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65节

  可谁能够想到,乌桓人的霸道之处更胜往昔,竟然为了掳获夫蒙青冉大下杀手,逼的夫蒙部没了退路。

  如果不是青州军及时出现,这时候,夫蒙青冉早已经成了蹋顿的女人,也许用不了多久,世上也就不会再有夫蒙部了。

  同时,汉人的强大、富饶也深深折服了夫蒙青冉。

  如果夫蒙部真的能够得到汉人的帮助,便是牺牲些什么也并不是不能接受的事情。

  为了族人,夫蒙青冉甚至打算奉献自己的**,只要汉人能够出手相援!

  入厅之后,夫蒙青冉深吁一口气,道:“鲜卑夫蒙部使者夫蒙青冉见过都尉,这是我们部落进献给都尉的礼物,请笑纳。”

  说罢,夫蒙青冉从腰间解下一个布囊,她迈步上前,双手奉上。

  太史慈假意推辞了一番便接过布囊,打开之后,只见到里面静静地躺着一颗鹅蛋大小的珠子。

  东珠,这是产自乌苏里江、黑龙江冷水中的河蚌珠,往日里,海商虽然也从带来不少东珠,可是,像今日里这般大小的珠子却还是第一次见到。

  如果这东珠流入关内,绝对有价无市,是难得的珍品。

  即便太史慈对金银财宝没有什么特殊的情感,可此时见了这么大的珠子,片刻间还是有微微的失神。

  好大手笔!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不过,太史慈对鲜卑也有所图谋,倒分不出来究竟是谁利用谁,所以当下显得颇为镇定,“嗯,不知道贵使此番前来所为何事?”

  虽说在草原偶遇的时候,夫蒙青冉已经表达过类似臣服归顺的意图,可那毕竟不是正当的场合,说的话不算数的。

  夫蒙青冉不清楚汉人的规矩,可听到太史慈发问,她还是重复了一遍:“一直以来,我鲜卑夫蒙部便对大汉朝廷心生仰慕,后来,我曾祖父宣誓臣服于大汉,天子但有所求,绝无不从,而供奉更是年年都有,可以算得上是恪守职责,现在,我夫蒙部有难,不知道大汉朝廷能否援助一二?”

  太史慈知道,鲜卑人根本不像夫蒙青冉说的这么老实,不过眼下可不是拌嘴仗的时候,他只是笑道:“夫蒙部遇到了什么事情?朝廷的事情我做不了主,不过,我已经得了使君允许,可以酌情给予帮助”。

  这就是诱饵加许诺了,夫蒙青冉不是傻子,自然听懂了其中的寓意,“我夫蒙部心向大汉,可近年来却常常受到乌桓人的欺压”。

  “为何蹋顿偏偏与你们过不去?”

  “蹋顿一心想要统一乌桓各部,再与中原为敌,自然看不惯夫蒙部”

  “如此说来,我帮你便是在帮自己了?”

  “都尉所言极是!”

  “蹋顿麾下有多少人马,夫蒙部又有多少?”

  “蹋顿有部众五万人,其中,青壮两万,我夫蒙部敢战者五千,可缺乏军械盔甲,不敌蹋顿”

  太史慈瞬间了然,怪不得夫蒙部拼死南下求援,感情他们的部落已经到了生死危亡的关头。

  一旦蹋顿腾出手来,想必下一个目标便是夫蒙部。

  游牧民族间的吞并厮杀可不像中原的王朝更替那么文雅,失败者,妻女都会沦为他人的禁脔,而成人丁口多半会被处死,就算有存活的,也是作为奴隶存在下来的。

  夫蒙部可不想被人吞并,可是,放眼天下,唯一能与蹋顿为敌的只有汉人。

  鲜卑虽然强大,却不愿为了夫蒙部与强大的蹋顿为敌。

  思来想去,除了向大汉求援之外,夫蒙部别无选择。

  太史慈明白,夫蒙部是可以借重的力量,当下沉吟道:“临来的路途中你应该看到了,我麾下步卒举世无双,可是却缺乏能征善战的马上勇士,如果你想让我们抽调兵马援助的话,只怕要失望了”

  夫蒙青冉原本就没指望大汉朝廷能够抽调兵马援助,她其实只想要大汉朝廷能够援助些军械财物,“部落里军械匮乏,不知道都尉能否赏赐一些?”

