障的顾虑才没有发作。

  后来,等到刘表意图收回南阳的时候,张绣已经尾大不掉,那时候,荆州军若想重回南阳,只能经过一番血战。

  再三斟酌过后,刘表放弃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曹操、李贤相继得手。

  如今,荆州军出兵南阳,就算能够击败李贤,那么,曹刘联军也会出现新的问题:南阳究竟归谁?

  睢县,刘备的府邸气息沉闷,所有的家丁仆役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发出太大的声响。

首节上一节583/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