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37节

  战阵厮杀,背嵬军又怎么会拖后腿?

  就算正兵营精锐无匹,可背嵬军却也不是纸糊的。

  谁能手刃陶应,谁才是真的勇士。

  “杀陶应!”

  “杀,杀,杀!”

  两营三千五百人顿时往徐州军的中军处杀来。

  无论是谁,被几千人喊着自己的名字,大呼小叫着要除之而后快,这都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陶应的后背已经被冷汗打湿,他看到,守军的攻势迅猛。

  “是谁的兵马?到底是谁的兵马?”

  短兵交接,北海军竟然大占上风。

  什么时候北海军如此厉害了?

  直到这时候,陶应才意识到,北海军根本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不堪一击。

  如果不是传言有误,那么便是北海军己身出了变化。

  据说,孔融麾下的太史慈人马不过五千人,那么,昌平城内的一万多人马又是何人麾下?

  “周、胡、李!”三面将旗迎风招展。

  当陶应的目光在“李”字大旗上停留的时候,他忽然大叫一声,道:“我知道了,这是李贤的军马!”

  是了,放眼整个北海国,能够将麾下兵马训练得如臂指使的军将,除了李贤,还能有谁?

  难得一见、犀利非常的短矛,以寡击众、身陷重围犹不动摇的军将,这些迥异与其他军马的特点,也只有出现在李贤麾下身上才可以解释清楚。

  不知为何,陶应大大地松了口气。

  败给成名已久的李贤,总好过败给一个无名小卒来的妥当些。

  “二公子,又一伙北海军从城内杀了出来!”

  “什么?有多少兵马?”

  “兵马在五千左右,为首者应该就是太史慈”

  陶应瞪大了眼睛,道:“孔融老儿好大的胆子,为了对付本公子,他可是下了血本,竟然把麾下的两支精锐都派了过来,难道他就不怕老子把他们杀的片甲不留吗?”

  “二公子,请速做决断”

  “传令下去,速速增援两翼,务必堵住城门,将外头的守军击杀在城外”

  “中军所在呢?”

  陶应略一迟疑,嘴里道:“抽调一千兵马前来护卫,不得有误!”

  “喏!”

  陶应终归还是怕了,不管是周仓还是胡庸,陶应都没有战胜的本事。

  与其落荒而逃,倒不如抽调兵马增援此处。

  反正徐州兵马还有一万七千人。

  李贤放弃城池,下令麾下主力出城,这样的决定固然打了陶应一个措手不及,可一旦徐州军缓过劲来,将己方人马的人数优势发挥出来,到时候,陷入困境的就是北海军了。

  要知道,哪怕城外所有的北海军加起来,满打满算也不过八千多人。

  也就是说,一旦徐州军调整过来,北海军便要面对两倍以上的敌人。

  陶应咬牙切齿,道:“李贤啊,李贤,你可真是小瞧我了,区区八千人马也想击败我两万人马?你还真以为我徐州军是纸糊的!”

  想到这里,陶应傲然立在大纛之下,大声鼓舞着士气,“快,擂鼓!”

  “咚咚咚”,沉闷的战鼓声响起。

  陶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玩命呼喊起来:“杀死一名敌军者,赏钱一百,战后兑现,概不拖欠!”

  “二公子有令,杀敌一人者,赏大钱一百,战后兑现,绝不食言!”

  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了击败李贤,陶应完全豁出去了。

  之前,不确定对手是谁之前,陶应绝不会下这么大的重注。

  可现在,战胜李贤的诱惑太过强烈了,强烈到陶应无法抗拒。

  陶谦染病在榻,时日无多,若是陶应击败了声望如日中天的李贤,那他在徐州军民心中的地位岂不是水涨船高?

  想来也是,连战无不胜的李贤都败在了陶应手下,日后,还有什么事情是他做不到的?

  如此情景,只是想一想都令人亢奋。

  一千多名徐州精锐听到陶应的赏格之后都是精神一振。

  一百个大钱呀,若是多杀几个,战后岂不是能够发上一笔小财?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为了赏钱,徐州军迸发出了恐怖的战斗力。

  “杀!”为了赏钱,徐州军战意高昂。

  “杀!”胡庸高高扬起长刀,他朝着陶应将旗所在的位置虚劈了一记,大声命令起来。

  “杀!”四周的正兵营军卒也是狂呼出声,他们是东莱军中最为精锐的人马。

  无论是身上穿的,还是平日里享受的,都是全军上下最好的东西。

  有了精良的盔甲,李贤最先想到的人一定是他们。

  只因为正兵营跟着李贤最久,他们几乎伴随着李贤成长的每一个脚步。

  从小小的游缴到如今手握重兵的北海国长史,大小战阵几十起。

  每一次,正兵营都能力挽狂澜,博出一个胜利。

  眼下,李贤不能亲自统领指挥,胡庸却也不想坠了自家兵马的名号。

  真要是连一个小小的防线都冲不破,日后见到其他营的军马,特定会被人笑掉大牙。

  不成,绝不能这样。

  别看胡庸往日里大大咧咧的,真到了生死攸关的战场上,胡庸比谁都想的明白。

  短矛已经用光了,没了以奇致胜的手段,只能动用蛮力,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出来。

  己方人马已经陷入重围的消息,胡庸早已经知道了。

  若是不能在徐州军压缩包围圈之前干掉陶应,正兵营与背嵬军能够存活几人还都是个未知数!

