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25节

  当然了,眼力绝佳者、骑术过人者这些人都可以留下来。

  每日里都会有人兴高采烈,有人垂头丧气。

  三日的时间过去,郡府的官员按照李贤的要求便选出了三千人。

  没有合适的军将统领指挥训练,李贤便将身边的护卫尽数派出,让他们操练这帮菜鸟。

  能够进入李贤身边做护卫的军卒,每人都是手上有十条人马的悍卒精锐,他们也许不是合适的军将,但一定是称职的老卒。

  以老带新,无疑是最合适的方式。

  又过了一天的时间,在李贤的翘首以待中,徐盛终于再次回返。

  此次,徐盛从辽东带回了两千斤铁、无数的动物皮毛以及山参野味。

  当然了,最令李贤在意的还是一同随军抵达的一千匹战马。

  有了这些战马,毫无疑问,赵云麾下的实力又可以得到进一步增强。

  据徐盛所言,公孙瓒在李贤源源不断的军械、粮秣资助下渐渐稳住局势,抵住了袁军的攻势,而塞外的游牧民族在粮秣、盐巴的诱惑下也决定加入其中,一同抵御援军。

  不过,饶是如此,徐盛还是认为公孙瓒坚持不了多久。

  辽东苦寒,人丁稀少,而河北土地肥沃,人口有百万之众。

  以辽东对河北,无疑于以卵击石。

  短时间之内,有李贤的援助,公孙瓒的辽东军还可以坚持一些时日,可一旦李贤停止军援,说不定公孙瓒便会一溃千里。

  在袁绍的压力下,公孙瓒在辽东开始横征暴敛,渐渐不得民心,这与吕布并无不同。

  如果公孙瓒能够获胜也就罢了,辽东百姓绝对不敢生出别样的心思,可一旦辽东军败下阵来,辽东百姓到时候站在谁的一边,那可就真的不可预测了。

  

第298章 神兵天降

  

  远交近攻这一外交策略是战国七雄时期秦国创建的,那时候,东方的齐国强大无比,为了麻痹齐国,壮大实力,秦国一直对齐国颇为友善,等到秦国温水煮青蛙,一步一步灭掉其余四国之后,齐国才猛然发现,西方的秦国已经不可阻挡了,那时候,再去后悔已然无用了。()

  如今,李贤执掌的北海国疆域、人口、军力都不占优,倘若树敌太多,很容易被人联手灭掉。

  其中,河北的袁绍、兖州的曹操、江东的孙策以及乐安国的刘备,这都是在历史上留下赫赫声名的猛人,而李贤又不想与这些人虚与委蛇,于是,交好公孙瓒、陶谦、吕布,建立某种程度上的反曹、反刘联盟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资助公孙瓒,可以牵制住袁绍的军力,而与吕布交好,可以确保曹操不能全力对付北海国,虽然李贤也会有犯糊涂的时候,可他作出的绝大多数选择都是正确的。

  就目前这种局势来说,远交近攻,可以说是最符合李贤利益的政策。

  北海国到辽东,这一条海上贸易路线,徐盛已经跑了四个来回,每一次虽然都能为郡国带来不小的利润,可他麾下的军卒们却寸功未立。

  眼瞅着背嵬军、北海军都已经出战寿光了,就连李典、于禁两员降将都统领兵马前往徐州,短时间内不可能回返了,徐盛也就罢了,可他麾下的神策军却都有些心有不甘。

  为啥立功受赏的机会都让别人去做?偏偏让神策军做护卫这种吃苦受累又没军功的事情?

  虽说每一次交易完毕,李贤都会使人厚赏神策军,可钱粮米粟都比不得实打实的战功呀。

  相对于太史慈的北海军来说,神策军可是李贤的嫡系,倘若连军功都被后来者比了下去,日后与人相见,岂不是会抬不起头来?

  徐盛与李贤见面之前,他麾下的军将便聒噪着要求出战,徐盛情知军心不可违,所以这一次见到李贤之后,他便隐晦地提出了愿意出战的要求。

  李贤闻言笑道:“文向莫急,一旦乐安国的战事结束,我便会与吕布一道合兵进击曹操,那时候,神策军可为先锋”。

  徐盛其实也明白,如今北海国内军力空虚,仅仅有神策军以及玄甲军两支军马,如果曹操大举进犯,对于郡国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因而,在各路兵马回转之前,神策军必须作为威慑力量留在北海国。