  太史慈这时候没有再打谜语的兴趣,他直接了当地说道:“军械、财物、甚至米粟盐粒我都可以给你们,不过,这一些可不是白给的,你们须得拿出相应的物资来交换。”

  这是题中之义,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如果真掉了,那也一定是陷阱。

  夫蒙青冉兴奋起来,只要太史慈开口相帮,那夫蒙部就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能够击败强大的袁绍,那神秘的李贤李使君一定更加强大。

  草原上弱肉强食,夫蒙部落在蹋顿的威胁下已经没有了独自生活的资本,只有投靠强者才可以继续生存!

  只是,夫蒙部有什么东西是汉人需要的?

  夫蒙青冉转动脑筋,仔细思索了好一会儿,忽而醒悟道,马匹!马匹是汉人最需要的。

  夫蒙部马匹虽然不多,但只要有充足财物、盐粮,随便与别的部落交易一下就可以获利颇丰。

  通过源源不断的交易,夫蒙部便可以重新在鲜卑人中确立话语权。

  那时候,有了其余部落相助,夫蒙部将不惧乌桓人!

  蹋顿部为什么能够在乌桓人当中一家独大,靠的还不是他们独有的盐粮渠道吗?

  草原上是不产盐的,而运送盐粒的商贩根本不敢进入乌桓人的营地,于是乎,拥有盐粒的蹋顿部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只要夫蒙部与汉人建立了盐马互市的交易渠道,夫蒙部很快就可以发展壮大起来。

  

第608章 军堡

  

  双方各取所需,于是,在冀州,鲜卑部夫蒙青冉与青州都尉太史慈的第一次正式会面圆满结束了。()

  太史慈答应耶律青冉,会为其提供足量的米粟盐粒,与此同时,为了确保第一次交易成功达成,青州军会派出两千步卒护送这些财货北上,直到夫蒙部成功接收了这些货物。

  夫蒙青冉也许诺,接收货物之后,鲜卑夫蒙部会为东莱军筹备军马,以物易物,侦查敌情,必要时候甚至可以赶赴前线。

  箭矢六千支、弓箭六百张、盾牌三百副、大刀两百柄,这是军械清单。

  米粟一千斤、食盐八百斤,这是生活物资清单。

  由于时间仓促,夫蒙部很是需要这批军械财货,于是,当太史慈把物资准备妥当之后,翌日一早夫蒙青冉就出发了。

  送走了夫蒙青冉,冀州重新恢复了原来的轨迹。

  不过,两千步卒护送的军械已经成为一个甘醇的诱饵,不停地散发着香味。

  自从那一次与乌桓人硬碰硬地对拼了一次,太史慈便意识到了骑军的好处。

  后来,趁着乌桓人麻痹大意,赵云率领青州军夜袭大营,取得斩首八百,俘虏两千的战果。

  蹋顿勃然大怒,意图围歼赵云,赵云却避而不战。

  青州骑军是太史慈麾下唯一一支机动力量,一旦损失惨重,青州军在与乌桓人的对抗中便完全丧失了主动,这可不是太史慈想要的。

  为了对付来去如风的乌桓骑军,太史慈抽调苦力,正在兴建军堡。

  步骑结合,步军以军堡为依托,骑军围绕军堡活动侦查,两者紧密配合,最大程度上压缩了乌桓人的活动空间。

  新的军堡选址已经确定了,俘虏的乌桓骑卒成了最佳的苦力人选,在两千名乡民营青壮的监视下,乌桓人逐渐停止了逃窜的意图。

  之前,曾经有乌桓人试图逃窜出去,然而,他们没有一个人成功,失败者都被砍下了头颅,高高地悬挂到了木杆之上。

  渐渐地,乌桓人也发现了,只要他们按时完成进度,汉人便不会多加责骂,而食物更是不曾短缺过。

  这一来二去的,竟然有不少乌桓人萌生了不愿离开的意向。

  要知道,乌桓人以游牧为生,一旦遇到寒冻灾害,牲畜大量死亡,以家畜为身家性命的乌桓人便损失惨重。

  对乌桓人当中的贫者来说,****有饭吃已经是难得的好日子了。

  至于出卖些力气,只要能够换些米粟果腹,又算得了什么?