  

第214章 混战一团

  

  生死攸关之际,每一名东莱军卒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

  以命搏命,以伤换伤。

  长枪断了枪头,那便用枪杆去刺,武器没了,赤手空拳也要把对手撂倒。

  双方人马都杀红了眼,徐州军退无可退,他们身后就是二公子陶应,若是陶应被俘,那诺大的徐州郡就丢尽了脸面;东莱军别无选择,只能一进再进,后方的追兵虽然暂时被北海军吸引住了,可一旦他们缓过神来,陷入重围之中的三千五百人,又能有几人存活?

  鏖战之中,终归还是东莱军锐气逼人。

  徐州军中没有勇不可挡的大将,而东莱军却有周仓、胡庸。

  无论是单对单还是以一敌三,周仓、胡庸二人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接连不断的厮杀下,周仓与胡庸浑身浴血,他们宛若杀神一般,所向披靡。

  一人占据了一个方位,一枪、一刀硬生生在徐州军阵拼出一道豁口。

  陶应麾下,无论是督战队还是近卫亲军在东莱军凶狠击下渐渐败下阵来。

  背嵬军、正兵营的军卒紧紧地跟随着周仓、胡庸的脚步,他们努力将豁口撑的更大些。

  原本还有徐州军卒突施冷箭,试图射杀周仓,后来,徐州军连正面抵挡的勇气都没有了。

  亲卫军号称精锐,督战队手上染满了血腥,可他们平素在徐州也就是欺负欺负土寇流民,抓抓流窜的黄巾什么的,真要是遇到精锐的兵马,落败是早晚的事情。

  “擂鼓,擂鼓给周仓、胡庸助威!”城头的李贤看得热血沸腾,他巴不得现在自己就在城下,正在浴血奋战。

  只可惜,职责所在,让李贤无法以身试险,只能远眺战况,不能加入其中。

  “咚咚咚”,战鼓声从城头响起。

  城下的太史慈也已经与曹良的兵马交上了手。

  长枪兵在前,刀盾兵在后,长弓手次之。

  “杀”

  “杀!”

  双方的长枪兵完全剿杀做一处。

  北海军体力充足些,他们虽是初次上阵,可靠着娴熟的战阵配合,竟也跟徐州兵拼了个旗鼓相当。

  太史慈一人一枪,所过之处无一合之众。

  面对密密麻麻的徐州军卒,太史慈仿佛闲庭游步一般,枪头急停、急刺,每一个回合都会倒下一名敌卒。

  最处还有不信邪的徐州军卒试图合力偷袭,可当他们的阴谋失败之后,血淋淋的代价告诉所有的窥视者,太史慈不可阻挡。

  时间过了差不多有半柱香的功夫,太史慈忽而暴喝一声:“铁甲军何在!”

  “呼啦啦”,长枪兵陡然让出一条两丈宽的空档,空档正中,一队队盔甲严明,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军卒正迈步而来。

  行进间,只听得军卒们齐声呼喝:“铁甲军在此!”

  在北海牟平源源不断的铁矿供应下,太史慈麾下已经有三百人装备了铁甲。

  三百名铁甲军听上去虽然不多,可在这种程度的战场上,却足以影响到一场战争的胜利。

  眼下,太史慈一声令下,铁甲军闪亮登场。

  那从头包裹到脚的装束完全晃晕了徐州军卒的眼睛。

  天呐,像这种全身铁甲,单是重量就应该有一百多斤。

  倘若军卒气力不佳,只是一身甲胄就能耗光他们全身的气力。

  北海军非但装备得起,他们军中的军卒竟然还形成了战斗力。

  曹良瞪大了眼睛,他没想到北海军竟然还有这等秘密武器。

  这时候再去思考应对之策已经来不及了,徐州军别无选择,只能动用刀盾兵、长枪兵去挡住这几百名铁甲军。

  “铿铿铿”,枪头刺在甲胄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被刺中的北海军咧嘴一笑,他一刀挥出,斩掉了目瞪口呆的敌卒头颅,接着,前跨一步,又迎向了另外一个对手。

  三百名铁甲军,冲向了数倍于己的敌人,宛若巨石落水,溅起了一片水花。

  太史慈、周仓、胡庸三人在战场上起到了“定千军”的作用,死在他们手中的敌卒虽然寥寥无几,然而,他们形成的那股无可匹敌的威慑力却是无法用言语来赘述的。

首节上一节137/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