  李贤画下的大饼虽然不能充饥,却也聊胜于无,反正徐盛已经打定主意,日后一定要争取出战的机会。

  至于奔赴辽东贸易的护卫工作,按照李贤的意思,短时间是不会再为辽东提供军械粮秣了,免得彻底触怒袁绍,引来大军进犯。

  曹操加上刘备已经足够李贤应付了,倘若把袁绍的大军逼来,那时候,就算李贤可以撒豆成兵,只怕也难以取胜。

  兖州的曹操有兵马六万,而袁绍的兵马早已经过了八万之数,李贤的北海国有多少人马?满打满算不过三万人。

  扩兵备战迫在眉睫。

  徐盛回返之前,无人可用之下,李贤只好事必躬亲,亲自过问征兵事宜,可此番徐盛回来之后,李贤便做了甩手掌柜,将征兵、训练之权彻底交给了徐盛。

  李贤军中,徐盛最擅练兵,将新卒交到他手中,李贤放心的很。

  以北海国如今的财力,再养两万兵马毫无问题。

  如果手中有五万兵马,李贤便有信心面对任何人了。

  忙碌了这些时日,陡然间清闲下来,李贤不禁有些踌躇,寿光城的战事如何了?

  寿光城外,北海军正与刘、袁、曹三方人马殊死搏杀。

  太史慈汗透脊背,血染征衣,为了节省气力,他放弃了大吼大叫,振奋军心士气的方法,而是竭力用最稳妥、快捷的法子杀死对方。

  厮杀至今,太史慈身边的方阵已经越来越小了,从出营之初的一千人,到如今只剩下了三百多人,战况不可谓不惨烈,而作为对手的曹纯也没有讨得好处。

  骑卒近战之后,丧失了马匹的机动力,单论厮杀经验,虎豹骑甚至还不如北海军。

  马匹带来的高度优势与铁甲军身着的甲胄优势相互抵消掉了,而这时候,军卒的士气、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在太史慈的统领下,铁甲军迸发出了顽强的斗志,他们俱是以命搏命的招数。

  虎豹骑身上的甲胄可比不得铁甲军,他们受创之后,几乎很难幸免于难,而铁甲军就不同了,厚厚的铁甲可以确保北海军在要害受创之前屹立不倒。

  每倒下一名北海军卒,虎豹骑往往要付出双倍,甚至三倍的代价。

  以太史慈的实力,他如果想逃命的话,没有人能够拦住他,可是,太史慈偏偏留了下来,他摆出一副死战到底的模样。

  瞥见太史慈大发神威,连斩己方数名悍卒之后,曹纯终于按捺不住,打马上前试图拦住太史慈。

  然而,势若疯狂的太史慈武艺高强,曹纯比拼了几个回合之后竟然渐露不支之相,如果不是其余的裨将及时相援,曹纯险些被太史慈击落下马。

  主将如此悍勇,铁甲军更是振奋不已。

  不远处,胡庸麾下的背矛士正与刘备兵马激战正酣。

  一名军校得了空闲,当即大吼出声,道:“援军将至,儿郎们,杀光这帮曹贼!”

  “杀,杀,杀!”铁甲军奋起余勇,竭力应合起来。

  听到营寨门外的呐喊声,被刘备军马死死缠住的胡庸心急如焚,然而,刘备兵多,数量足足是背矛士的三倍。

  先声夺人,大占上风,这都无济于事。

  背矛士手中的短矛都已经投掷而出,死在矛矢下的刘家军足有七百多人,然而,残存下来的刘家军依旧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若论攻坚作战,刘家军可能比不过背矛士,可仅仅是严防死守的话,刘家军的水准就比背矛士厉害太多了。

  什么样的军将带出什么样的兵,在胡庸的脑海中从来没有防御这一想法,他只想进攻,进攻,再进攻。

  如果不是李贤再三吩咐,胡庸甚至懒得为军卒披甲,在他看来,身着铁甲之后,会影响军卒的机动力,进而消耗他们的体力。

  一支崇尚进攻的军队在遇到刘备硬若龟壳似的防守之后,久久打不开局面,这让胡庸脸面无光,却又无计可施。

  刘备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他将胡庸拖住,一旦曹纯的虎豹骑得手,曹军便可以顺利来援,那时候,双方人马合击之下,胡庸定然吃不了兜着走。

  胡庸不是傻子,局势危急,他知道自己身上的担子重的很,可这时候,着急不能解决问题,近身作战之后,背矛士进展缓慢。

  另一处战场上,背嵬军倒是占据上风,可周仓在与关羽交手的过程中伤到了左臂,眼瞅着就要败下阵来。

  千钧一发之际,一伙骑卒从战场边缘呼啸而过。

  关羽、周仓目视对方,他们都没能看清楚骑军的旗号,都以为是对方的援军。

  然而,骑军行至胡庸身前的时候,一名眼尖的背矛士当即惊呼出声:“是赵统领的骑军!”