  青州、徐州,李贤创建的战争机器全面开动起来。

  有了足量的铁器补给,匠工营全力开工,箭矢、刀具、长枪,各式的冷兵器源源不断地从作坊生产出来。

  大片大片的土地开垦出来之后,一座座水车沿河而建,灌溉出了大片大片的良田。

  冀州境内有多条河流,土地也很是肥沃,之前,只是为了躲避战乱,所以百姓才四散而逃,现如今,太史慈凭借一座座军堡将战线一直往北推进,留在军堡、县城内的乡民百姓们当即壮了胆色,他们开垦荒地、畜牧养殖。

  以军堡为中心,方圆数十里的地方开垦出了连片的田地,到处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省工省力的曲辕犁完全派上了用场。

  太史慈采取的是类似于军屯的方式,他将乡民十户编为一甲,五十甲编为一里,五十里编为一乡,每一级设一头领。

  开垦出来的田地按照人头发放,完全免去了繁重的人头税。

  这些日子,太史慈一直在苦思冥想,他在考虑究竟该如何扩充实力。

  袁氏兄弟尚在苟延残喘,冀州人心未附,即便太史慈有心征召本地乡民入伍,只怕也车水杯薪,难以足数。

  在这种情况下,太史慈只剩下了一个选择,从少数民族当中征召骑卒。

  李使君说的很清楚,以夷制夷!

  不管是乌桓还是鲜卑,匈奴还是氐氏,只有能为我所用,那便大胆一用!

  近年来,赵云麾下的外族骑军大出风头,立下了赫赫战功,现在,太史慈决意借鉴一番,建立一支外族骑军。

  当然,俘虏的那些冀州军、乌桓人太史慈也不想放过了,能够废物利用的话,何乐而不为?

  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有了第一次,很快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去掉了心理负担,乌桓人会发现,原来做叛徒也并不是件困难的事情。

  有了这打算,太史慈很快就动手着以实施,他让陈宫动用锦衣营的力量,先期挑选出五十人的小队作为试选。

  如同日本人引诱汉奸那样,太史慈会逐步提升这五十人的待遇,然而慢慢让他们加入到巡护商队、驱逐马匪的战事中去。

  众人患寡而不患均,区别对待之后,乌桓人自然会为自己鸣不平,那时候,太史慈便会采取分而化之的手段,根据乌桓人的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那些叫嚣的最厉害的,多半是**十足,不容易满足的家伙,只要给予足够的好处,让这些人改换门庭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至于那些闭口不言,静观事变的家伙,要么是真的胆小鬼,要么便精明过人有自己的算盘,当然,还有一部分忠于蹋顿的死硬分子存在。

  太史慈相信,只要让这些俘虏尝试到跟随青州军的好处,那么,日后让他们为大汉卖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冀州,中山国。

  管宁沿着碎石铺垫的大道,缓步前行,两侧俱是翻出来的田地。

  已然到了冬季,将土地深挖翻种,可以冻死泥土中的害虫,确保明年有个好收成。

  由于是统一开垦、统一规划,所以田地显得很是齐整,。

  在每块田地的地头都建有一道深深的沟渠,这是防旱保湿的水渠。

  水渠的尽头建有一辆高大的水车,水流冲刷着轮叶,发出“哗哗”的声响,此时田地不需要太多水分,所以水车的阀门并没有开到最大。

  每隔百丈之地,都会有一座高高的木台,这是警戒望的岗哨。

  一旦发现敌情,木台会第一时间示警。

  在木台之旁,建有深井,青石、方砖堆砌的井壁之上有一座四角有棱的井亭,这是遮蔽风雨,保持井水清洁的必要措施。

  后世里电视里经常出现的辘轱缠绕着粗粗的麻绳,可以节省提水的力气。

  管宁走上前去,亲手打了桶水,井水清澈照人,尝了口,极为甘甜,当下很是满意。

  无论在什么时候,水源都是确保田地丰腴、人丁兴旺的不二物品。

  在李贤的刻意要求下,太史慈负责青州军事,而管宁、国渊督造农耕事宜。

  耕战是确保战斗力的不二法宝。

  现在来看,效果却是极为显著的。

  以黄河为主干,密密麻麻的水渠像树木的枝叶一般伸展开来。

  初步的田地灌溉体系已经成型,放眼四望,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田垄。

  忙碌的人群在各自甲长的统筹引导下秩序井然,间或有三两个孩童在地头耍闹。

  可以想象,只要击溃乌桓人,来年一定是一个丰收年。

首节上一节565/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