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之乱臣贼子 第734节

正文 第一千五百五十七章 考察

御书房中,李璟看着面前的奏折,赵鼎和李甫站在面前,秦王李定北也坐在一边,小脸上露出一丝不悦之色,今天李璟准备给他挑选少詹士,在赵鼎等人无暇之余,少詹士就会为自己指点文章,教导自己读书事宜,这些以前都是虞允文做的,李定北对虞允文还是很欣赏的,所以不希望少詹士让给了其他人。

“吕颐浩、李光、胡铨、朱松,这是你们政事堂给出的名单吗?”李璟皱了一下眉头,不得不说,他和李定北的想法是一样的,虞允文是一个最佳的人选,其他人李璟芋并不好。

“回陛下的,这四人都是朝中难得有识之士,文采不俗,在京中也是有盛名的,臣想这几人之中,作为秦王府的少詹士还是可以胜任的。”赵断紧说道。

“陛下,秦王殿下受陛下垂恩,日后必当大任,臣等认为,用师学百家,接受各种知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日后才能治理天下,让天下太平,还请陛下明察。”李甫出言说道。

“众卿的意思是说,这四个人都用选吗?”李璟顿时笑呵呵的说道,他对身边的高湛招了招手,就见高湛从一边拿过几本奏折来,上面分别写了四个人的姓名,李璟知道这里面必定是四个人的所有资料☆璟随手打开看了一眼,只见里面写的是众人从出身到现在所有的资料。

“或许可以为之,等到殿下研之后,再让其他人离开就是了。”张孝纯出主意道:“我大唐人才辈出,也不知道有多少大儒在侧,只要陛下下旨,这些人大儒肯定会争相进京,辅佐秦王。”无论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但大家都是读书人,都希望读书人来教导李定北,好让李定北日后重视儒家,而不像李璟这样,马上打天下的人物,根本就没有将那些读书人放在心上,除掉朝中的一些老臣之外,其他的人也只能是用用,而不是信赖。

“定北,你的意思呢?”李璟并没有做出决定,而是望着一边的李定北,等待着自己儿子做出决定。或许还有暗中观察的意味。

“儿臣愿意听听这些大儒们的看法,这样也算是见多识广了。”李定北想了想,忽然露出笑容,说道:“父皇难道不想见识一下儿臣容纳百家之后的情况吗?儿臣听说前朝有一个皇子考中状元,成为天下美谈,儿臣也想成为天下美谈。”

“若是论读书,朕恐怕不如诸位先生,甚至连秦王都不如,但朕能治理天下。”李璟曳,将手中的奏折丢在一边,说道:“也罢H然你自己已经做出了决定,朕也不多说什么,日后每天跟随朕上朝,散朝之后,可以去学习,学习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时辰,赵鼎。”

“臣在。”赵鼎面色一愣,好像想到了什么一样,赶紧应道。

“读书不过是明理而已,读书不过是陶冶情操,读书不过识字而已,真正治理天下,掌控江山的,当一个状元却是没有用处的。你每个月安排秦王读书的事情,但主要的精力还是在朝政之上,明白了吗?”李璟收了一下袖子。

这些人的资料李璟并没有全部看完,但有一点他是知道的,南宋并没有什么特别有名的宰相,这些宰相或多或少的都有缺点的,南宋的读书人中多是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变得食古不化,已经没有汉唐时期的开放,想当年汉唐时期的读书人仗剑而行千里之外,那个时候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哪里像现在的读书人,更不像历史上的明清时期的读书人。

他知道这个时候正是程朱理学形成的关键时刻,战乱时期同样是思想变革时期,大唐的出现,就必须要扭转这种程朱理学的出现,勇武、兼容并蓄,这才是大唐文风所需要的,眼前的李甫、赵鼎等人勉强能够及格,虞允文是自己所看重的,至于送上的胡铨等人,李璟认为治理一地或许可以,但想要承担教导、辅佐太子的重任还是差了一些。