  “什么?子龙回来了?”胡庸定睛一看,可不是吗?那白马银枪,一骑如飞的战将不是赵云又是哪个?

  “告诉骑卒,让他们速速前去救援都尉!”

  “喏!”

  胡庸吩咐妥当之后,没多久便听到身边的军卒在大吼大叫:“我家将军有令,这里有我背矛士即可,请将军速去救援太史都尉!”

  赵云闻讯过后更是打马如飞,之前,北海军中狼烟滚滚的时候,他正护送着粮秣回返。

  行至半途间,骑卒抓到一名袁军的哨探。

  拷问过后,赵云对战局有所了解,他知道,乱战的根源还在太史慈身上,只要将他救出来,北海军便可以扭转被动的局势。

  必须快速出击!

  赵云当机立断,他留下百余骑守护军粮,其余人马与他一道,直往寿光城而来。

  堪堪赶到营寨正门之外的时候,铁甲军的喊杀声依旧未曾停歇。

  赵云松了口气,还好,他来得还算及时。

  只要铁甲军还在,太史慈还在,那一切都还来得及。

  心情愉悦之下,赵云挺枪跃马,呐喊出声:“杀,杀,杀!”

  蓦然出现的骑卒疾冲而来,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打了虎豹骑一个措手不及。

  战况急转直下,锐气尽失,疲惫不已的曹军骑卒没想到北海国的骑军会这么快赶过来,毫无防备之下,当即溃不成军。

  如果是之前的那支虎豹骑,说不定还能竭力抵挡,努力反击,可换上这波新卒之后,军卒的韧性相差甚远,打顺风仗的时候尚且看不出差距,可此时一旦战局不利,厮杀经验的差距就显露出来。

  赵云枪如闪电,飞快地取走两名曹军的性命,此时,拦在他身前的曹军士卒已经寥寥无几,只要再拼杀一番就可以与太史慈顺利会师。

  神兵天将一般的赵云给重围之中的铁甲军注入了无穷的活力,主将太史慈更是大笑出声:“哈哈,援军至矣,儿郎们,随我杀贼”。

  “杀贼!”千呼万唤,终于盼来了援军,铁甲军卒士气大振,他们聒噪着,拼出最后一分气力。

  “杀!”赵云麾下的骑卒毕竟是生力军,他们瞧见同伴有难,当即急红了眼,人人使出搏命的招数。

  里应外合之下,虎豹骑败退不支。

  曹纯伤了右臂,险些被斩落下马,不过,好在身旁的护卫拼死相救,才将其救走。

  曹军逃了!

  劫后余生,太史慈等人俱是“哈哈”大笑,而赵云顾不得与其寒暄,他急忙统领兵马开始穷追不舍。

  “吱嘎嘎”,瞅见营寨门口平安无事,关闭许久的寨门终于打开了。

  太史慈将死战不退的铁甲军卒尽数打发入寨,而他本人换了匹马,追上赵云,嘴里道:“子龙,穷寇莫追,先与胡庸回合,击溃了刘备才是要紧事!”

  赵云微微颌首,他从腰间摸出一支哨子,急促地吹了三段。

  大发神威的骑卒闻听之后当即明白,这是他们的统领要求军卒向其靠拢,停止追击。

  适才那番厮杀,虎豹骑折损了四五百人,伤亡的数量还比不得铁甲军的战果,然而,曹军却是连回首一战的勇气都没有。

  沿途间一路收敛,曹纯好不容易聚拢了七百多骑,有心回返参战,可他麾下的骑卒却露出一副畏战的心思。

  曹纯叹了口气,只得静观其变。

  谁也想不到,原本大占上风的局势竟然转瞬即变。

  如同堤坝一般,溃了一处缺口之后,呼啸的洪水席卷而过,将堤坝的豁口冲的越来越大。

  眼下,刘备就是赵云的下一个目标。

  适才,北海国骑卒呼啸而过的时候,刘备便多了个心眼,他要求麾下军卒时刻小心戒备,绝不能让人偷袭得手。

  果然,没过多久,白马银枪的赵云便去而复还。

  这一次,严阵以待的刘备军马没有露怯,他们同时遭遇双方夹击,可却也死死顶住了。

首节上一节225/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