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201节

  如此以来,之前打的如意算盘只好尽数推翻。

  手中没了强悍的军力作保障,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

  商议许久之后,众人无奈,只好收敛了野心,恳请李贤回师。

  剧县,李贤接到救援文书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知道,此去都昌,自己的地位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郡国都尉与郡国国相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之前,无论李贤如何能征善战,他人提起来,也只会说“孔融帐下骁将李贤”。

  现在,李贤要改变世人观点,他要成为北海国最高的掌权者!

  辛辛苦苦打拼了这么久,终于到了收获果实的时候了。

  曹操、袁绍早就独领一郡了,李贤若想与他们争夺天下,自然不能落后太多。

  眼下,趁着各地战乱不休,李贤还有时间来稳定局势。

  东莱军有兵马两万,为了防止曹操偷袭,李贤在剧县留下五千人马,而他领着一万五千兵马直往郡城而去。

  与此同时,李贤快马通知太史慈,让其同时出兵,以壮声势。

  寒冬时节,步卒行军尤为不易,若不是东莱军人人装备了暖和的军袄,说不定会有不少人冻毙途中。

  三日之后,东莱军与北海军在都昌城外二十里处会师。

  此去都昌,象征意义更大一些,真正厮杀的可能性小之又小,因而太史慈只带了两千精兵。

  饶是如此,两万北海兵丁还是给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刘备闻听之后大骇,有心抽身离去,却又担心人言可畏,倘若不能洗脱了谋杀孔融的罪名,往后刘备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宪和,你觉得谁是杀害孔融的凶手?”

  刘备苦思冥想,试图找出幕后主使,为自己洗脱冤屈。

  简雍目光凛然,“想要找出凶手很简单,只要看一看孔融死后谁获利最大即可”。

  刘备吸了一口冷气,道:“你是说李贤李维中?”

  简雍微微颌首,“放眼北海国,能有此魄力、计谋的人物,除了李贤之外,别无他人”。

  “可是李贤也遇刺了呀?”

  “说不定只是掩人耳目的苦肉计”

  刘备眼皮急跳,“如此想来,李贤确实嫌疑最大,可恨,此贼为何陷害与我!”

  “李贤意图染指国相之位,自然不能污了声名”

  “早晚有一天我要手刃此贼!”

  简雍不置可否,如今的李贤与刘备实力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倘若让李贤顺利掌控北海国,其实力必将突飞猛进,那时候,只怕唯有袁绍、曹操才配与之为敌了。

  至于刘备,如果没有机缘的话,凭借万余兵马,要想闯出一番事业,难于上青天。

  都昌城外,刘备进退维谷,城内,大小官员闻听李贤、太史慈联袂而来的消息之后,都是松了一口气。

  不管怎么说,东莱军抵达之后,都昌城算是保住了。

  李贤身为郡国都尉,入城吊唁孔融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也幸亏是寒冬时节,孔融的躯体才得以保存至今。

  入了孔府,祭拜过后,李贤便被一众官吏围拢起来。

  “国不可一日无君,孔国相离去之后,还请都尉总揽事宜,内安民心,外惩恶贼”

  “请都尉接国相印!”

  一朝天子一朝臣,孔融已去,李贤掌权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没有人愿意在这时候与李贤为难。

  相反,久经官场考验的官员们明白,拥戴之功大过天,只要让李贤记住今日的表现,何愁不受重用?

  

第278章 豁出去的刘备

  

  厅外寒风萧瑟,厅内温暖如春。()

  硕大的厅堂内摆放了五盆火炉,暖烘烘的,驱散了所有的冷意。

  孔融死后,上首的主位便空了下来。

  坐上那个位置,名义上便成了北海国说一不二的人物。

  此番,李贤抵达之后,众人自然不会放过这等巴结的机会。

  “请都尉上首落座!”

  “请都尉落座!”

  李贤推辞不过,只得上前落座。

  底下两侧的官员见罢之后顿时拱手行礼,道:“我等见过都尉!”

  “诸位免礼,入座吧”

  “喏!”

  李贤位居上首,左右官员分文武落座。

  不得不说,这种生杀予夺,大权在握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孔融刚刚死去,为了表示尊敬,美婢、酒水都不能出现在桌案上,不然便会视为不敬死者。

  没有舞乐,诺大的厅堂内静寂无声,李贤没有开口,谁也不想在这个时候做出头鸟。

  适才在厅外,李贤已经婉拒了执掌大权的恳求,不过郡府上下官员却不依不饶,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态势。

  李贤无奈,只得召集官员商议此事。

  之所以没有着急说话,不过是为了斟酌说辞罢了。

  好在李贤并没有让人等多久,盘膝坐下不过几个呼吸的功夫,他便说道:“诸位,孔国相尸骨未寒,当务之急便是捉拿凶手,至于郡国大事,暂时由诸位长史负责,如此可好?”

