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乱臣贼子 第124节

  刘备这就是在承诺了,毕竟,从某些方面来说,夏侯渊的两万大军是被他引来的,如果这时候再不卖力厮杀,难免会被人看低。

  刘备跟临济郡兵都有了差事,唯有徐和没有着落,他不禁有些急躁起来:“我呢?”

  李贤笑答:“徐和,你部人马充当后军,哪里危急你便去哪里”。

  徐和无奈,只得应诺。

  单从纸面上看,分兵驻守的三个城门当中,李贤麾下的东莱军实力最强,而刘备与临济郡兵的实力相对薄弱些,真要是独面曹军主力,难免会力有不怠。

  好在临济城的地势特殊,只有李贤驻守的南门地势开阔,可以容纳大军排兵布阵,其他的几座城门连两千人马都挤不下。

  刘备入城之后,早已经有人将城内的情况打探了清楚。

  李贤这番安排摆明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不能说面面俱到,却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各部人马的实力。

  留下人数最多的徐和充当后备队,既可以保存实力,又能够威慑曹军。

  毕竟,只要徐和的兵马不出现,城外的曹军就得小心防范。

  攻城的兵马反被突袭的战例,过往的历史上并不是没有过。

  无论是谁,都不想成为反面典故中的主人公。

  定下计策之后,四人又寒暄了一番,从临济县令口中,刘备得知城内粮秣充足,足够大军食用几个月的了。

  既然饿不到肚子,那就要用心守城就可以了。

  至此,刘备才算彻底稳住心神。

  此时,天色渐晚,几人用过晚膳之后便散去了。

  刘备离开之后,徐和特意留下与李贤并行。

  临济县令知道他们二人有话要讲,早就识趣地离开了。

  沿途间,李贤并没有开口,他不知道该怎么讲。

  徐和到底是怎么想的,李贤也琢磨不透,万一说错了话,引起对方的误解,那还不如闭口不言。

  徐和想通了,被夏侯渊狠狠收拾了一顿之后他就明白了,这世道,黄巾军的处世准则早已经行不通了。

  即便是天公将军在世的时候,百万部众也没能闯出个朗朗乾坤,现在,徐和又能怎样?

  斩杀兖州刺史刘岱的卞喜兄弟双双死在李贤手中,而徐和的至交好友周仓又在李贤麾下。

  于公于私,李贤都是最佳的投靠者。

  现在,即便李贤并不是最强者,可短短几天时间的接触,徐和便意识到,李贤绝非池中之物。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曹操麾下人才济济,投奔他,肯定不会受到重用,说不定哪天剥夺了兵权,就被冷落了,河北的袁绍最重出身,到了他那里,说不定连大门都不让进,徐州的陶谦更不用提了,老迈不堪,毫无进取之心。

  思来想去,只有李贤,只有在李贤的麾下,徐和才有可能得到重用!

  

第199章 徐和归顺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没有下定决心之前,别人说什么都是废话。【】

  可只要自己真的想开了,顿时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此时,平素说不出口的话也可以轻易说出来了。

  眼下,徐和就直截了当地说道:“我考虑清楚了,只要主公不嫌弃,我愿意效犬马之劳”。

  “主公?”

  李贤可从来没说过要把徐和收入囊下,之前,拒绝徐和兵马入城的时候,他麾下的军将可是反感的很,怎么出去救了刘备一次,徐和的态度就转变了?

  李贤不明白在徐和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过,对方愿意归顺这是好事。

  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李贤当即笑道:“我高兴还来不及,又怎么会嫌弃?”

  “主公信我吗?”

  李贤毫不迟疑,斩钉截铁地回答道:“信,当然信,你与周仓是生死之交,我信他,自然也信你!”

  徐和大为感动,他出身黄巾,心里难免有些自卑,如果适才李贤有丝毫的迟疑,即便他心里不说,也会有些疙瘩。

  哪曾想,李贤竟然如此坦荡。

  “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待之!”

  李贤笑道:“我也有一句话要送给你”。

  “主公请讲”

  “只要有我李贤的一口饭吃,就绝对饿不到你们!”

  这句话可谓朴素到了极点,没有荣华富贵的许诺,也没有金钱美女的诱惑,有的只是最粗俗的表述。

  可偏偏就是这样的话,却恰好击在了徐和的软肋上。

  黄巾起事之前,徐和为什么聚众呼应?还不是因为家乡连年干旱,家中无米下锅,大家实在活不下去了吗?

  像李贤说的这样,有米同食,正是徐和最大的梦想!

  “主公!”