实践才是出真理的地方,让李定北多上几次朝,多看看李璟如何是如何治理天下,才会让李定北成为一名合格的继承者。

“陛下,这几个人的官位?”王穆有些迟疑的询问道。

“既然你们认为他们可以作为少詹士,那就做少詹士吧!”李璟不在意的说道⊥算是一些腐儒又能如何,若真的能将李定北改造成一个腐儒,那就说明李定北也不配做一个帝王,好在自己儿子众多,到时候再换一个就是了,若他真的能坚持自己的主见,得到自己的认可,那自己也就放心了许多。

他若是有所思的看了李定北一眼,只是点点头,说道:“李朝派人来了,呵呵,到底是打不过我们,这个时候想来和谈来了,杜英武和苏宪诚等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只是因为有我大唐的进攻,才勉强保持和平,但大唐攻势缓慢,恐怕他们就要做最后的决战了。韩世忠说苏宪诚此人有智谋,虽然表面上对我大唐恭敬,但实际上,心中提防我大唐,甚至还想着将我们大唐赶回来,他建议朕扶持杜英武,杜英武在李朝并不得人心,掌握杜英武,我们可以在李朝得到更多,众卿认为呢?”

“陛下,不管对方如何,臣等认为,这个时候我们都用利用这些人,红河新城才建不久,我们的势力还没有扩充到极致,甚至李朝的人对我们还有敌视之心,这个时候,最好让苏宪诚和杜英武两人斗起来,这样一来,我们大唐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我们向李朝人展示我大唐的强大,而苏宪诚和杜英武两人的争斗,必定会使得李朝民不聊生,这个时候,就是我们出手的时候,弄不好,我们还能轻松的得到李朝的民心,为日后夺刃南半岛做准备。”曹璟出言说道。他现在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李朝,好为自己挣钱,得到更多的粮草,自然不希望李璟过快的加入李朝的争斗之中。

正文 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分封

“一个小的李朝哪里需要这样,陛下,韩世忠在李朝所向披靡,现在虞允文又在红河新城治理一方,不少汉人已经迁移到红河新城,臣认为,大唐根本不需要理会李朝,直接出兵灭了李朝。”王穆反驳道:“至于苏宪诚也好,杜英武也好,日后都是我大唐的臣子,若是不愿意,杀了也就是了,这样的人哪里需要接见的。”

李璟点点头,不得不说,王穆的建议还是让李璟有几分心动的,李朝内部争斗严重,虽然苏宪诚已经有了准备,但还是让韩世忠和吴玠两人轻松占据了红河下游土地,建立了红河新城,成为入侵中南半岛的桥头堡。

“征服天下容易,征服人心难。陛下文成武德,百姓无不爱戴,但就是如此,仍然有硕鼠企图颠覆大唐江山,到现在东厂的人还没有将对方抓获,归根结底,不就是民心的缘故吗?”曹璟反驳道:“陛下,臣听说中南半岛上多瘴气,山川道路还没有开发,一切还是以稳重为好。”

“小的李朝能与中原相比吗?我们夺刃南半岛,不是为治理那个地方,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生产,那个地方只是我们的粮仓而已。当地的百姓也只能是用来种植粮食的。”王穆不屑的望着曹璟说道:“曹大人是商贾出身,应当想的是利益才是,占据一个地方,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否则的话,我们这个时候用是占据大漠,而不是李朝了☆朝对于我们来说,有充足的免费苦力,是一个巨大的粮仓,这一切就足够了,怎么到了曹大人这里,还需要当地的民心,民心是什么,那就是先给一巴掌,然后再给个甜枣,就是民心。”