  两名长史面面相觑,他们相继出列,不约而同地说道:“都尉何出此言,国相逝去,正需要都尉执掌大权,以定民心,如此以来,也好让城外的刘备断绝了念想”。

  “孔国相家中嫡子业已束发,不知他可否为国相?”

  李贤没来之前,众人确实打过这个算盘。

  不过,拥立孔氏子弟须得有大将支持,不然的话,仅凭几名动嘴皮的官吏能顶什么用?

  眼下,李贤旧事重提,厅内官员当即出言劝谏:“北海国恶邻在侧,非都尉掌权不足以御外敌!”

  “有东莱军、北海军,何惧外人焉?”

  “都尉莫要推辞,都尉掌权乃民心所向!”

  李贤又推辞了一番,奈何麾下官员咬死不松口,最终只得“勉为其难”暂领北海国大权。

  初平四年腊月,孔融遇刺身亡,北海国大权落于李贤之手。

  定下名分之后,李贤便派出人马出城,试图与刘备“对质”。

  东莱军尚未抵达的日子里,为防止刘备狗急跳墙,城内并没有官员出外寻衅。

  可该来的总归要来的。

  刘备军中,听闻信使所言之后,他表情冷峻,道:“李贤要我入城对质以证清白?”

  “不错,是非曲直总要说清楚”

  刘备尚未回答,张飞就勃然大怒:“放屁,孔融压根就不是我们杀的,何须再辩?依我看,李贤小儿不过是想哄大哥入城罢了”。

  关羽也皱起眉头,道:“大兄三思”。

  刘备犹豫不定,他不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由他人掌控。

  如今都昌城人人都把刘备当作杀害孔融的凶手,就算他将真相说出来,又有谁会信他?

  倘若孔融没死,他还能为刘备洗脱冤屈,可现在,刘备闯门而出击杀军卒的行为,顿时成了欲盖弥彰的糊涂账。

  没有杀人?那为什么要着急出城?

  不想夺城?为什么八千兵马盘桓不去?

  思来想去,刘备只觉得烦躁异常,如果可以,他真的想去城内吊唁,想当着大大小小官员的面儿,将话说清楚。

  不过,刘备知道,李贤绝不会给他洗脱罪名的机会。

  “宪和以为如何?”

  “使君,早早离去吧”

  简雍的言下之意是让刘备不要再心存侥幸了,早些离开都昌城才是要紧事。

  刘备脸色抽搐不已,替人受过的滋味实在是难受又憋屈。

  明知道李贤就是杀人凶手,可说出去又有谁会相信?

  孔融死的时候,人家李贤远在数百里之外,没有半点迹象证明他参与此事,反而是刘备,一举一动都摆脱不了杀人的嫌疑。

  “唉,也罢,回乐安国!”

  刘备对李贤的质询置之不理,他率领兵马扬长而去。

  城外的东莱军没有得到拦阻的命令,也就对视熟视无睹。

  之前,刘备之所以滞留在城外,是想看看城中的局势发展到哪一步。

  如果北海国未战先乱,那自然没有人会再计较此事。

  前几日,城中民心不稳,确实有生乱的迹象。可谁能够想到,李贤回返之后,竟然一锤定音,轻易就掌管大权,没能给刘备留下一点可乘之机。

  据悉,都昌城百姓对李贤掌权的行为喜闻乐见,他们早就听说了夷安、剧县的变化,巴不得李贤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

  刘备满怀兴致而来,最终却两手空空而去,身上还背着一个硕大无比的黑锅,这感觉,只是想一想就糟透了。

  当然,最糟糕的是,辎重营中的粮秣不多了。

  如果再不想办法,八千兵马说不定连离开北海国的机会都没有便会饿死在半途中。

  城外刘家军的一举一动都有人在监视。

  “什么?刘备溜了?”

  “都尉,恳请都尉出兵追杀刘备,为国相报仇雪恨!”

  “刘备畏惧都尉,落荒而逃,等于不打自招,还请都尉除恶务尽!”

  城中官员闻听刘备试图逃窜之后群情激愤,蹿啜李贤大军出击,将刘备擒下来。

  李贤不动声色,嘴里道:“我认为当务之急是传檄天下,将国相的死因公布于众”。

  “都尉言之有理,如今天寒地冻,不利大军出行,只要确定凶手,来年开春再行捉拿也不迟”

  李贤又道:“我听说刘备军中粮秣不多,须得加派快马报与官道两侧百姓知晓,让他们严防刘备”。

  “都尉思虑周全,我等万不能及也!”

  “好了,快去布置吧”

首节上一节201/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