  这一声主公可谓情真意切,李贤听罢之后很是畅快。

  阵斩卞喜两兄弟,成功救下刘备,又收获徐和这等悍将,只要再击败曹操,此番北上就算是功德圆满了。

  当天夜里,曹军偃旗息鼓,果然并未攻城,而城中的守军也没有冒险夜袭,双方兵马难得地享受了一个安静的夜晚。

  然而,安静祥和毕竟是假象,战争,早已经悄悄来临了。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隆隆的战鼓声就已经响起了。

  曹军在饱食一番之后点兵列阵。

  经过紧急的赶制,五十架云梯、八十粮冲车都已经准备妥当。

  这些器械虽然不多,不过却也足够支撑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了。

  从平原郡一路追来,曹军携带的粮秣早已经消耗一空,即便四周的乡堡可以接济一些,可总归不是长久之计,据说,临济城内存贮着大量的粮秣,夏侯渊可不想让大军饿肚子,速战速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咚咚咚”,踏着沉闷的鼓点,一千名曹军步卒举着铁盾,推着冲车,缓缓地往南门而来。

  城头,神策军的长弓手早已经严阵以待。

  一旦曹军进入射程,长弓手作为远程打击兵种会首先射击。

  夏侯渊麾下的兵马还没有见识过东莱军长弓手的厉害,想必,这一次应该可以给他制造一些惊喜。

  李贤与胡庸、徐盛等人立在城头,隔着老远,密密麻麻的曹军足以让人心生忌惮。

  与散漫的黄巾不同,曹军兵马虽多,可却秩序井然。

  刀盾兵、长弓手、骑军、长枪兵,阵列齐整。

  曹字大旗之下,锃亮的铠甲熠熠生辉。

  这还是东莱军成军以来,第一次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正规军。

  李贤并不害怕,反而隐隐有些期待,甚至是兴奋。

  这就好比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老虎终于长出了爪牙,李贤迫不及待的想看一下,东莱军与曹军之间到底孰强孰劣。

  骨子里,李贤还是个穿越客,对曹操,他还是报有一较高低的想法。

  小胜于禁,说穿了其实有些胜之不武,以五千兵马欺负两千人,实在是有些以多胜少。

  可这一次,在临济城下,真正可以说是堂堂正正列阵对敌了。

  夏侯渊兵马虽多,却处于攻城的一方,而李贤凭借城防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其势均力敌。

  此番,谁胜谁败,意义重大。

  东莱军要是败了,前期积累的军心士气必定一落千丈,而夏侯渊要是败了,麾下的军卒说不定也会军心不稳。

  城外的两万人马当中,有卞喜的六千旧部,有鲍信的四千旧部,还有原兖州刺史刘岱的五千旧部,真正隶属于曹操的老卒只有五千人。

  之前,在平原郡内大胜数场,这些军马们还算卖力,那时候,他们觉得兖州很快就是曹操的天下了,在新主公面前,自然要好生表现一番,这样的话,才能有个好前程。

  两万兵马攻打临济,若是败了,各部人马的军心只怕一样会散掉。

  大家之所以聚拢在曹操的大旗之下,那是因为他们觉得,曹操才是兖州的主人,是兖州、青州的最强者。

  可如果李贤横空出世,让人意识到,还有另外一股势力可以跟曹操抗衡的话,谁会坚持到底,谁会首鼠两端,这样的事情真的就不好说了。

  夏侯渊没有退路,他只能胜,不能败。

  淮南袁术兵多将广,自家主公着急回援,能够留下两万人马已经是极限,真要是打了败仗,耽搁了主公的大计,那自己可就是百死莫辞了!

  不过,夏侯渊毕竟是夏侯渊,即便有了上述想法,可他依旧不急不躁,按部就班地排兵布阵。

  几百步的距离转眼及至,曹军的弓手在冲车的掩护下已经来到了距离城池不过一百步远的地方。

  只要再前行十步,弓手就可以压制城头的守军。

  一百步、九十五步,九十步!

  直到这个距离,城头的东莱军弓手依旧未曾开弓。

  神策军的士卒们掌心已经流出了汗珠,可他们却强忍着,没有贸然开弓。

  李贤在等待机会,过早开弓,只会打草惊蛇。

  只有放进了打,等到敌人放松警惕的时候给予必杀一击,这样的话,才能够取得最大的战果。

  

第200章 城下初战

  

  城头的守军在搞什么名堂?

  曹军士卒早已经进入了城头弓手的射程之内,可对方却依旧没有开弓压制。()

  类似的情景在以往的战场上只有两种可能,其一,守军胆寒,不敢战,其二,守军在等待更好的机会。

  曹军从未击败过东莱军,而东莱军却击败了于禁的兵马,按道理,李贤万万没有不战而降的道理。

  那么,真正的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守军在蓄势以待。

  李贤好重的心机!

  夏侯渊吸了口气,他知道,沉寂的时间越长,待会儿守军的所爆发出来的攻势就会越猛烈。

  “李贤小贼,我倒要看看你有何手段!”

  不过,久经沙场的夏侯渊并不畏惧,他不认为李贤能够有什么通天彻地的手段。

  曹军不是黄巾,李贤再想轻易获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之前的于禁败了,想必也有东莱军以多欺少的因素在里面,如今,夏侯渊坐拥两万大军,又何惧李贤?

首节上一节124/75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