曹璟听了面色涨的通红,这种辩论他还真的不是王穆的对手,两人所出的角度不一样,注定着两人的意见是不可能相同的。

一个是想收为己用,让中南半岛永远都是大唐的一部分,一个纯粹就是殖民地,从中南半岛获茹够多的利益,至于当地百姓的死活,就不是众人所考虑的事情了。

“赵卿,你的意思呢?”李璟迟疑起来了,实际上两人的想法都是正确的,就看李璟心中到底是怎么想的,是掠夺也好,或者是收为己用也好,不过是李璟的一句话而已。

“臣认为先见见也好,当然,也仅仅只是见见,至于前线的情况,臣并不知道,陛下也不清楚,用看韩世忠的反应,李朝迟早是要落于大唐之手的,臣认为能打就打,不能打就不要打。”赵鼎想了想说道:“陛下想打就打,不想打也可以不打,等到苏宪诚两人打的差不多的时候再打也可以。”

“陛下,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李朝距离中原太远,以前或许陛下会担心韩世忠如何如何,现在虞允文在那里,想来没有什么关系。”李甫忽然说道:“实际上,当初出动水师,让韩世忠为大将,也是因为韩世忠熟悉水战,现在大唐已经在李朝立足,水师的作用并不大,臣人物吴玠将军足以抵挡一面,韩世忠将军可以率领水师经略他处了。”

韩世忠桀骜不驯,作战十分勇猛,而吴玠却很沉稳,开疆拓土,自然是韩世忠为好,但稳步前进,却需要吴玠,两人都是能独当一面的大将,李甫认为若是放在一起,难免有些浪费,还不如暂时分开。让吴玠处理李朝的事情。

“恩,韩世忠这次南下的确立下了功劳,让他在中南选个地方吧H做一个百里伯吧!”李璟笑呵呵的说道:“让他鸦个土壤肥沃的地方,面色日后被自己的子孙嘲笑。”

众人面色一愣,紧接着一阵狂喜,李璟在册封爵位之后,开始册封土地了,虽然远离中原,但到底是自家的土地,日后可以传之子孙,不像现在,众人虽然封了国公,但拿的是俸禄,就算是有土地,也是按照朝廷的律法规定的,不能超过,哪里像现在这样,一口气册封百里之地给臣子,用来传之后世,传之子孙后代。

“还有诸位也是一样,国公以上封地八十里,每一等少封地二十里。”李璟笑道。这只是开始,中南之地,也就是你们能赏赐,其他人的,以后就只能是扶桑之地了。

“臣等谢陛下圣恩。”众人听了心中激动,纷纷拜谢,就算是赵鼎也是如此,裂土封疆,这才是真正的裂土封疆,和以前大周时期一样,虽然封的是化外之地,现在还是蛮荒状态,但千百年后,必定是繁华之所,就算是赵鼎等人也十分激动。

“至于宗室诸王的土地,就不在此列,日后朕自然会给诸王中有巩人册封的。”李璟看着人群中李甫一眼,笑吟吟的说道☆甫、李乔都是有巩臣,群臣都已经册封,这些人肯定也是如此,但如何封赏,封到什么地方都是需要考虑的。

“臣谢陛下圣恩。”李甫嘴唇颤抖。

“宗室、贵族和我李氏江山休戚与共,朕也希望你们永远都是大唐的臣子,为大唐效力。”李璟摆了摆手,十分不在意,说道:“好生治理子民,除了守护的军队之外,其他的都是你们自己所有。”就算是册封了土地,军队也是属于朝廷的。

“臣发誓,王氏一门永为陛下臣属,为陛下效力,若是背叛,全族上下不得好死。”王穆脸上老泪纵横,跪倒在地山呼万岁,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其他众人也纷纷跪在地上发誓效忠。

李璟见状,自然是好言相劝,这些人或许几代之内,还记得情义,但几代之后呢9真的不知道,索性的是,远离中原,土地不过百里之地,能养的人数也比较少,想要反攻中原是何等的困难,而且李璟也不是没有防范的手段,几代之后,就想办法除了这些人的封地就是了,那个时候,这些人治下的封地已经繁荣起来,正好为朝廷所有。

