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542节

  “辽东公孙度、北方乌桓绝非良善之辈,袁绍在的时候,冀州尚且无忧,可是,现在袁绍已亡,凭借袁谭、袁熙,绝难掌控大局,与其坐看冀州沦入他人之手,倒不如据为己有,以立不败之地!”

  毕竟是掌控暗营的人物,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友军。

  不过,在座诸人绝非迂腐之辈,他们明白,陈宫的分析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胜利果实,到头来却有可能被别人采摘,众人就觉得心中不爽。

  冀州也好,幽州也罢,只能成为李贤的地盘,除此之外,谁都无法接受!

  北进!

  商议到现在,赞成北进的占大多数,李贤环顾左右,道:“诸位都是我的左臂右膀,我李贤能有今日,离不开诸位的辛苦,适才,诸位所言已经很是明了,我也赞同北进的意见”,说到这里,李贤话锋一转,道:“不过,徐州曹操绝非等闲之辈,再者,周仓的背嵬军正在兖州孤军奋战,无论如何都不能将他置入险地,诸位好生思量,可有两全之策?”

  陈宫早有思量,李贤甫一出口,他便说道:“使君,下邳兵力不多,仅凭神策军、背嵬军显然难以成事,若是徐统领愿意,不如让玄甲军南下,伺机以动,如何?”

  李贤心中一动,这倒是个好法子,即解决了曹操的威胁,又满足了徐和的要求。

  不过,挥师南下,意味着放弃了北上开疆拓土的机会,徐和会如何选择?

  李贤决定让徐和自己选择:“定毅,不知你意下如何?”

  徐和抱拳作揖,道:“末将愿为使君分忧”。

  李贤眉头舒展,道:“这么说来……“

  徐和抢先说道:“末将愿意领军南下,与背嵬军、神策军互为犄角,共抵曹操”。

  李贤很是高兴,徐和能够主动拦下,自然是件好事,他颇为感动,道:“诸位宽心,诸位之辛苦,我李贤必不相负!”

  众人一阵谦辞“主公言重了”。

  李贤不置可否,道:“既然决定北上,那么今日便定下个章程,如果谁什么好的计策,也不要藏着掖着了,拿出来吧”。

  话音刚落,众人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集到陈宫身上。

  陈宫只得苦笑,道:“主公,某确实有一条计策,只是,能否成事却还在模棱两可之间”。

  李贤来了兴致:“不妨事,但说无妨!”

  “我听说袁尚素得袁绍之喜爱,如今袁绍身死,袁尚在我军中,如果好生利用一番,定然可以省去很多力气,说不定可以免去刀兵之祸!”

  一开始,众人都显得兴致勃勃,可是,听到后来,太史慈等人都拉下了脸,免去刀兵之祸?那岂不是说众人没了上阵厮杀的机会?

  怪不得陈宫这厮扭扭捏捏,不肯说出来,感情是怕得罪了几位实权军将呀。

  如今,陈宫话一出口,李贤笑意盎然,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最佳,“如何利用?”

  “袁绍有三子,长子袁谭、次子袁熙、三子袁尚,袁熙素无大志,倒是袁尚自持袁绍之宠爱,在冀州拉拢了一批支持者,若能说服袁尚为我所用,促使袁谭、袁尚兄弟相争,使君觉得胜算几何?”

  李贤大喜过望:“我听说审配素来支持袁尚,在我看来,元龙之策有七成的把握”。

  七成的把握已经很大了,若是成功,青州军几乎不费一兵一卒,就算是失败了,损失也寥寥无几。

  像袁尚、审配这等货色,李贤压根看不上眼,留在手中凭白糟践粮秣,若能废物利用,自然是极好的。

  不知不觉间,李贤已经被陈宫彻底说服了,他眉目间俱是喜色,似乎觉得可操作性极大,倒是陈宫补充道:“使君,此计虽好,可是却有一处不妥,如果袁尚不为所动,回转冀州之后与袁谭联手,那我们可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了”。

  李贤自信地笑了起来:“元龙放心,我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嗯?使君有何高见?”

  “适才军卒来报,袁绍临终之前曾经书写一份遗嘱,由袁尚执掌冀州大权,这遗嘱嘛……”

  李贤沉吟的功夫,陈宫眼前一亮,他接着说道:“遗嘱就在军中,稍后便可交于袁尚!”

  说罢,李贤与陈宫相视一笑,颇有惺惺相惜之态。

  四周军将有的人若有所思,有的人却目结舌,他们不知道李贤与陈宫在打什么哑谜,尤其是胡庸,他低头向陈到问了句:“袁绍身上有遗嘱吗?我怎么没看到?”

  袁绍是陈到射杀的,有没有遗嘱,陈到最有发言权。

  此时,听得胡庸所言,陈到干咳一声,道:“遗嘱之事,自然是有的”。

  胡庸眼前一亮:“现在何处?”

  赵云看不下去了,他轻斥道:“你这厮,主公说有,那便一定有!”

  胡庸不是榆木脑袋,只是有些转不过来弯儿,现在听到赵云提点,他恍然大悟,傻笑道:“喔喔,对对,遗嘱,我看到了遗嘱,不错,袁绍说要让袁尚执掌冀州,主公,可是如此?”