正文 第一千五百五十九章 理学

深秋在燕京城什么事情最为火热,那就是分封,虽然李璟在一些诚经翅到分封的事情,但直到今日,分封真的下来之后,众人才知道分封是如此之近。

这些天,政事堂、军机处经常有许多勋贵出没,无论国公也好,或者子爵也好,大大小的都是有封地的,大到百里伯,小到数里,好歹是传之后世子孙的,在这里,只要不违背朝廷法律,基本上就是称王称霸,这样的好事哪里能找到。

想那些富商士绅为了给自己的后代添置田产,也不知道耗费了多少力气,多少时间,到了洪武皇帝这一辈,只要超过了规定的田产,其他的田产都会被朝廷买走,这个时候倒好,朝廷一口气就赏赐出这么多的土地来,而且还是裂土封疆,这样的事情哪里去找。

“参加军队,建立功勋,裂土封疆。”一时间燕京城四处传遍了各种民谣,想要裂土封疆,就必须要建立功勋,看看这次有可能裂土封疆的众人之中,文官中除掉那些跟随李璟的老臣子,其他的都是武将,这些人得到了大量的好处,封地虽然远在中南半岛,但那都是自己以及子孙后代的。只要稍微有点血性的人都想去中南半岛搏出一个身份来。

秦王府并不大,已经过了十岁的秦王李定北在年中的时候就已经开府,府中詹士、少詹士、内侍、宫女、侍卫等等纷纷备齐,由燕京将军梁仲之子梁三刀为秦王府侍卫统领,御前大将军李大牛之子李铁牛为贴身护卫,其余的诸如赵鼎、公孙胜为秦王傅,秦王府的势力瞬间壮大。

“殿下,陛下雄才大略,开一代先河,自汉高祖之后,再次出现分封制,现在整个燕京城可是一片喝彩声啊!”书房中,朱松手上拿着一本书,面色祥和,他面色裤,面前三缕长须,看上去风度偏偏,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朱松的卖相让李定北并不反感他。

“历史上记载,这种分封制好像不怎么样?汉高祖的时候,诸王造反啊先生认为这种分封不好?”李定北忽然笑呵呵的说道:“满朝文武恐怕就只有先生才说分封不好吧!”

“那是因为满朝文武都能从此事中得到利益,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利益,而不知道朝廷的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朱松很有把握的说道:“看看现在的满朝文武,谁不受封爵位,只要有爵位,就能受到分封,殿下,陛下裂土封疆,渴望与这些勋贵们休戚与共,只是现在可以,日后呢?陛下乃是仁义之君,才会有这种想法。”

李定北听了面色一愣,他还从来没有想过,有人会说天子仁义,他可是知道大唐皇帝杀人无数,登基到现在,也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也不知道多少臣子都死在他手中,不过,这次分封来说,还真的是如此,不就是想和勋贵们休戚与共的吗?

“你认为这些勋贵们日后都会造反?这句话若是传出去了,恐怕先生恐怕出不了燕京城了。”李定北稚嫩的脸上闪烁着一丝笑容,只是目光冷静,让人看不出去李定北心中的想法。

朱松却曳,说道:“就算是面对满朝文武,微臣也会这么说的,这些骄兵悍将,也只有陛下才能压服他们,就算是殿下,您能压服这些人吗?”

李定北面色一愣,紧接着曳,说道:“絮不过是父皇的儿子,能够继承祖业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这些大将们,想来也是能遵从朝廷的旨意,不是吗?”

“殿下寄托于这些大将的忠心,还不如寄托于自己的权威,只有皇帝的权威加强了,这些大将们自然也就听从殿下的命令,天下也是如此,臣认为只有定下纲常,才能天下太平,定下纲常,才不会有人谋反,一旦有人谋反,那就算乱了纲常,天下有识之士必定会群起而攻之。”朱松正容说道。

“纲常?”李定北一阵迟疑,三纲五常实际上是圣人提出来的,只是提出来又能如何,天下还不是有人会造反吗?这些人不知道三纲五常吗?显然是知道的,可就是知道,仍然会造反。

首节上一节734/820下一节尾节目录