  李贤翻了个白眼,道:“闭嘴!遗嘱之事,与尔无关,你且回去收敛兵马,整理军功,出征之前,我要兑现赏赐”。

  胡庸咧着嘴角,道:“主公,军功一事,自有军司马计较,我就不去碍事了”。

  李贤很是无语。

  胡庸的指挥风格一如其人,可谓知人善任,这是他的优点,

  出兵一事由于陈宫计策的缘故暂时告一段落,各部军将得了空闲,便是军卒都有了休整的机会。

  不过,陈宫却忙碌起来。

  首先,要寻找一个善于模仿笔迹之人,伪造一封袁绍的遗嘱。

  袁绍身死之后,印鉴也在身上一并落入李贤手中。

  只要找到书写之人,遗嘱一事易如反掌。

  李贤知道,陈宫麾下的暗营人才济济,各种人才都有,因而,他并不担心伪造遗嘱的事情。

  真正值得忧虑的,却还是袁尚的态度!

  想到这里,李贤决定要无中生有,推波助澜!

  一炷香的功夫过去,正在高唐城中的袁尚忽然听到狱卒在谈论外头的战事。

  袁绍死了,袁尚听罢心中颤抖不已,他的父亲竟然死了!

  强忍痛苦,袁尚继续侧耳聆听。

  “我听说此番大获全胜,多亏了冀州传来的情报,若非如此,使君也不可能处处料敌先机,技高一筹”

  “嗯?你说什么?冀州的情报?”

  “嘘,你却是不知道,我有一表弟,正在暗营,他却是偷偷告诉了我”

  “谁的情报”

  “不可说,不可说,我只能说,此人之地位,不下于屋中之人”

  “到底是谁?”

  “别问了,若是被屋内之人听到了,你我都有杀头的危险”

  谈论声到这里戛然而止,似乎真怕了杀头威胁。

  屋舍中,袁尚已经咬牙切齿,“地位不下于我?会是谁?袁谭、袁熙?是了,一定是二人之一,贼子可恨,竟然害的我父身亡,若我回转,定要你们血债血偿!”

  

第588章 识破

  

  失利、绝望、惶恐最容易激发人类的负面情绪。【】

  袁尚身在牢笼,逐渐变的多疑起来。

  闲来无事,总容易胡思乱想。

  军卒无意间泄漏的消息让袁尚彻夜难免,他想了一夜,终于捋清了关系,下了决心。

  在袁尚想来,以冀州军的实力,绝不至于败的这么惨,一定有人私通李贤,只有这样,才可以解释涿郡、泽幕为什么会双双失守。

  是袁谭?还是袁熙?

  袁尚率军南下,消息只有寥寥数人知晓,而袁谭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袁谭泄漏消息,为什么青州水军会出现的那么“恰如其分”?

  只可惜,自己身陷青州,难以归返,否则的话,定要拆穿袁谭这等无君无父之人的真面目!

  想到这里,袁尚痛心不已。

  天见可怜,若能救出内奸,为父报仇,袁尚愿意付出任何代价!

  袁尚咬得牙齿咯咯作响,他痛恨自己,痛恨所谓的内奸!

  忽而,监禁的房门开了。

  “三公子?”

  “审叔父!”

  来的竟然是审配,袁尚大为惊讶。

  一直以来,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审配坚定不移地站在袁尚一边,可以说是货真价实的袁尚心腹。

  此番,二人异地相会,颇有异样之感。

  不过,审配面上却带着几分喜色:“三公子,人道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此番,三公子,你的运数来了”。

  袁尚苦笑起来:“叔父莫不是在说笑?阶下囚而已”。

  审配正色道:“非也,非也,若无昨日之败,焉有今日之喜?”

  “何喜之有?”

  “我有一物,公子一看便知!”

  说罢,审配将一卷布帛郑重地交给了袁尚。

  袁尚揭开之后,一眼看去,顿时心中一跳:“这,这是遗嘱?”

  审配面带笑意:“不错,有这遗嘱,你可以名正言顺地执掌冀州大权!”

  袁尚大喜过望,可是,片刻之后,他又泄气道:“这遗嘱出现的不是时候,叔父,我已然成为阶下囚,哪有继承大业的资格?”

  审配怒斥道:“蠢材!难道你不想为父报仇了吗?”

  袁尚心中一痛:“叔父何以教我?”

  审配正襟危坐,道:“我且问你,可愿执掌大权,为你父亲报仇?”

  袁尚毫不迟疑:“自然愿意,只是……”

  “没有只是,只要你愿意,冀州便是你的,谁也夺不走”

  袁尚一肚子疑问,“叔父,我父亲真的死了?”

  “一箭穿心,毫无痛苦”

  袁尚叹了口气,道:“叔父怎么到了这里?”

  审配丝毫不以俘虏的身份羞恼,他正色道:“我自然是为公子而来”。

  “叔父能够助我一臂之力?”

  审配明白袁尚的意思,他想出去。

  “袁氏三子,袁氏族长,这是截然不然的两个概念,只要公子作出决断,李贤那里,自由我去分说”

  袁尚再次起了疑心:“叔父可否告诉我,这遗嘱从何而来?”

  “是青州军士从你父亲贴身衣物中搜出来的”

  袁尚摇了摇头,道:“叔父可是失手被擒?”

首节上一节542/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